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瑩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實驗幼兒園 山東棗莊 277400)
學前教育這一階段的孩子普遍在0~6歲,這一年齡段幼兒關于世界及生活的認知能力較低,但由于其對外界具有超強的好奇心,所以更渴望接觸新鮮事務。童話是特有的文本載體,能夠進一步將幼兒引進現實生活中。眾所周知,幼兒思維方式極其活躍,在其大腦中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幼兒教師只有不斷地引導幼兒,通過不同方式體驗以及思索,才能令其在童話中深受啟迪。結合離奇且美妙的童話,增強幼兒的注意力,將其帶入到學前教育活動中,則更有利于培養幼兒聽說能力,讓幼兒的情感更加豐富,而且還可以促進幼兒在快樂且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
很多童話都以現實生活為靈感來源,在現實生活中均可以找到模型。但是,童話中包含的內容以及相關知識、藝術價值卻又遠遠高于現實生活。幼兒時期,孩子智力并未完全發展,關于童話中的內容難以進行全方位理解。但是幼兒關于故事中人物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及想象。比如,在閱讀《白雪公主》童話時,不同的幼兒眼中關于白雪公主的模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在講解《龜兔賽跑》后,又能令幼兒進一步思索后續發生的事情,在幼兒觀賞童話后進行想象的過程,實則就是于無形中鍛煉幼兒想象力的過程。
對于幼兒來講,在學前教育學習階段所接觸的童話題材較為豐富。比如《屎殼郎》《海的女兒》《丑小鴨》以及《冰雪女皇》等。其中的故事情節豐富多姿,人物形象鮮明,在幼兒閱讀這些童話時,被其中的情節和人物所吸引,這些內容都會烙印在幼兒記憶中。即使時間不斷變化,關于這些內容的記憶印象也會依舊深刻。由此一來,既可增長幼兒知識,又能令其對感興趣的童話、內容保有興趣,并且長期記憶相關的內容。
在童話中,有很多令人數不勝數的故事人物,比如“小伊達”“小美人魚”以及“拇指姑娘”等,這些人物形象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在觀賞童話后,令一部分幼兒不禁贊嘆,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著幼兒,使得幼兒對未知且新鮮的世界懷有期待之情。在全新的大環境之下,即可進一步陶冶幼兒期性情,令幼兒跟隨過故事中的主人公快樂成長。
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聽到幼兒教師或者是家長為其繪聲繪色講解童話過程中,總是會聚精會神地聆聽其中的情節環節變化經歷。當幼兒認真聆聽之際,實則可以提高其傾聽能力。在幼兒不斷聆聽時,可以進一步記憶童話中的新詞語和新句子等。針對這些內容,與自己同伴進行交流,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為幼兒日后閱讀其他內容奠定基礎。
幼兒時期的孩子,正是欠缺情感體驗的關鍵時期。但是,很多童話中都具有充足的情感體現內容,比如在閱讀《丑小鴨》童話時,其中的丑小鴨歷經了萬千磨難,在重重阻礙之后改變以及超越了自我,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實現了心中的夢想。而在閱讀《拇指姑娘》童話后,發現小小的拇指姑娘過著極其艱苦的日子,在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幸的事情,但是她內心卻并未被黑暗籠罩,依舊相信自由與光明,懷有善良之心對待現實生活,就算寄居在他人之籬下,她依舊細心地照顧著別人,并且救活燕子。歷經眾多坎坷過后,拇指姑娘與燕子道別,最終過上幸福生活。在不同的童話中,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節,而其中一些情節具有深厚的情感,利于促使幼兒產生情感共鳴,激勵其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學前教育階段,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由于幼兒時期恰恰屬于其感知世界以及與世界接觸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幼兒并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念,所以培養其道德意識極具必要意義,童話中蘊含著很多正面的事件,受這些正能量精神的指引,可以強化幼兒道德意識,令其養成自律的精神,并且學會寬以待人[1]。比如,在帶領幼兒欣賞《狼來了》童話時,其中的主人公非常喜歡開玩笑,因為開玩笑最終釀成了慘劇。在幼兒欣賞這一童話后,警示著幼兒誠實守信,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懂得是非與好壞,這對幼兒未來成長而言非常有利,可以令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童話對于學前教育而言,具有極大的影響意義,但如今童話在學前教育中的分量逐步削弱,導致整體的教學現狀仍有待改進。