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昂 萬霖聲 陳飛宏 鄭潔純 潘姿穎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53)
什么是城中村?從狹義上說,城中村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在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的情況下,仍然實行村民自治和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村莊;或全部及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農民轉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亦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從廣義上說,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和居住區域基礎設施較為低下和不完善的居民區。在廣州,有上百個“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天河區、海珠區、白云區、芳村區、黃埔區等5 個老城區,其特征是人口密集,且主要以外來人口為主。針對城中村問題,城市更新局曾在2018 年提出,要加強全市舊村綜合整治工作統籌,推進3 個舊村整治,并出臺《廣州市城中村綜合整治工作指引》,提出了城中村“微改造”的相關改造方式,并對包括珠江三角洲區域等不少城市的城中村問題也進行了相關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措施不斷出臺,一方面為改造提供更多依據,另一方面說明城中村改造的時代重要性。
為此,我們就廣州天河區上社村為切入點,探討城中村問題的解決途徑。我們主要對廣州天河區上社村進行實地研究勘察,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調研輔助。通過前期的調研走訪,我們發現上社村與廣州大部分城中村較為相似。村子內部沒有統一良好的村社用地功能規劃和管理,村社內以低矮擁擠的違章居住建筑為主,且公共環境較為臟亂,居住人員混雜,以外來人口為主,居民所需的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
本項目的選址為廣州市天河區棠下上社村,上社村南臨中山大道西天河公園北門,北靠廣九鐵路,東接棠下村,面積約1.2 平方公里,是一個流動人口12 萬人,只有三四千原住民的城中村,卻住著近十萬外來的年輕人的城中村,接近90%的人口為年輕人,主要為附近天河軟件園、廣州信息港尚未置業的工作人群,因此上社村又被稱為廣州“最年輕”和“最有現代生活氣息”的城中村。上社村位于廣州市天河區,周圍有眾多高校,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并不遠,并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但是在時代的步伐下部分建筑日漸衰敗及殘破,需要進行更新換代或修補。目前上社村已作為天河大棠下村的一部分納入廣州擬進行改造的若干條城中村名單。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廣州上社城中村位于廣州市天河區,距離市中心較近,周邊有較高檔的住宅環繞。上社村南部為天河公園,西部為成片的私家住宅區,東部為體量規模更大的棠東城中村,北部為石牌火車站。由此可知上社村地理區域靠近市中心,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周邊附件有地鐵公路及火車站,交通便捷。附近為大片區域的居民區,生活配套完善。南部為天河公園,休閑活動及生態綠化環境優勢明顯。
城中村的劣勢:環境臟亂、人流混雜、靠近市中心、治安管理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違章建筑、防電火等安全隱患。城中村的優勢:住房便宜、消費低、靠近市中心、地理位置相對較好、出行上下班方便、年輕人多勞動力充裕。
上社村的現存問題:1、城中村街道道路臟亂,灰塵大,影響居民生活及行走流動,并降低城中村的美觀度。2、城中村存在部分爛尾樓,急需更新改造,以此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3、城中村存在部分爛尾樓,急需更新改造,以此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4、城中村亂拉電線電網,其美觀性和安全性問題都頗為嚴重,有待重新合理規劃。5、街道商鋪緊挨居住樓,其過往行人較多,易影響居民的生活起居,居民居住隱私性受到影響。6、地攤經濟較多,沒有形成良好擺攤位置和時間規劃,其商業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很大,不利于人們高效地進行貿易活動。7、城中村老城建筑破舊,居住使用功能低下,急需翻新改造。8、城中村低矮建筑較多,空間容積率較低,形成空間浪費。以上情況導致城中村內擁擠老舊,社區缺少活力,居民居住舒適度及幸福指數較低,城中村居住空間擁擠,社區功能較少,基礎設施缺乏,現階段社區服務無法滿足居住人群。
上社村人群需求:年輕上班族:— 年輕群體社會壓力大,剛步入社會就業與住房困難外來務工人:需要良好的生活環境及有機社區服務。
上社城中村多功能改造愿景:
老城保護,防止隨意拆遷,保護保存老建筑等特色歷史建筑。改善環境,提升居住舒適度,注意防范安全隱患。
打造社區文化,提升居民文化發展及交流。
基于上社村以上較為明顯普遍的特點,我們擬定了項目的研究重點并定位主要研究改造方向為適應年輕群體的宜居環境的城中村改造。依據年輕群體的一般需求,其中包括消費環境相對低廉、生活環境相對優良、有生活格調、隔音效果好、個性化等特點來確定改造的切入點。嘗試通過“插件式”系統,對上社村進行局部修整改造,以滿足年輕群體的居住環境需求,并改變上社村衛生臟亂差、管理無序混亂的情況,以此改善城中村居住的環境,達到城市化進程協調同步發展的要求。
同時,我們還對城中村這一種居住區環境模式的產生發展進行了相關調查,包括國內外城中村的相關情況及改造措施研究:
在國外并沒有城中村這類說法,但都市村莊、貧民窟、貧民區等自助型居住區(Self-help Housing)與之有較強的類比性。并被國內學者廣泛應用于與我國城中村的對比研究中。自助型居住區表現形式多樣,但本質特征一致:社區的房屋、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進行資金和行政投入。國外自助型居住區多是城市貧困人口集聚地,是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或者鄉緣維系的非正規社區。它與國內的城中村相似之處是,同樣是在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設、管理問題,同樣是大量來自農村或國外的移民的失業、低收入人群和城市基本服務的缺失所引起的。
