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遼寧職業學院 112099)
畜牧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持,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區域性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何讓高職教育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和高職教育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遼寧畜牧業發展狀況對區域現代畜牧業人才需求入手,研究畜牧獸醫專業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提高學生需求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產業。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已發生根本轉變,資產、技術、管理、密集度日益提高,資源、市場、環境因素日益趨緊,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日益迫切。“十四五”時期,畜牧業轉型升級將進入加快推進的關鍵時期,我國畜牧業正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畜牧業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方式正發生著革命性變化,畜牧產品與設備正處在升級換代中。
遼寧省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十三五”期間,省政府組織實施了省級現代生豬示范規劃區、現代肉牛示范規劃區、現代奶牛示范規劃區、現代蛋雞示范規劃區和現代肉雞示范規劃區建設,全省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在逐年增加,使遼寧畜牧業得到迅猛發展。以千喜鶴、雨潤等為代表的生豬屠宰深加工企業,以蒲興禽業、華美畜禽為代表的肉雞屠宰加工企業等重點畜禽產品深生產加工龍頭企業,以耘墾集團、禾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乳制品深加工企業,還有北京偉嘉集團、大北農集團、溫氏集團、牧原集團、新希望集團為代表的國內一流農牧集團公司的入駐,大幅度提升了遼寧省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和智能化水平。
隨著現代畜牧業發展升級和迭代速度加劇,創新型業態和行業組織不斷涌現,現代畜牧業已從“經營型、多樣化”為主要特征,向“技術管理、規模和特色化”為主特征的方向發展,面對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動物優良品種選育、繁育、保種和開發,生態種養技術開發與應用,動物疫病新型診斷制劑、疫苗及低毒、低殘留獸藥新工藝、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方面人才需求和特征不斷轉換,其核心崗位(群)日趨呈現為高層次復合型。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定位已與行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適應,如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不夠,學生解決綜合性、復雜性問題能力不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存在瓶頸,難以滿足行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服務的需求。而本科高校培養的是理論研究型人才,往往難以在一線崗位存留,無法滿足行業快速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高職院校畜牧獸醫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和脫節,沒有隨著產業升級及時調整和更新,對接區域經濟不到位,明顯不符合區域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的距離加大,導致畢業生不能滿足當前崗位需求,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尷尬境地。
職業院校的教師主要靠學科教育體系培養,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產業升級轉型速度加快,面對快節奏的企業生產方式、高標準的技能要求、嚴格的工作規范,難以實現職業角色的順利轉變,難以將生產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及時納入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也滯后于崗位能力要求,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無法對接產業脈搏。
針對現代畜牧業人才培養規格和層次與新技術、新工藝的人才需求出現偏差,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愈發嚴重。根據國家政策和企業人才層次與數量需求變化,構建動態專業設置調控機制,適時增設高職本科畜牧獸醫、動物醫學專業,優化專業結構,實現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行業、產業需求對接。
現有的高職專科畜牧獸醫專業需構建課程內容改革與社會發展聯動機制。與規上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生產實踐基地,實時分析產業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同研究教學內容和教材,緊跟畜牧業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的發展革新,改革教學內容,開發新型教材,動態更新的教學資源,使課程內容與企業有效對接。變革現有的教學方法,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在教學內容中還要滲透對學生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和環保意識的培養,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零距離、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提升人才培養的適配度。
每年召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年會,根據行業最新發展和從大型養殖場、飼料加工銷售企業、乳品加工企業收集到的數據和反饋意見進行深入分析,根據動物生產、動物繁殖、畜禽防疫、疾病診療、飼料生產銷售、乳品加工化驗等崗位人才需求,共同制定和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圍繞立德樹人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校企合作成立畜牧獸醫專班、訂單班等方式,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同時,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實習與生產、學習與就業“零距離對接”,同時,通過合作企業反饋的信息,倒逼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吻合度,實現與產業同步發展和同頻共振。
根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畜牧業技術發展和管理模式轉變,明確就業崗位對從業者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同時考慮學生職業生涯長遠發展潛在能力的培養,調整課程,面向現代畜牧業“生產規模化+技術管理智能化”核心崗位及其關鍵技術崗位任職要求,沿著畜牧產業鏈與獸醫防治的兩條主線,構建與產業需求、與職業標準對接的“雙線”課程體系。按區域畜牧業主要養殖豬、牛、羊、禽等種類重構課程,并配套設置相應疾病防治課程,以適應規模化、數字化發展需要,滿足現代畜牧業領域的職業崗位、職業標準更新迭代需要。
對標人社部職業資格證書標準,重構“課證融通”的課程教學標準,結合企業生產、管理流程,合作建設模塊化和項目化的教材體系;通過共建設專兼結合的師資團隊,更新教師在企業場域的思考方式、行為準則,通過“三教”協同改革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與合作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基地,根據企業的需求,適時將學生上課地點設在企業,安排企業參觀,讓學生認知畜牧獸醫行業特點,體驗專業能力要求;組織學生到“廠中校”學習,實施“學訓交替”教學,利用企業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執行行業或企業標準,完成專項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到企業進行輪崗實訓、頂崗實習,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實現專業教育對接一線生產,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學習與企業頂崗相結合、專項實踐與綜合訓練相結合、獨立工作與融入團隊相結合,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之間的三方共贏。
近年來,一些畜牧企業通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信息化手段,使得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嫁接,應用在畜牧業養殖、動物防疫、動物檢疫、動物疫病風險評估畜禽屠宰管理、畜產品安全監測、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重要環節,能實現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決策、智能預警,讓養殖業更精細、更規范、更人性化。企業生產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而人工參與程度大大減少,導致教學過程與真實生產過程銜接程度逐漸降低,更加不利于學生理解生產過程的變化。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必須緊跟新技術、新工藝與智能化生產過程,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中心,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和信息技術,積極變革教學系統的結構與形態,打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為產業領域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適應企業生產過程及管理的智能化。
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而高職院校的體制機制改革、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的更新,需要區域經濟提供依據。高職院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不斷推動自身發展,對現階段存在的各種問題,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三者都要積極尋找對策,高職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