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對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對人才培養理念進行更新,夯實課堂在學校各要素、教育各環節中的核心地位,筑牢課堂主陣地,重塑課堂價值。文章以提質培優為背景,針對高職法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課堂革命,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藝術、教學渠道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修法與修德同向同行、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善教與樂學和諧共振、校內課堂與延伸課堂相得益彰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提質培優;高職院校;法律課程;課堂革命
引? ?言
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是由普通高等法學、成人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教育構成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體系。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高等教育院校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心所在,也是全面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要義所在。但是從目前高職法律課程建設來看,人才多元化、綜合化的培養受限于傳統教育的影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存在時空屏障,同時,智慧司法已經展開,但信息化教學內容未能與時俱進,由此產生了法學教學中的諸多矛盾點。對此,必須針對高職法律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育機制、人才培養理念等,構設多元化的法律教學場景,全面提升學生素養,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課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教學模式需要有效回應新時代對職業教育的要求。
一、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法律課堂革命的原則
(一)提質培優的內涵要求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踐行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戰略,確保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用人需求,滿足行業發展規律,真正實現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精準對接。
第一,提質就是要提高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從治理水平、人才培養和教育結構方面增強職業教育質量,其核心在于人才培養,通過推進三教改革政策,落實多元化的教育治理戰略,體現出人才規范化培養的價值。首先,在提高結構質量方面,職業教育結構直接決定著整體教育水平以及縱向化發展程度。這就需要整體教育結構的,不同教育環節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以提升橫向與縱向融通的教育效果。其次,在培養人才質量方面,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就業質量不高,需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將教育資源以課堂為切入點,打造出多項聯動的教育陣地,真正發揮出人才培養價值。最后,在職業教育治理方面,將整個提質培優行動規劃進行多元化的處理,保證治理質量符合現階段職業院校發展訴求。
第二,培優就是要培育職業教育特色品牌。通過對職業院校的教育特色及品牌認證進行分析,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增強職業院校的教育辨識度,樹立行業品牌價值。打造職業教育學校品牌,將學校作為職教體系中的基本組成單元,將教育質量賦能于辦學質量之中,確保各類教學工作全面開展;打造區域品牌,將地方主體責任落實到區域內職業教育院校身上,結合新時代、新常態下的發展規律,為職業院校樹立新的引擎點。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落實,主要價值體現在教育增值與教育賦能。在教育增值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通過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整合教育資源,強化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真正達到了教育內容進課堂、教育實踐走現場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1]在教育賦能方面,將職業教育與區域內經濟發展相關聯,打造出高品質的人才服務格局,進而實現人才供給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與此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終身化的學習服務,使職業技能培養貫穿于學生的生涯規劃中,讓就業與學習相互聯動,提高教育質量。
(二)高職法律課堂革命的原則
第一,深化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法律教學的根本目標。法律課堂作為目標實現的重要平臺,通過知識滲透和品格養成教育,使學生在將來的職業崗位上秉承法律人的責任與使命感,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律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確保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同步發展,使理論知識能學以致用,提高知識的內化程度。高職法律課程的變革與優化,體現在以提升法律實踐能力為導向。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以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交互式、貫通式的方式開展。
第三,教與學并行。提質培優背景下,學生的專業化、綜合化培養是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題所在。教學工作的開展,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教學結構,學習環節的開展,則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思維和導向。為此要進一步深化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課程教育模式,注重教與學并行,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教學規劃與學習計劃,然后輔以相應的評價機制,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2]
二、高職法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落實依法治國方略,離不開法治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于職業院校的法律專業學生而言,要想實現教育與社會崗位的精準對接,就必須有法律信仰和法治情懷,有扎實的知識儲備與實踐技能,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法律課程受限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課程開設以及專業教學方面存在知識架構系統性不明顯以及實踐性匱乏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教學方式單一,滿足于傳統的教育
