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明
(福建省金山幼兒園 福建福州 350008)
家長作為孩子的撫養人,應充分利用時間,幫助孩子引導其管理好情緒,緩解壓力。新時代之下,家長們需要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
首先,家長需要具備科學的情緒理念。只有當家長們具備了科學的情緒理念,才會在孩子一路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家長們需要對情緒有新的認知。
情緒是因為需要被滿足或者不被滿足引發的心理反應或者心理體驗。反應、體驗沒有對錯,所以就情緒本身而言,情緒沒有對錯之分[3]。比如,由于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地區采取封城、封區策略,學生只能待在家里上網課,那么孩子、孩子的父母、老師、校長等每一方,情緒都是不同的,孩子可能煩躁,父母可能焦慮,老師有可能擔憂,校長有可能著急等。面對同一件事,每個角色都有一些情緒,不能說誰的情緒是對的,誰的情緒是錯的。當然,正向情緒會引發舒服的感覺,可以滋養生命力;而負面的、消極的情緒引發不舒服的感覺,消耗生命力。
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事情,讓人產生情緒。但許多人采用壓抑情緒的方法,那么壓抑情緒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不斷地積攢情緒,堆積負面能量,到了一定程度,內在容納不下了,爆發出來,可能就產生了惡性事件。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產生情緒時,總是說不要哭,特別對男孩子經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家長不允許孩子哭泣,要求孩子不要難過,叫孩子把情緒收回去,孩子的情緒就此壓制住了。家長需要認識到不能壓抑情緒,而是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情緒不可以被壓抑,情緒需要被允許。比如,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摔倒了,哭了,家長會抱起孩子,哄著他,“哦,摔倒了,好疼哦”。家長允許孩子哭,允許他把摔倒了感覺到疼的難過情緒表達出來。又比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不小心碰到桌椅摔倒了也哭,同樣也可以允許他因為摔倒而哭了,但有可能孩子站起來會踢幾腳桌椅,“都是你,擋住了我”。踢桌椅就是破壞行為,由于情緒引發的破壞行為就不能允許。情緒和行為需要分開看待。破壞行為是對物而言,而迫害行為就是傷害他人或者傷害自己了。簡言之,人們可以有情緒,但不可以破壞公物,不可以傷害他人等。
許多家長在遇到孩子的情緒事件時,自己的情緒也會失控,那么孩子此時不僅處在自己情緒事件的那個情緒之中,還會由于家長的情緒而又產生新的一個情緒,其內心會非常混亂。所以,面對孩子的情緒事件,家長自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才能冷靜地應對孩子的情緒爆發狀況。
孩子容易在發生一些事情時,爆發情緒,家長們需要允許孩子因為事件的影響而產生情緒,不論這種情緒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當孩子有情緒時,情緒本身很自由,孩子可以處在自己的情緒之中,體驗這種感覺。家長們不用擔心孩子處在情緒中有什么危害,反而只要默默陪伴在身邊,或者在能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與孩子同在一個空間里,一會兒之后,孩子的情緒自然會逐漸平和下來,因為所有人不可能一直處于一個情緒狀態里,情緒會來,也會走。家長們切記避免說一些這樣的話,如“沒什么好生氣的”“這有什么可難過的”等,即使家長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態度也很溫和,行為表現上也很關心孩子,但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被理解,又產生其他情緒,導致事情的解決難上加難。
有時候,家長只要做到允許孩子有情緒,孩子就能很快從情緒中走出來,但在生活中,事情往往沒有那么簡單。孩子面對問題時所產生的情緒有可能是錯綜復雜的,自己也不知道內心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共情。共情的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的,共情也稱為同感、同理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共情孩子就是家長猜測或者陳述孩子所面對的事情,說出孩子由此產生的想法、此時的感受等。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軀體語言、身體動作等來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與認同,能夠讓孩子感知到與他同在[2]。
“三農”問題關系著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現代化的農村就沒有現代化的國家。2018年中央發布了關于鄉村振興的一號文件,提出了鄉村振興的七大基本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區由于自生優勢和政策優勢搭上快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卻逐漸掉了隊。近幾年來國家通過一些列的政策來幫助農村地區的發展,從而達到真正的脫貧。通過這一列的政策,也對農村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較長時間處在情緒中,所以就急著和孩子探討解決的方法,殊不知孩子的情緒如果沒有恢復到平靜狀態,他是無法啟動理性腦來思考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看到孩子的情緒,共情到他的情緒,幫助他緩和情緒,不可急躁。如果家長急躁了,有可能就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孩子提出幾條意見,一般都是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但由于孩子還在情緒中,完全不能理解家長的用意,他不會跟隨著家長的思路,也不會輕易選擇家長的建議去處理問題,這時候家長很有可能更加著急,覺得孩子很叛逆,不能思考問題,家長自己也有挫敗感。其實,家長們可以先觀察孩子,待到他情緒稍微平靜后再開口這樣對孩子說:“我非常理解你,因為我曾經遇到類似的事情,后來我是這樣解決的,你愿意聽一聽嗎?”家長不要馬上就給建議,而是先詢問孩子是否愿意聽建議,說出的幾個建議,相比之下一定有一個是孩子比較認同的,那么有可能孩子就去選擇其中一個建議了。或者,家長還可以這樣說:“如果我給的建議,你都不太滿意,那么你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嗎?說出來讓我聽聽?”家長用邀請的語氣來詢問孩子的想法,孩子自然也愿意表達,這樣兩個人之間的探討就產生了。最終孩子會選擇什么方法來處理問題,那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只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就好。
