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珍
(曹縣縣立醫院心電圖室,山東菏澤 274000)
冠心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群體,可能引發心肌組織缺血缺氧等,進而導致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1]。而心肌缺血導致猝死及心肌梗死的風險較高,因此,進行早期診斷對及時采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診斷心肌缺血的“金標準”,但該診斷方法是一種有創的診斷方式,發生并發癥的風險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低[2-3]。常規心電圖檢查能夠幫助冠心病患者診斷出一段時間內的心電圖變化,但對長時間及患者活動過程心電圖變化的診斷無法實現,導致診斷結果存在較大的誤差[4]。而動態心電圖能夠獲得冠心病患者在日常活動狀態下連續24 h或者更長時間的心電圖,大大提升了常規心電圖難以診斷出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檢出率[5]。本研究回顧性選取100例疑似心肌缺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鑒別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曹縣縣立醫院收治的疑似伴有心肌缺血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1.34±3.98)歲;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54±3.45)年;體質量指數(BMI)19~21 kg/m2,平 均BMI(20.15±0.25)kg/m2。試驗設計經曹縣縣立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6]并經臨床檢查確診;②伴有疑似心肌缺血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合并重要器官嚴重損害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有精神系統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成心臟彩超、血常規、尿常規等相關檢查。①常規心電圖檢查:取患者平臥位,協助患者在放松狀態下(保持心態平和)進行檢查;采用常規12導聯進行檢查(連續描記),增益10 mm/mV,紙速25 mm/s,檢查時要保證記錄的紙張不受干擾,且呈現的圖像清晰;若ST段抬高導聯有永久性或短暫的T波倒置,則說明有心肌缺血存在。②動態心電圖檢查:在常規心電圖檢查結束后采用12導聯動態心電圖(美國Mortara公司,型號:H-Seribe Ⅱ HOTLETER)進行檢查,檢查時要對患者24 h內的心電活動狀態、具體病情發展情況及ST段的變化情況做詳細記錄;若J點后,持續出現ST段降低的時間>60 s、持續處于下斜方向或水平方向的時間>60 s、基線ST段高于等電位,則說明有心肌缺血存在。③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所有患者經過Judkins法進行排查后,進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若檢查見過發現冠脈狹窄程度>55%,則說明有心肌缺血存在,并檢查患者冠脈周圍旁支血管,若冠脈周圍旁支血管超過兩支,則為多支病變。
1.3 觀察指標 ①心電異常檢出率: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金標準,觀察并記錄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室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聯律及室性早搏等心電異常的檢出情況。②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檢出率及心肌缺血部位、ST段改變情況: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金標準,觀察并記錄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檢出情況及心肌缺血部位、ST段改變情況。③診斷價值:分析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查對診斷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其中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④典型病例圖片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心電異常檢出率比較 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室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二、三聯律及室性早搏的檢出率分別為40.00%、41.00%、37.00%、41.00%、53.00%、59.00%,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 查 的23.00%、17.00%、16.00%、21.00%、37.00%、29.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心電異常檢出率比較[例(%)]
2.2 兩種方法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檢出率及心肌缺血部位、ST段改變情況比較 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下壁、側壁心肌缺血及ST段抬高、壓低檢出率分別為75.00%、72.00%、17.00%、11.00%、44.00%、49.00%,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的52.00%、51.00%、1.00%、0.00%、22.00%、19.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檢出率及心肌缺血部位、ST段改變情況比較[例(%)]
2.3 兩種方法的診斷價值比較 動態心電圖檢查對診斷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5.71%、73.33%、89.00%,均高于常規心電圖的51.43%、46.67%、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表3 兩種方法的診斷價值比較

表4 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分析[例(%)]
2.4 典型病例心電圖分析 ①女性,62歲,因“頭暈乏力、胸痛數天”來院就診,佩戴動態心電圖,結果顯示,Ⅲ度房室傳導阻滯(AVB)伴ST段下移,見圖1。

圖1 病例①心電圖
②女性,78歲,陣發性心前區不適來院就診,佩戴動態心電圖,結果顯示T波低平持續1 h,見圖2。

圖2 病例②心電圖
③男性,72歲,因“心慌”來院就診,佩戴動態心電圖,結果顯示頻發室性早搏時呈二聯律,室性早搏總數5 500個,見圖3。

圖3 病例③心電圖
④男性,76歲,因“心前區疼痛”來院就診,佩戴動態心電圖結果顯示,ST-T改變持續1 h,見圖4。

圖4 病例④心電圖
有研究發現,心肌缺血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且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逐漸增加趨勢[7]。冠心病主要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可能會導致心肌組織缺氧或壞死,患者若未得到及時的診斷及治療,將會嚴重影響預后。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是心肌缺血的診斷“金標準”,造影效果好,且若在術中發現問題,可及時在造影術后進行支架植入術,但由于該檢查方式檢查費用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有創性,可能會給老年冠心病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8]。
常規心電圖檢查在冠心病的診斷中,由于不能進行長時間或者在活動狀態下的變化,所以可能錯過導致心電異常的信號,導致誤診、漏診等的出現[9]。近年來[10],動態心電圖被廣泛運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診斷中,能夠實現獲得患者24 h甚至24 h以上的持續性心電圖,可避免對短暫性或非持續性出現的心電異常的漏診[11-12]。此外,動態心電圖還可呈現24 h全覽圖、曲線圖、趨勢圖等多種形態的心電圖,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心電變化情況、變化規律及趨勢,進而提高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檢出效能[13]。蔣桂芳等[14]學者研究發現,動態心電圖檢查可對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狀態下的心電圖進行監測,包括睡眠、活動等,能夠對沒有明顯表現的短暫性或突發性的心肌細胞缺血的癥狀,進而有效提高對心肌缺血診斷結果的準確度。同時,動態心電圖檢查可觀察彩色趨勢圖,進一步了解ST段抬高、壓低的情況,進而提高對ST段狀況的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室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二、三聯律,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檢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對下壁、側壁心肌缺血檢出率及ST段抬高、壓低及對心肌缺血的診斷效能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進一步說明動態心電圖可有效提高對ST段狀況的判斷及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檢出效能,診斷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均較高。
綜上所述,動態心電圖檢查有助于ST段狀況的判斷,進一步可提高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檢出效能,在心肌缺血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