法律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增強學生的法律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通過循序漸進的講解,使學生從知法轉變為守法,最終實現科學化地用法。但是從實際教學工作開展來看,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將法學理論、法律規定等內容進行填鴨式的教學。盡管在新課程改革政策的不斷推進下,此類教育形式在逐步改進,但是整體教學實踐效果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轉變,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開放式的有效循環,知識外化的現象突出,甚至部分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后,運用法律空白區,規避相應的責任,與主體教育目標相悖,產生法律信仰缺失等嚴重問題。
(二)教學價值取向弱化,重增智輕育德
經濟多元化發展態勢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經場所”,多元化信息內容的導入,使學生被動接受大量的信息資源,自身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也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對學生的主觀判斷產生錯誤引導。信息化時代,教師如果抱著傳授知識這種單一的思維模式來教導學生,忽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就很容易培養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以,教學過程中,思政的引領作用與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模式僵化,未形成主客體雙向回路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是新課改政策的一個重要延伸點,是將政策機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為學生塑造一個多元化的教學場景,輔以教學方法、教學理論等,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自主化的學習。[3]但是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部分教育理論存在一定的僵化現象,主導的還是為教學而教的錯誤思維。例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未能針對整個學習進度和課堂教育形式設定教育目標,提出一個問題便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缺少完整的脈絡,也無法形成知識樹的結構,更難說知識的融會貫通了,這也造成后期反饋與評價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這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理論式教育方法在本質上沒有差別。
三、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法律課堂革命的路徑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對高職法律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儼然無法滿足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于法治人才的要求,這就需要法律專業課程深化課堂教學質量改革,切實在提質培優戰略中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變“適教課堂”為“適學課堂”,變“以教定學”為“以教輔學、以教助學、以教引學”,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新課堂觀煥發課堂生命活力。
(一)教學內容:修法與修德同向同行
在法律知識學習過程中要恪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堅持法律專業能力培養和法律職業精神塑造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學法理,還要提升課程思政的隱性育人效果,強化價值引領,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實現德法雙修、知行合一。例如,通過刑法課中對刑法條文立改廢的查證,使學生體會到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規范是植根于經濟制度的土壤的。1979年刑法設有投機倒把罪這個罪名,1997年刑法修訂取消了此罪名,對于取消此罪名原因的探究能使學生對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了解犯罪的界定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的統一。再如,關于特赦制度,2015年和2019年我國分別進行了第八次和第九次特赦,為何進行這兩次特赦,特赦了哪些人,要經過哪些特赦程序,通過翻轉式課堂,學生在明確特赦制度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巨變,增強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法律實踐之中存在各種變量。[4]每一個案例都有特定的情境,追求不同的信仰與法律價值,并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這是每個判決合法性的基礎。為了不至于使所學知識成為空中樓閣,學生需要掌握案例檢索的技能,從個案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中學會對法律知識的分析、把控與融通,使“司法公正、司法為民”浸入這些“準法律人”的行為準則,為他們踏入職場時踐行“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教學手段: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
法律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實踐性,在課堂教學期間必須融合多類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統一,保證知識內容與法律實務的相互滲透,同時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出發,將思政融合到教學過程中[5],達到法律課堂改革育人和增智雙效應。
首先,可采用辯論式教學法。教師提前對整個法律案件的事實、裁判原則、法律依據進行全面梳理,了然于胸。課堂采用辯論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學生在賽前查經據典,辯論賽場上,慷慨陳詞,據理力爭。幾場賽事下來,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應速度,增強團體協作精神,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行為品格。比如:掛失并取走本人銀行卡內他人款項,是盜竊還是侵占?通過一場辯論賽,學生們不僅對理論知識更加通透,而且,在查找資料時也學著通過案例索引,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辯論過程的禮儀,措辭用句,自由辯論的銜接配合,各辯手的風度、語調語速、控場能力、應變能力等等,能夠全方位、多維度地讓學生體會沉浸式的職場酣戰,同時也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規矩意識和誠信觀念。