一方面,幼兒教師認知不足,并末意識到童話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方面的作用。幼兒受到來自教師及家長的影響,關于童話的理解以及認知遠不如從前那樣渴求。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搶占了幼兒欣賞童話的時間,制約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幼兒園人文環境相對薄弱,幼兒在幼兒園環境內被關懷的成分少之又少,忙于學習生活知識和技能,忽略了幼兒身心是否健康發展。由于幼兒園教育環境中缺少促進幼兒想象的空間和氛圍,不具備美化及點綴功能,難以為幼兒插上想象翅膀。此外,在童話應用這一方面,幼兒教師更重視說教,而忽略審美,重視剖析而未考慮幼兒的體驗,重視認知而忽略了幼兒對童話的想象以及感受,不利于真正借助童話開發幼兒智能,無法促進幼兒感受到童話中的各種“美”。
童話具有較強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童話中包含著眾多趣味內容、幻想內容,這非常契合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是幼兒極其喜愛的文學樣式。幼兒喜愛閱讀童話的過程,極有利于培養其審美意識。“教化”絕非童話目標,而審美才是童話的本體功能[2]。不得不承認,由于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導致學前教育實際功能大打折扣,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完全覆蓋了審美。兒童化異地化也成為了新的教育改革趨勢,相比傳統學前教育方式,童話具有認知教育、德育教育等內容,審美教育比例較少,童話并非僅包含知識教育及德育教育,同時也需要和藝術教育加以融合。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令童話和其他的藝術形式完美結合,這樣勢必會收獲更加優良的效果。
比如,在講解《雨點》時,教師就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屏幕展示下雨的圖片,并且搭配具體的音效。由教師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昨天老師認識到了一個叫做雨點的小伙伴,此時在教師操控下,多媒體屏幕中的雨點與幼兒互動,打起了招呼“親愛的小朋友,你們好,我是雨點!”教師繼續引導幼兒與小雨點相互打招呼,并且在屏幕上方同時展示相關畫面,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親愛的小朋友們,請我們把眼睛閉上,想一想剛剛我們跟隨小雨點一起去到了哪些地方呀?”此時教師可以借助PPT出示海洋、池塘、江河以及小溪等。在具體設計此童話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應用《小雨沙沙》歌曲,搭配美麗的畫面,營造趣味十足的教學情景。這樣一來,即可將雨點變成靈性十足的教學對象,有利于吸引幼兒的關注,誘發幼兒學習興趣。在具體童話教學時,教師結合童話、動畫以及音樂等,發揮了多媒體形式的優勢[3]。幼兒可在多種元素作用下進一步感受美以及享受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時期以童話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而且可以保障童話教學內容愈加豐富,真正走進幼兒的心中。
幼兒時期的孩子普遍喜歡聽故事,被故事中的角色所吸引,愿意參加各種各樣的表演活動以及游戲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流露自身情感。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童話時,目標在于令幼兒能夠感受到找媽媽的這一個過程,了解青蛙成長的階段。教師為幼兒展示故事錄音,邀請幼兒結合故事內容進行想象,一邊聽故事一邊畫出小蝌蚪的模樣,教師與小朋友共同觀看視頻。在教師帶領下,促進小朋友想一想小蝌蚪的真正模樣是什么樣子的?對照視頻后,觀察是否和自己畫出的小蝌蚪樣子相同呢?同時,教師也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搭配明快音樂,即可令教學氛圍異常活潑、明快,最終結束課堂任務后,教師要求幼兒能夠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尋找帶有青蛙和小蝌蚪的圖片。看似是一次幼兒教學的活動,但實則從欣賞童話開始,到童話活動結束后,并未提到講授知識,而是促進幼兒在自我體驗、自我參與過程中享受童話帶來的樂趣。幼兒在這一個過程中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通過感知產生別樣的體會。這一個過程實現了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的融合,每一名幼兒均會通過此次課程產生不同的感受,這便是童話的目的。在言語實踐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藝術具有綜合性特點,可以與音樂、與美術相互融合,為幼兒學前教育賦予藝術性魅力。因此,使得幼兒學前教育藝術化發展,已成為未來學前教育的大趨勢,應引起幼兒教師重視。
