林峰云
(濰坊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273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經濟高質量發展,行業人才需求質量提升,社會對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而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踏入社會的一塊敲門磚。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職業素養教育工作的支持,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到“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1]《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重視崇尚勞動、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精神的培養”[2]等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原則。職業素養教育已成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職業素養的內涵比較廣泛,現在比較認可的內涵是:勞動者通過學習和實踐所獲得的,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并發揮作用的內在品質和外在的行為方式,包括五個關鍵因素,分別為:職業技能、職業行為習慣、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意識五個關鍵要素組成。[3]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中,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重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就業需求和社會崗位需求,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其他行為和品質,這就是理論界經常提到的“素質冰山”理論。該理論把個體的職業素養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兩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獲得,被稱為顯性職業素養,這種素養可以是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練習、實際操作獲得,表現為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以及對崗位需求的能力適應等。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理想的獲得,被稱為隱性職業素養,是學生在長期學習、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工作的熱愛、負責,對職業的認同,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等。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方面都要兼顧,并列入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力爭培養職業素養高的大學生,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職學生因為生源特點,個人缺乏職業素養教育理念,一部分學生存在職業認同感較低、情感缺失等現象,對于所學專業目標養成和課程內容不太感興趣,對未來的職業沒有具體的規劃和清晰的定位,缺少對未來工作的熱情和認同。沒有形成從學校到社會一體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受到影響。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盡管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缺乏針對性的引導,仍有部分學生未真正領悟職業素養內涵,沒有形成長效的素養養成行為。
高職院校課程在設置過程中,缺少可借鑒性的職業素養培養標準,內容不能緊跟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涉及職業素養和職業規劃類的培養較少,專業課和實踐課區分度不明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有脫節。在實踐過程中,受固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于企業的真實需求了解較少,掌握的技能不能完全勝任越來越高的崗位需求。企業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的參與度不高,課程內容滯后于實際社會的發展需求。教師教育教學過程服務于職業發展的觀念不深入,存在理實脫節的現象。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存在著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忽視職業素養教育的現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偏重知識和技能的講解,實踐操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隱性職業素養內涵滲透不夠,個別學生缺少作為一名職業人的自我意識,合作意識不強,責任感欠缺,缺乏創新進取精神。雖然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內在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受培養模式、機制、評價等方面的影響,職業素養教育并沒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導致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比例失衡。
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單方面的傳授就能實現的,還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持,例如實習實訓條件、校園的文化氛圍、專業課程的設置、師資力量等;同時也不是在校園中就能讓學生完全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還需要在工作實踐和日常交往中內化形成。所以,校企合作,能夠讓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更好的提升。目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還存在合作不深入、協同力度不足的現象,在共育學生、共建基地、共享資源等方面還有待深化合作。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學生必須提升綜合素質,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在崗位競爭中具有優勢。因而,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聯合企業共同育人,使學生在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不僅具備團結合作、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還具有了積極進取、堅持奮斗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意識,養成了良好的職業行為與習慣,具備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崗位需求,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能盡快找到自己的人生舞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近距離對接崗位需求,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滿足社會需求,匹配崗位能力。同時學生提前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從進入大學就開始有目標地學習,容易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職業。而用人單位也能從高職院校招聘到更加優秀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鼓勵學生考取資格證書、參與各種技能競賽,學生通過對校園文化的耳濡目染,不僅提升了個人綜合素質,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綜合實力。
1.教師引領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教師是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直接實施者。教師應轉變職業素養教育理念,圍繞學?!傲⒌聵淙恕钡母救蝿眨瑵B透職業素養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培養,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工作技能,為走入社會打好基礎;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和職業理想的滲透,讓學生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練就過硬的本領;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團結合作、愛崗敬業、服務奉獻等精神,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職業素養重構的引領者。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在課堂教學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師要博觀約取,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對行業的深入了解來引領學生,做到融職業素養于無聲之處,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學生涵化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學生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職業素養教育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自己的學業成績,做好自我評價,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學校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理想,通過校內外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熏陶,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時刻關注行業發展需求,融會貫通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認知,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養成開拓進取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潛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總的目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4]
1.對接崗位,優化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嵌培養目標于職業素養教育中,對接職業崗位需求,科學確立人才培養規格,匹配崗位實際需求,使人才培養目標“素養化”。
2.著眼需求,標準化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著眼于社會需求,開設專門的職業素養相關課程,例如公共必修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等)、公共選修課(職業核心素養課程等),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優化職業素養。
3.賦能教學,養成職業素養
調整課程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融煉職業素養。通過專業課程教學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通過思政課程教學強化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等。
4.創新手段,信息化教學方式
適應新時代信息化需求,運用在線開放課程、智慧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加強溝通與交流,創新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5.多元考核,完善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要制定明確的職業素養考核指標,建立多元考評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主評、企業參評的多主體評價形式,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定、日常行為評定、品德養成評定等,完善評價機制,綜合評價學生職業素養。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堅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5]持續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成為高職院校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一種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企業通過構建職業素養培育機制,提升校企合作動力,多個環節互相對接,深化產教融合。例如專業設置對接產業和行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等。通過對接,形成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共商課程、共建基地、共享資源、共育學生。共商課程,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提供基于就業需求的課程標準模式,參與課程的授課、教材的編寫等;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場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訓場所,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近距離接觸企業環境,提供真實工作場景,增強學生職業意識;共享資源,堅持引進、走出理念,將學校的優質資源和企業的技術資源、工作環境有效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共育學生,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培育機制,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共促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增強學生競爭力。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造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平臺,通過平臺滲透、浸潤、養成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1.打造思想教育平臺,滲透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通過強化課程思政建設,挖掘專業課和思想政治課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想教育平臺。通過平臺對學生進行隱性職業素養的滲透培育,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意識,增強職業認同感,做到顯性職業素養與隱性職業素養兼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2.立足實踐活動平臺,養成職業素養
立足實踐,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職業理念和精神。例如,元旦晚會、科技藝術節等活動,展示才藝,提升自我認同感;技能競賽、創新創業比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比賽等,磨煉意志、提升技能,養成優良品德;志愿活動、服務活動,增強社會參與與貢獻意識;職業資格證書考取,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從實踐活動中,積攢職業素養。
3.打造校企文化平臺,浸潤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于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浸潤職業素養,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要通過特色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文化人,讓隱性的職業素養孕育其中。融企業文化于校園文化中,打造校企文化平臺,強化學生對企業的文化理解和認知,明確職業理想。通過校企文化平臺,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提升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