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盛 朱曉東 紀雙慧 胡勝超 郭均友
(1,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夏莊畜牧獸醫站 276514;2,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76500;3,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小店畜牧獸醫站 276515)
山地生態養雞是集傳統養殖方法和現代養殖技術于一體,充分利用荒山、野坡等資源,以自由采食野生天然飼料為主、人工科學補料為輔的一種舍飼和放養相結合的養雞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山地自然資源,以牧草養雞,雞糞肥草,做到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1)雞群采食牧草、昆蟲等,既減少了飼料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又預防草地和林地病蟲害的發生。充分利用自然生態飼料,減少因集約化飼養增加的藥物和能源消耗。合理利用山地資源,同時雞糞還田,既緩解了養殖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又能使山地土質得到極大的改善[1]。(2)飼養環境好,空氣清新,雞群活動空間大,有利于改善肉、蛋品質。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類、蛋類等營養物質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雞和雞蛋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生態雞具有營養價值和食用口感上的優勢,在食品銷售中有著廣闊的市場。山地養雞由于啄食草類、腐葉、昆蟲、蚯蚓、砂粒等,攝入營養非常豐富,雞群運動量大、生長周期延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極大改善了雞肉、雞蛋品質[2]。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營養改善對生態雞生長有重要影響,常采用的人工輔料包括玉米、小麥等五谷雜糧,還有蘿卜、南瓜及各種蔬菜。為生態雞提供的飲水一般為天然山泉水,富含礦物質,有利于提升雞群自身免疫力。總之,山地養雞是一種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雞養殖新模式,應積極推動生態養雞產業發展,充分滿足人們食品健康需求。(3)通過養雞控制植物蟲害,以雞糞提高山地土壤肥力,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積極影響。
盡量選擇飼草豐富的山地、野坡、草原等,坡度不宜過大,以不超過25°為宜,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電、路三通。選擇生態環境優越的天然草原、天然山地、果園田野且有小溪、山泉水最佳,其山綠樹成蔭、水源充裕、取水方便。規模養殖還要求道路交通和電源有保障,便于飼料和產品運輸和加工。環境安靜清潔,遠離居民區和工業區及畜禽交易場所、屠宰場[3]。
雞舍應建在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比較平坦的山地上,山地養雞一般數量較多,建好育雛房必不可少。育雛房的面積根據飼養量來確定,一般以每平方米30 只雛雞計算。育雛房的消毒、溫度、濕度的控制與正常養雞的方法相同。棚舍根據雞的數量、山地地形和面積可選擇簡易棚舍(如塑料大棚) 為雞舍,雞舍檐高1.5m,棚舍寬7~8m,長20~30m(長度也可視地形及飼養規模而定,面積一般按8~10 只/m2計算),墻體每隔3m 一個磚垛,四周用油布或厚薄膜圍砌,棚頂用石棉瓦覆蓋。雞舍應密閉,有一定的保溫隔熱功能,要有較好的采光、通風條件。舍內地面應高于舍外10~20cm,四周應有排水淺溝。采取小群體、大規模的方式,每隔20 畝面積建造一個放養棚,每棚容納成年雞1500 只。放養密度應按宜稀不宜密的原則,密度過大草蟲等餌料不足,增加精料飼喂量,影響雞肉、蛋的口味。密度過小,浪費資源,生態效益低。放養最初1 周應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減少放牧帶來的應激;放牧場地內無清潔水源時應每隔一定距離放置足夠的飲水器,避免雞群缺水。放養規模一般以每群1000~1500 只為宜,采用全進全出制。室內地面用素土夯實,地面上鋪上稻殼、鋸末、秸稈等,厚度適宜,墊料保持干燥衛生。在散養舍內鋪設一定面積的網床,以利于雞只晚上回來棲息。在散養雞舍內和雞舍外墻邊防雨的地方及散養區域內設置補料的塑料食槽和補水槽,并保持適當高度,便于給雞補料補水。在崖壁上距溝底0.5~1.7m 的地方挖一些深約50cm、寬30cm、高40cm 的窩,窩內鋪干燥的草、刨花、樹葉等,讓雞在這些窩內產蛋[4]。
圍欄選擇空曠、遠離有樹的地方。使用高2m 以上鐵絲網或塑料網當圍欄來隔離和保護雞群,為生態雞的安全增加一道屏障。白天飼養人員定時巡視,防止散養雞丟失。
生態雞選育品種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養雞業的長遠化發展。因此,在選取雞品種時需要進行市場考察,充分跟順市場。一般優先選取體型較小的品種,要具有較強壯的身體素質、較強的覓食能力、靈活的活動能力、較強的免疫力和較好的環境適應性。盡量選擇當地品種,如日照瑯琊雞、元寶雞、蘆花雞、壽光雞等,其適應性廣,體格健壯,覓食能力強,耐粗飼;其次,選擇地方雜交雞或蛋雞公雛,不宜選擇快大型肉雞品種。