幼兒閱讀以及欣賞童話的過程,絕非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參與以及主動創造的過程。在具體實踐時,可以發現童話對于幼兒的影響,并非是僅僅聽了一個美妙故事,而在于其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來自作者表現美的意識以及傳遞美的技巧,同時也要進一步掌握作者美的格調。幼兒在欣賞童話后,能夠將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內化成自身體驗,用自己的再創造、想象交替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小象的大便》這一個童話故事深受孩子喜愛,關于天空會不會拉大便?河馬、鱷魚以及小猴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欣賞到這里,幼兒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象“大便是什么樣的呢?”班級內有幼兒講道“雨是天空的大便”,有幼兒補充道“那冰雹呢?是不是也是呀!”還有幼兒講到“天空的大便像皮球一樣”。在欣賞童話后,發現孩子們并不會質疑天空是否會有大便,而是將現實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比如冰雹以及雨等想象成大便,通過幼兒奇思妙想,便為童話故事增添了諸多魅力,為其賦予了濃厚的童趣。又如,在講解《一只與眾不同的烏鴉》時,其中有一只彩色烏鴉并未找到自己的同類,沒有同類愿意和自己為伍,于是它鉆到了白霧里,當幼兒看到此幅圖畫后,有孩子講道“彩色烏鴉之所以會鉆進白霧,是因為它想讓白霧把自己變白,這樣海鷗就會和它一起玩了!”可見,在幼兒眼中,烏鴉是積極樂觀的形象,即使遭到了不同鳥類的排斥,但是它依舊相信白霧可以把自己變白,而并非消極地躲到白霧中,體現了孩子的童心世界非常豐富。實質上,幼兒時期的童話教學的魅力在于不具有標準化的要求,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感受童話的奧妙,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童話令學前教育永葆活力。
一些幼兒家長及幼兒教師認為幼兒時期的孩子情緒較少,主要是因為其生活經歷不多,所以在情感體驗這一方面不占優勢,關于各種事物所流露出的情感看似較為膚淺。在幼兒欣賞童話后,看到幼兒欣賞童話的情緒表現,發現幼兒情感世界實則極其豐富。關于童話中不同的角色,幼兒有不同看法,同時也能體驗欣賞童話過程帶來的樂趣,滿足幼兒求知欲望,令其產生愉悅之情。童話中有驚險情節,有幽默畫面,也有溫馨的感人經歷,這些足以引起幼兒情感上的波動。在童話劇《白雪公主》表演過程中,小王子動員大家齊心協力地將白雪公主從昏迷的狀態中喚醒,于是關于白雪公主的喊聲逐漸響亮起來了,即使童話劇中的“壞皇后”,也開始跟著其他人一起呼喊了起來,這一過程中沒有一名小朋友是站在旁邊旁看的,而是紛紛參與了進來,貢獻了自己的聲音。在欣賞《老虎外婆》童話時,孩子們的小眼睛瞪得圓圓的,面對老虎這個“壞蛋”,很多孩子都表示很討厭老虎,可見孩子的情感是千奇百怪的,會隨著童話中的事情以及人物經歷而變化。在欣賞《三個強盜》童話后,班級內膽小內斂的孩子卻表示“其實這里面的強盜一點也不兇,他們總是喜歡幫助一些小朋友”。而在欣賞《白雪公主》后,有幼兒說道“這個皇后沒有白雪公主漂亮,就算他比白雪公主漂亮,但她的心也沒有白雪公主善良”。這足以見得幼兒的心中已經能自由區分外在美以及內在美,并且懂得內在美要比外在美更關鍵。童話創作者通過奇特故事經歷以及人物表現力向孩子展現真善美,促使孩子能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豐富關于美好情感的體驗。童話是一個想象豐富的世界,其中充滿著人世間的復雜情感,幼兒在欣賞童話后能夠了解人生百態,感受到不同情感,這足夠令幼兒的情感體驗開始豐富起來,以及分化出了不同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階段,童話是主要的語言教育途徑,深受幼兒喜愛。然而,伴隨社會不斷發展,加上各種媒體的沖擊,人們觀念有所變化,導致童話在幼兒園中的教學現象逐步弱化,這便需要引起幼兒教師的重視,深刻認知童話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堅守童話教學立場。因此,教師要通過豐富的童話促進幼兒體驗真善美,培養幼兒想象力以及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