“城中村”在國外一般稱作“貧民窟”。國外對于大規模的貧民窟清理,曾采用的是所謂“消滅貧民窟”的辦法,即將貧民窟推倒,并將其居民轉移走,然后以能夠提供高稅收的項目取而代之。曾經在美國、英國貧民窟較多的大城市,這種做法比較普遍。然而幾年以后發現,“它只是把貧民窟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更糟糕的另一方面是,它消滅了現存的鄰里和社區?!庇纱艘l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場的深刻反思,并在城市貧民窟改造的實踐和理論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和發展。在隨后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后,政府開始確立起對這類區域的解決方向,人們開始重視城市貧民窟改造的社會經濟意義。在今后的城市貧民窟改造必然將更多地注重住房建設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貧民窟改造的方式從大規模的以開發商為主導的、激進的推倒重建解決方式轉向小規模的、分階段的、主要由社區自己組織的謹慎漸進式來改善。
1998 年張建提出了廣州都市村莊農村城市化的大背景,為都市村莊的形成進行鋪墊。藍宇蘊(2001)認為,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及管理體制、村莊利益性及社會性共同體的內聚、非正式經濟的獨特地位、對村莊歷史文化的認同都是城中村得以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與因素。李培林(2002)把“城中村”與村落的終結聯系起來,認為伴隨著工業化或戶籍制度的變更過程,城市化并非僅僅是工業化的伴隨曲,它展現出自身不同于工業化的發展軌跡。李俊夫(2004)從土地制度與土地經營的角度提出了為防止新的城中村產生,須將城中村土地由二元體制轉為一元化管理的制度設計,并提出通過土地資產的經營來解決城中村改造的資金短缺問題。王新(2005)認為,“城中村”現象的產生是由于中國社會城鄉二元結構、中國土地制度、中國社會轉型期政策真空、法制法規滯后和不健全、傳統文化意識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但其深層成因是計劃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矛盾沖突的產物。城中村從出現到如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形成發展成型的過程與我國城市的發展過程和城鄉關系的轉變有著密切的聯系。
我國城中村形成的條件及原因眾多,其中城鄉分治的二元管理體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性原因;快速的城市化發展是城中村問題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力。隨著城中村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展開了針對城中村問題的多次改造措施:2004 年,深圳市出臺有關城中村改造的規章措施,標志著深圳政府較早提出完善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三部曲中的第二步——全面啟動對城中村的繼續改造。2010 年,廣州為了能在16 屆亞運會呈現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面貌,需解決300 萬流動人口、60 萬套出租屋在內的城中村改造問題。于是廣州啟動“城中村”改造的立法工作。珠江三角區等不少城市也針對城中村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改造探索,并為城中村改造相關事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依據國內外專家的有關理論和相關學說,重點分析當前城中村改造和發展現狀問題,探討城中村存在,的問題、改造的困境和難點,并出臺了一些建議與對策。以下是國內對于城中村問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法,也是我們對廣州上社村現存問題所采用的改造概念。
“插件家”系統(Plugin House)是針對各地老城區、市郊和鄉村里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房屋密閉、保溫、隔音、潮濕、破舊等問題,開發的一套包含多種功能模塊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它既可以直接用于戶外房屋的搭建,也可以像“房中房”一樣內嵌于老舊房屋之中。直接內嵌的方式解決了城中村中有房子因老舊失修不能住人而浪費土地的問題,還能利用插件家去改善當前不利條件,如原本的房子光照不足、潮濕陰暗,就可以采取室內采光的改善、管道位置的改變等措施,來定制改善房屋的方案。“插件家”系統采用了一種集成了結構、保溫、管線、門窗及室內外裝飾完成面的預制復合板材,結構連接件內置于面板內部,并將其完善成一套包含多種功能模塊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其具有施工簡單快捷、人工要求較低等特點,非專業人員使用簡單工具即可在一天之內搭建完成。工業化生產可使用高品質材料以提高能效,規模經濟使得插件家價格低廉。在后期使用中也大大減少了建筑能耗。
為此,我們對于上社村的問題進行一系列規劃,從確認選題、到分析問題、再到提出解決策略。
對于“插件家”系統的應用,主要有以下五個問題:
1.研究插件家所適用的人群和居住的大環境。
“插件家”在城中村是否可以使用,要用什么形式來使用才能融入到城中村的環境中。
2.研究插件家所使用什么材料如何實現簡單易裝。
材料的材質以及質量的考究,前期購買成本后期維護成本,城中村狹窄的巷道,拼接的材料安裝問題。
3.研究插件家所解決的問題和帶來的改變。
在這個主要都是青年居多的城中村,“插件家”這樣一種與原本建筑結合的形態,能否解決城中村一些建筑的采光問題,解決通風的問題,解決因為樓距太近的隔音問題。
4.研究落地項目分析利弊,揚長避短。
5.研究設施的安裝和安全健康。
最終,我們希望通過插件家系統的改造方案,使上社村的居住及環境問題能得到改善。一方面城中村的改造有著重大的意義,對于上社村的改造是實現推進城市現代化的需要,城中村改造能夠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拓寬經濟發展空間,帶來城市環境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上社村存在著的雜亂無章的街區管理和規劃混亂的違規建筑,較為臟亂差的生活環境,一直是城中村問題的痛點,通過設計改善城中村居住環境,對當地人民居住并提升其居住舒適度有重要意義。在改造過程中,應當做到完善城中村基礎設施、加強社區建設、更新居民的思想觀念和提升文明素質等要求。生活在城中村的有少部分本地居民和更多的年輕工作者,因此我們應當為其年輕人和當地人民提供一個較為舒適的居住休息環境,同時在城中村的改造過程中,還應當保護原村莊的古歷史文化建筑,設計改造的成果應當與當地村落的文化傳統相協調,并力爭做到推陳出新,能將城中村原有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