雛雞剛剛孵化,對環境很敏感,抵抗能力差,不能直接放養。新進雛雞需要進行恒溫和脫溫處理,第一周育雛溫度為34℃,以后每周降2℃,10~15 日齡的雛雞不能進行自然放養,需要一直在恒溫舍內培育,并將溫度條件控制在25~30℃之間,同時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在恒溫飼養期間應注意觀察,待其羽毛基本豐滿后才具備一定的消化能力和運動能力。大約在15~20 日齡可以嘗試放養,并注意觀察,及時處理雞群應激反應。一般情況下,在15 日齡以內只能投喂容易消化的雛雞飼料。在15 日齡以后可以適量投喂新鮮的蔬菜、牧草,并在飼料中加入作物籽實。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和適應后,如果天氣條件較好,可在4~6 周齡開始進行全面散養。此時的雛雞已具備較強的覓食能力,在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不會出現餓死情況。此外,為了促進雞群生長發育,應定期進行人工補飼,特別是在進雞舍后要保證飼料充足供應。生態雞應選擇純綠色飼料,并做好飼料品質檢查及存放管理工作。控制一次性購入量,盡量減少飼料堆積規模,保證飼料新鮮,防止感染霉菌。
雛雞4~6 周齡脫溫后即可轉移到山上放養,放養初期一般每天3~4h,以后漸增。放養的最佳季節為4~10 月,此時氣溫適中,山地飼草豐富,昆蟲繁盛,自然光照充裕,適合放牧。
養殖規模要與山地資源條件相匹配,若規模過大,超出山地承載能力,會破壞植被,影響生態平衡;密度過小會浪費資源,降低生態效益。放養密度宜稀不宜密,每畝山地放養80~100 只為宜。建議以1000~2000 只為1 群,1 群分2 個放牧區(10 畝),實行輪牧制。
放養初期每天放牧3~4h,以后逐日增加放牧時間。在補料時進行吹哨、敲料桶等訓練,使其形成條件反射,順應人意。每天早上雞群上山時1 人在前面給一定信號,如敲桶、吹哨并拋撒飼料,另外1~2 人在后面進行驅趕,直至雞群全部到達放養場地,傍晚再用相同辦法進行歸舍訓練,補飼時也要給予同樣的飼喂信號,強化訓練效果,如此反復訓練1 周即可。
散養雞僅靠野外自由覓食天然飼料不能滿足生長發育和產蛋需要。即使是外界蟲草豐盛的季節(5~10 月) 也要適當進行補飼。
5.4.1 補料時間
傍晚補料效果最好,早上補飼會影響雞的自主覓食性。傍晚雞食欲旺盛,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將補充的飼料迅速采食掉,防止飼料被污染或浪費。雞在傍晚補料后便上棲架休息,經過一夜的靜臥休息,提高飼料利用率。
5.4.2 補料量
補料量根據飼養時的具體情況而定,夏秋季節蟲草較多,補料量少,春季和冬季補的多。每次補料量的確定都是根據雞采食情況而定。
5.4.3 補喂成分
經對飼料的綜合評價選擇顆粒飼料喂養,顆粒飼料是將配合的粉料經顆粒飼料機壓制后形成的顆粒飼料。適口性好,雞采食快,保證了飼料的全價性。
5.4.4 補料次數
補料次數多會讓雞養成懶惰的惡習,等著補喂飼料,不愿意到遠處采食。剛開始給足,料量逐漸降低,到6 周齡以上的大雞時逐漸過渡到每天傍晚補飼1 次。
密切注意天氣變化,遇到天氣突變,下雨、下雪或起大風前應及時將雞群趕回雞舍,避免雞只受寒發病。棚舍內必須設有料槽、飲水設備,以便在大風、雨雪等惡劣天氣時飼喂。做好鼠害、黃鼠狼及野獸防范工作,盡量避免雞群的天敵進入場地,引起雞群的應激反應,導致雞群停止發育,甚至死亡。
在日常巡視檢查工作過程中,還要觀察雞群狀態,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分析原因,排除感染疾病等問題,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工作人員應對巡視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進行認真記錄、核查,確保日常巡視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如果在巡視檢查過程中發現癥狀,要及時診斷,并采取相應措施。越早發現病癥,治愈率越高。
生物安全:如大小雞分群飼養,不宜混群;實行全進全出制度,每批雞出欄后要有一定的空場期(至少一周);雞糞及時清理,通過堆積和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
飲水、飼喂設備及雞舍必須時刻保持干凈衛生,每周對雞舍及放牧場所消毒一次。
為防寄生蟲病,放養期間應每隔30d 驅蟲一次,尤其是在濕度較大的季節。
根據當地疾病流行特點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出殼的小雞全部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做好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雞痘等重點疫病的免疫接種。
綜合上述,山地生態養雞相比于傳統籠養雞有更嚴格的要求,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把握好重點管理工作,確保生態雞健康生長。同時應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包括預防保健和場地消毒,并在飼養過程中觀察雞群表現,發現疾病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幫助雞群恢復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雞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追求。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雞蛋品質都是我們想要的。山地生態養雞不僅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能充分利用山地資源改善雞養殖業的發展。從合理飼養,科學管理、疫病預防等方面出發,提高養殖質量,促進生態養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