其次,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教師針對法律理論知識中存在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利用分組討論的形式,界定出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的法律結論,這樣學生可以在討論學習的思維碰撞中強化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比如對2017年鄭州的“電梯勸煙猝死案”進行復盤,在討論課程設計時,注意不同人物不同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評判,“讓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從一審法院適用的公平責任,到二審法院認定醫生楊某的勸煙行為屬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正當勸阻,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層層剝繭,讓學生們在討論中對案件進行拓展,感受“法治精神”,體會“公民意識”,研讀法院判決,學習真正的“工匠精神”。從“扶不扶”到“勸不勸”,討論式課堂氣氛熱烈。在開展討論式課堂時,教師也要注意及時引導討論方向,確保整體教學的規范性。
最后,在合作學習教學活動中,采用了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形式。學生充分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在對每一項案例進行解析時,學生可以先進行材料準備與處理,將組內不同學生進行關聯,形成一個探究式的話題。學生在此期間應承擔內容解析以及法律辨認的職能,保證交互式教學的規范性。此外,也可以在教學評價中,將組內活動和組間競爭作為信息反饋的評價機制,使教師真正了解到學生在學習期間的主要方向以及存在的問題,為后期教學任務的設計提供指導建議。
(三)教學藝術:善教與樂學和諧共振
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盡量保持生動、形象的講解形態,充分發揮出語言藝術魅力,使每一類知識點既能彰顯法律知識的嚴謹性、法律文化的傳承性,又能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禮記·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6]可見,外在的教化也可以推動內心信念的養成。比如《傳統法律文化賞析》這門課,教師精心設計了十講:“仰觀俯察道悠遠,清風明月禮韻長,何以牽手共今生,百善之首孝為先,法共情理生妙判,生旦凈末話法何,兄弟相交撼山河,胭脂紅粉夢易碎,替天行道義難全。”十講內容徐徐展開,禮儀之邦的由來、古人的婚戀觀、孝文化、名著、戲曲都進入了課堂,歷史的深邃與現代的潮流交融,自我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結合,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感知、領悟先人的智慧,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筑牢言行底線,進而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在立足法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寬口徑、廣視野地進行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人才供給走實走深,這也是法律職業的內在要求。美國聯邦法院前大法官弗蘭克·福特曾經指出,法律人應該“具有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先知的素質”[7]。復合型的法治人才融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于一體,對所學內容盡可能做到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比如,在講授憲法內容中“國歌”這一部分時,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微課“這首歌,應該這樣唱”,圍繞國歌的誕生、入憲歷程、奏唱的規范和禮儀進行細致講解,在憲法法治教育中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專業性與通識性,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的雙重育人效果。
(四)教學渠道:校內課堂與延伸課堂相得益彰
開展云端課堂和智慧職教建設,發展“互聯網+法學教育”。高職法律課程要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與法治建設信息化的新形勢,推動信息技術與法律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以職業崗位活動的基礎性、支撐性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提升線上網絡和線下課堂混合式教學的應用效果。此外,破除校園與法治實務部門間的體制壁壘,將社會資源引進高校,推進協同創新,使之成為構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體系的助力器。建立覆蓋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輔學等多介質的智慧學習環境,建設優質的在線開放課程,充分利用信息化課堂教學平臺、庭審直播實踐教學平臺等互聯網教學資源。
結? ?語
綜上所述,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對高職法律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則需要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深化素質教育理念,達到理論與實踐并行,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打造一體化的教學場景。同時應結合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構建智慧化的升級培養新模式,以積極的姿態應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對法律制度的挑戰,滿足高質量人才的教育及培養訴求。
參考文獻
[1] 王丁.“三課堂聯動”引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式創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6):25-26.
[2] 劉東偉.基于MOOC和雨課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4):24-26.
[3] 莫曉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04):173-176.
[4]? [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譯.普通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5] 王健,史云,吳冬梅.“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11):33.
[6]? 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7.
[7] 賀衛方.中國法學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22-06-24
基金項目:河北政法職業學院2022年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高職法律專業‘雙領雙修’課堂革命研究”( ZFKG202210)
作者簡介:尹彥品(1972- ),女,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