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張華根,溫 雅
[1.廣東醫科大學梅州市臨床醫學院;2.梅州市人民醫院(梅州市醫學科學院)呼吸內科,廣東梅州 5140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可預防的及可治療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臨床上以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及相應的呼吸系統癥狀為主[1]。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率為80.0%,且多數患者為真菌感染[2]。真菌培養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診斷的“金標準”,雖然真菌培養能幫助患者確診,但所需時間較長、可重復性較差,難以動態了解患者病情變化[3]。半乳甘露聚糖(GM)試驗主要是檢測半乳甘露聚糖,這是由于曲霉菌特有的細胞壁多糖成分為β(1-5)呋喃半乳糖殘基,在菌絲生長時會釋放半乳甘露聚糖,其表達水平能反映患者感染程度[4]。而1,3-β-D葡聚糖(G)試驗檢測存在于多種真菌細胞壁的1,3-β-D葡聚糖,該成分能激活G因子,進而激發凝血聯級反應,可用于念珠菌屬、曲酶屬等所侵襲性感染診斷?;诖?,本研究旨在探討GM、G試驗及真菌培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中的輔助診斷鑒別價值及效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疑似有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2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163例,女性113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1.49±6.37)歲;體質量指數(BMI)18~29 kg/m2,平 均BMI(23.16±3.25)kg/m2;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1±0.63)年;住院時間1~23 d,平均住院時間(13.29±2.51)d;合并癥:高血壓43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25例。本研究經梅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5]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且均經臨床檢查確診;②參考《呼吸內科疾病診治》[6]中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相關標準,且患者均具有完整的真菌培養結果;③能配合完成GM與G試驗。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者;②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者;③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血液透析者。
1.2 培養及檢測方法
1.2.1 痰真菌培養 入組患者均常規采集痰液,并完成真菌培養,設定培養溫度為25~30 ℃,每份標本均完成直接涂片革蘭染色鏡檢與三區劃線沙堡氯霉素瓊脂糖真菌培養平板接種。待上述操作完畢后,根據菌落的形態、顯微鏡下菌體形態判定是否為真菌。涂片陽性報告找到真菌菌絲,痰培養14 d真菌陰性,則為無真菌生長。
1.2.2 GM與G試驗 ①儀器與設備。微生物快速動態檢測系統(北京金山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MB-80);曲酶GM檢測試劑盒;G試驗檢測試劑盒。反應主劑及樣本處理液均在有效內,保證標本品有效。②GM試驗。常規采用無熱原、無菌、干燥的離心管,完成患者外周靜脈血3~5 mL采集,采用1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0 min后,取待測血清標本。向離心管中常規加入血清300 μL、樣本處理液100 μL,旋渦振蕩10 s后置于水浴鍋100 ℃中完成3 min加熱,取出后離心10 min,速度為1 000 r/min,溫度為4 ℃,取上層清液60 μL待測。準確取60 μL標準品與待測品,加入相應的離心管或混合板中,加入GM抗體60 μL,震蕩10 s后孵育30 min,溫度為37 ℃,轉移到酶標板孔中,并向每孔中加入100 μL,空白對照孔中加入標本稀釋液100 μL,37 ℃下連續封板30 min,洗板。待上述操作完畢后加入酶標抗體100 μL,30 min封板,溫度37 ℃,再次洗板后加入100 μL底物,避光15 min顯色,加入終止液50 μL,借助Thermon酶標儀讀數。對于G試驗,>0.95 μg/L為陽性。③G試驗。采用光度法進行檢測,并根據GKT-1Mset說明書完成相關操作。采用無熱源的抗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完成靜脈血4 mL采集,離心1 min,速度1 000 r/min,取上層清液100 μL,加到900 μL樣本處理液中,經10倍稀釋后充分混合均勻,置于70 ℃恒溫下10 min,取出后立即放入冰盒中,冷卻5 min后取200 μL上清液于主反應液中,混勻10 s,待樣本完全溶解至透明后轉移到平底試管中,迅速插入微生物快速動態檢測系統中,反應2 h后自動計算樣本中G含量。對于G試驗>100 pg/mL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以真菌培養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并繪制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GM、G試驗及二者聯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中的輔助診斷價值及效能(敏感度與特異度)。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數;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陰性預測值=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M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GM試驗檢查確診146例,檢查準確度為84.06%,敏感度為80.36%(135/168)、特異度為89.81%(97/108)、陽性預測值為92.47%(135/146)、陰性預測值為74.62%(97/130),見表1。

表1 GM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2.2 G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G試驗檢查確診156例,檢查準確度為89.86%,診斷敏感度為88.10%(148/168)、特異度為92.59%(100/108)、陽性預測值為94.87%(148/156)、陰性預測值為83.33%(100/120),見表2。

表2 G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2.3 GM聯合G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GM聯合G試驗檢查確診164例,檢查準確度為95.65%,診斷敏感度為95.24%(160/168)、特異度為96.30%(104/108)、陽性預測值為97.56%(160/164)、陰性預測值為92.86%(104/112),見表3。

表3 GM聯合G試驗與真菌培養的一致性分析
2.4 GM聯合G試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診斷效能 計算及繪制ROC曲線,結果表明:GM聯合G試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中診斷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一試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和圖1。

圖1 GM聯合G試驗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ROC曲線

表4 GM聯合G試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診斷效能
真菌培養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診斷的金標準,能確定患者感染病原菌的類型,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真菌培養時間較長,重復率亦相對較低,難以動態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近年來,GM試驗聯合G試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7]。本研究中,GM聯合G試驗檢查確診164例,檢查準確度為95.65%[(160+104)/276],診斷敏感度為95.24%(160/168)、特異度為96.30%(104/108),從結果看出,GM試驗聯合G試驗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檢出率,可指導臨床診療。
GM、G抗原均為曲霉菌細胞壁的成分,當真菌侵入人體時,先被吞噬細胞吞噬,然后抗原成分會被釋放到血液中[8]。因此,通過檢測其抗原成分,能實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診斷[9]。GM試驗檢測多用于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診斷,GM釋放量與菌量呈正比。曲霉菌菌絲生長時,半乳甘露醇糖會從薄弱的菌絲頂端釋放,進而成為最早釋放的抗原。因此,通過曲霉菌檢測試劑盒能實現該抗原的檢測[10]。G試驗檢測一種廣泛存在于多種真菌細胞壁中的多糖成分,能激活G因子,并發凝血聯級反應[9]。用于G試驗的檢測試劑源于細胞溶胞物[含有絲氨酸蛋白酶原(C因子)、G因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1,3-β-D葡聚糖會釋放到血液及其他體液中。因此,借助G試驗能實現曲霉屬、念珠菌屬的診斷[11]。本研究中,計算及繪制ROC曲線,結果表明:GM聯合G試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中診斷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一試驗(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GM聯合G試驗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GM、G試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能獲得較高檢出率,且二者聯合診斷敏感度與特異度較高,能指導臨床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