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旸,李富馨
[1.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院(吉林省生殖保健醫院)眼科,吉林長春 130000;2.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吉林省產科質量控制中心)眼耳鼻喉科,吉林長春 130061]
近視為目前患病率最高的一種屈光不正,在臨床中可分為病理性近視與單純性近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1]。據相關統計學顯示,兒童近視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眼疾病,且發病年齡有趨于明顯低齡化趨勢[2]。許多兒童在學齡前或早期就可出現近視,導致高度近視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相應的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脫落等疾病發病率也隨之增加[3]。為進一步了解兒童近視情況及相關環境因素影響,為及時做出干預、降低近視發病率,本研究通過收集342例近視患兒臨床資料,了解其近視特點,并分析相關壞境影響因素,為合理防止兒童近視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吉林省婦幼保健院行眼科常規體檢兒童612人,均進行視力檢測,經視力檢測后結果發現有342例兒童有近視。兒童一般資料見表1。本研究經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吉林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兒童青少年近視成因及防治指南》中近視診斷標準[4]:使用國際標準的視力檢測表及電腦驗光儀(日本NIDEK公司,型號:AR-1)進行檢查。7歲以下兒童檢查使用阿托品眼膏(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95,規格:5 g∶50 mg)進行睫狀肌麻痹充分散瞳,3次/d,一共使用3 d,在第4天后需要復診檢影驗光,在3周后進行復光檢查;7~12歲兒童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天津金耀集團河北永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782,規格:5 mL)或鹽酸環噴托酯滴眼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166,規格:5 mL);12歲以上兒童用托吡卡胺充分散瞳1次/5 min,連續滴用4次后30 min進行屈光檢查,在第2天進行復光檢查。診斷標準:-1.00 D~-3.00 D為輕度近視,-3.00 D~-6.00 D為中度近視,-6.00 D以上為高度近視;②臨床檢查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青光眼、眼角膜、白內障等原發性眼部疾病;②明確外傷引起近視者;③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礙者。經后視力檢測結果發現有342例兒童有近視。
1.2 調查方法 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學習階段、年齡、家庭經濟情況、睡眠時間、每周戶外活動時間、每周課外輔導時間、父母對近視的認知、父母親近視情況、光線或照明不足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經單因素分析初步篩選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研究因素,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影響兒童近視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視與未近視者相關環境情況比較 近視組兒童學習階段為小學、年齡階段為≤12歲者占比高于未近視者,家庭經濟情況好、平均睡眠時間≤8 h、戶外活動時間≤1 h、父母對待近視認知缺乏者占比高于未近視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在不同性別、課外輔導時間、父母親是否近視、光線或照明不足情況中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近視與未近視者相關環境情況比較
2.3 影響兒童近視相關環境因素分析 將表2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中發現,年齡(OR=1.666)、學習階段(OR=1.677)、睡眠(OR=1.647)、家庭經濟情況(OR=1.658)、每周戶外活動時間(OR=1.500)、父母對待近視的認知(OR=1.488)為影響兒童近視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兒童近視相關環境因素分析
據相關研究顯示,兒童近視對發生不僅與其自身遺傳因素有關,同時也與周圍環境、用眼衛生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5]。因此,了解影響兒童視力的環境因素對護眼早期干預措施制定有積極參考意義。
在本研究中可知,612例體檢兒童中有342例(55.88%)發生近視。隨著現在電子科技發展,兒童接觸電子設備年齡提前,時間延長,看電腦、手機的時間也逐漸增加,兒童年齡低,自制力不佳,在此過程中出現不良用眼習慣發生率也為上升趨勢,進而影響到視力[6-7]。上述結果也提示家長并未養成關注兒童視力的好習慣,沒有養成預防為主的概念及意識。
本研究通過分析影響兒童近視的相關環境因素可知,年齡≤12歲、學習階段為小學、家庭經濟情況好、睡眠時間≤8 h、平均每周戶外活動時間≤1 h、父母對近視的認知缺乏為導致兒童近視的危險因素。具體分析:本研究顯示近視年齡逐漸低齡化,在以往研究中也顯示,年齡越小近視速度發展越快,近視增速峰值年齡提前也將導致近視進一步低齡化[8],提示我國學生預防近視的防控關口需要進一步遷移。兒童睡眠時間在8~9 h為宜,睡眠時間不足,自主神經可出現功能紊亂的現象,會直接影響到眼內睫狀肌的收縮,眼軸也隨之變長,進而發展成為近視[9]。有研究顯示,長時間的用眼使處于近距離工作、學習狀態下睫狀肌呈持續痙攣狀態,睫狀肌的收縮可引起臨近鞏膜牽扯,導致角膜的鞏膜環變小,角膜變陡,角膜且屈光力也會隨之增加[10]。而研究分析學習階段為小學兒童近視率發生更高,分析原因為小學時期,兒童無法控制自己日常生活習慣,加上學業任務,控制力欠佳,故易影響視力。香港6~8歲兒童近視發病率很高,研究顯示與教育程度相關,父母學歷與社會階層越高,其本身與孩子的近視患病率就越高[11]。家庭經濟狀況在影響受教育程度的同時還影響著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兒童戶外活動較少,與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相比,呈現出更高的近視患病率[12]。中國農村兒童近視的患病率相對較低,而在經濟發達的中國香港和廣州,12 歲兒童近視的患病率分別高達53.1%和49.7%,提示家庭經濟決定的物質環境對近視有很大的影響[13]。有研究指出,兒童戶外活動時間可促進孩子多看遠處的物體,睫狀肌也處于放松狀態;同時,在戶外曬太陽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減慢眼軸長度的伸長,從而可以延緩近視的發生和發展[14]。也有研究發現,戶外活動減少的兒童視力不佳者居多[1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隨著近視患病率的上升,父母對近視原因和近視控制認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任何要求改變兒童不良用眼行為或接受新的兒童近視治療方案的成功,很可能取決于父母對這種狀況的了解,以及他們是否接受所提議的干預措施作為一種必要的治療選擇。
綜上所述,兒童近視發生率較高,而年齡、學習階段、日常睡眠時間、戶外活動時間、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對近視的認知與兒童近視的發生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