家長具備了科學的情緒理念,同時也有一定要具備應對孩子情緒爆發的能力。這樣,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就變得簡單了,可以從以下四個方法著手進行引導。
家長們可以在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開始和孩子互動來為識別情緒做準備,“寶貝吃飽了,很開心,臉上笑瞇瞇的,對嗎”;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可以在孩子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猜測孩子的情緒,表述出一些情緒詞匯,進一步為識別情緒做準備;在孩子能夠比較清晰表達的三五歲開始,可以詢問、邀請孩子去識別自己的情緒,以及他人的情緒,讓孩子理解這時候自己或者他人處在某種情緒之中,感受身體的感覺,體驗內心的想法。情緒識別能力強的孩子在日后相對來說能夠比較容易理性面對自己的情緒誠實,比較冷靜地看待問題。
陳舊的觀念導致家長產生一些誤區,認為不可以有情緒,更別說表達情緒了。但是科學的理念,以及當今這個時代,需要把情緒表達出來,家長先會表達情緒了,孩子才會表達情緒[3]。在孩子逐漸有一些識別情緒能力的時候,家長們可以示范著表達情緒,如“吃了好吃的食物,感覺很滿足,很開心”“沒有趕上地鐵,我們要遲到了,有些難過”等。孩子處在遇到的問題場景中,聽到父母的表述,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進一步識別情緒的同時,也學會了樂意表達情緒。當然,情緒是非常復雜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準確地表達出來,更何況還涉及表層情緒、深層情緒、情緒誠實等問題。但即使孩子表達不當,這時候家長們也應該多鼓勵孩子,不要急于糾正,讓孩子慢慢體會情感,產生表達意愿,家長再去提高對孩子的要求,引導他們恰當、準確表達情緒。
家長要在生活中創設一個孩子可以學習調整情緒的環境,并做出示范,讓孩子有榜樣可模仿、可學習。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示范方法來引導孩子調整情緒。
(1)感受身體的變化
在面對情緒事件時,人會產生情緒,身體也會隨著情緒有一些變化。比如,開心、快樂的情緒會讓人的表情瞬間變化;焦慮、焦躁的情緒明顯會讓人的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可能就會疼痛;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肩膀、頸部會覺得很重等。當然,每個人對情緒來襲時身體的感受也會不同。情緒來了,身體有感覺、有變化,家長可以示范用語言表述出身體的感覺,去關注身體的時候,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身體部位。當人們不再被情緒所控制,便能很快地平靜下來。
(2)進行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其實是一種內心獨白,自己跟自己說話,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做示范。在面對情緒事件時,家長說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比如,晚上十點,爸爸在公司加班,還沒有回家,可能還沒有吃晚飯,媽媽很擔心。這時,媽媽可以先描述事件、表達感受:爸爸還在加班,不知道吃飯了沒有,我很擔心;再表述自己感覺到了自己的內在情緒:我知道我感到擔心,我的擔心是很正常的。“我很擔心”是表達情緒,“我知道我感到擔心”是自己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了,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情緒被表述出來,被看見,情緒就更容易緩和。
(3)暫時離開現場
這個方法最適合在產生憤怒情緒時使用,人在憤怒的情緒中容易出現偏激的行為,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以采用暫時離開現場的方式[1],這樣情緒比較容易緩和下來。生活中,當家長和孩子發生矛盾時,家長需要交代清楚自己要離開去冷靜一下,離開現場只是讓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撇下孩子不管,千萬不要讓孩子產生家長拋棄他,據他于千里之外的感覺。所以,家長們在語言上可以這樣說:“現在,我需要去冷靜一下,等我感覺好一些再回來。”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家長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自己情緒的,那么孩子也將會學習到這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緩解情緒。同時,家長可以在孩子情緒平靜的時候,和孩子討論,如果下次情緒激動,想要離開現場,會去哪里冷靜。在情緒平靜時,討論這個問題,能夠更加理智地思考問題,并且如果孩子告知家長是去到一個不太安全的地方,家長也可以就當下和孩子展開討論,應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避免意外情況發生。
(4)蓄滿能量杯
生活中瑣事繁多,人的狀態也會受到影響,在適當的時候給自己加滿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家長可以和孩子談談自己做了哪些事,讓自己又一次充滿能量,以此來引導孩子可以通過蓄滿能量杯的方式讓自己的狀態好起來。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運用繪畫的方式將這些好主意記錄下來,在下次情緒不佳時選擇一個方式讓自己感覺舒服起來。如果孩子年齡大了,也可以和孩子平等對話,激發孩子去思考什么樣的方式能夠蓄滿能量之杯,并且可以再深入交流情緒的細微變化所帶來的不同感受,讓孩子進一步深入地感知到自己情緒的變化。
綜上所述,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的理論是很簡單的,沒有過多高深的層面,但是到了現實生活中,總是容易產生很多難以處理的細節問題。但不管如何,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情緒狀態良好,才是一切的基礎,才能運用理性腦,啟動科學情緒觀,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緩解壓力,冷靜處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