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婷 岳濤 陶霞
摘 要 中小學是兒童心智不斷走向成熟、人格逐漸確立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內卷”不斷蔓延成為一種群體性的社會焦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卷式”異化發展也逐漸引發學界擔憂。目前來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學科化、過程醫學化、目標功利化的“內卷”傾向。分析認為,導致這種異化的原因在于大眾認識存在偏差、學校重形式輕實質、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和考核評價方式相對粗放。心理健康教育回歸育人初心,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做到:回歸常識,對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科學認知;簡化形式,讓心理健康教育回歸實質;注重隱性建設,讓心理健康教育回歸生活;優化考核,讓心理健康教育獲得實效。
關鍵詞 內卷化;心理健康教育;異化;回歸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10-0064-04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利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科學系統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11月25日,教育部在答復“關于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危機精準識別機制的建議”中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其作為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校本課程,同時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為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此大背景下,不少中小學由于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性的客觀認知,盲目追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形式上的完善,從而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卷化”現象。
一、“內卷化”及其理論概述
“內卷化”又叫“過密化”,原意是“轉或卷起來”,它是學界分析社會現象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的批判》中最早提出了“內卷理論”,以此來解釋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的“內卷化”問題。他認為,內卷與演進不同,內卷是指內纏、糾纏不清的事物以及退化、復舊之意。[1]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文中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內卷化”的概念。他認為,“內卷化”就是在既有外部條件的嚴格約束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復雜化的過程。[2]黃宗智則認為“內卷化”現象是勞動力的大量投入而造成的勞動力邊際報酬遞減,是“沒有發展的增長”[3]。藍希瑜、杜慧將“內卷化”概念用于教育發展研究[4],開啟了國內“教育內卷化”的研究。
從“內卷化”概念的發展演變來看,“內卷化”雖涉及農業、經濟、政治和文化諸領域,但其本質在于:一是“有外延擴展而無內涵發展”,二是勞動(力)的邊際報酬遞減。[5]在社會學、人類學領域,“內卷化”常被用來描述這樣一類社會現象:當一種社會體系、社會制度達到了某種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又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6]
當前,在政策的推動下,大多中小學都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中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為主,補充以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社團活動或其他活動[7],但卻逐漸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卷化”問題。如部分中小學為了追求新穎,突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過于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意義。這導致一些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不但沒得到有效解決,反而因為形式的煩瑣,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最終結果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卷化”表征
(一)教育學科化傾向:教學內容形式化
所謂教育學科化,就是將某種教育內容以一門學科知識的方式系統教授給學生。具體來說,部分學校在未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校自身條件的情況下,盲目追求形式,簡單地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將之與其他學科等同。如有學者所揭示:在教學中過度突出概念、理論化的教學,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在課堂中以勾勾畫畫、死記硬背為主。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非但無法起到實質性作用,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學習壓力不斷增加,教學作用反向體現。[8]而這種現象就發生在不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將面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開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將本該有的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替代以心理健康理論知識的講授,如此便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變成一種形式主義。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不少學校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授預防一些心理疾病(強迫癥、恐懼癥等) 的心理學科知識。[9]教學方法也與其他學科無異,教師采取講授的方式,以傳授心理健康教育書本上的知識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如概念、調節方法、心理保健常識等,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社會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特殊性。這種學科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且讓學生處于被動式的學習中,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陷入同步競爭內卷的漩渦之中。
(二)過程醫學化傾向:教育方式復雜化
受傳統的“心理治療”思維模式的影響,不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一種將學生假想為病人的醫學模式,過于重視心理治療技術、強調心理疾病的普遍性[10],而忽視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依據2020年4月27日頒發的《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及增設試點的通知》中的相關規定,中小學建立心理輔導室的比例達70%以上。但一般來說,學校和家長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卻有所忽視,以至于學生出現成績下滑、網戀、自暴自棄、離家出走、自殺等現象。[11]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種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一般來說,大多數中小學的心理輔導教師由學科教師或班主任擔任。受標簽化心理定式的影響,對于進入過咨詢室或輔導室的學生,家長或教師往往會給他們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但事實也許并不是這類學生真正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他們或許只是因早戀、成績下滑、家庭變故等原因,而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或失眠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只需找到問題根源,分析原因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和鼓勵,事后進行短時或長時跟蹤,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不少學校卻采取“治療手段”,把“癥狀”作為解決問題的靶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向醫學化操作。這就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從解決問題的根源入手,也沒有發揮學校教育的優長,而取代以心理醫生式的“治療”,注重“癥狀的消除”[12],反而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這種用醫療的思維解決教育的問題,終究還是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規律。
(三)目標功利化傾向:價值導向扭曲化
受當前科層制管理思維和績效考核評價方式的影響,部分中小學心理建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追求在評比考核中達標。基于這樣的思路,不少學校盲目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社團活動、家委會活動等。而這種內容和形式的刻意多樣化,其背后反映的是價值取向的扭曲,這導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脫離育人初心,成為一種“為考核標準而存在”的附庸。例如,有些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是不能讓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自殘[13],并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重要考核指標。有些教育主管部門也將“學生是否因為心理問題而自殘”作為一所學校評優評先的基本考核指標。其結果導致有些學校直接將此解讀為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直接目的,而忽視了防止學生自殘之外的其他心理問題的解決。這種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和在考核、評比中取得好結果,而不斷偏離原初價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相背離。由此,我們看到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價值訴求遭到曲解,同時也遭遇到其他世俗價值觀的擠壓,表現出“內卷式”的扭曲異化。
三、導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卷化”的原因分析
(一)大眾認知存在偏差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4],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大眾沒能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心理問題一直是大部分人所避諱談到的話題,不少人錯誤地將心理問題理解為精神問題。這就導致一部分人即使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會及時處理解決。在他們的觀念里,心理問題甚至比其他的疾病更可怕,因而擔心別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另一方面,一些人又錯誤地將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當作心理治療,或將心理治療當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途徑,認為心理疾病是吃吃藥、打打針就可以解決的。結果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從根源上得到解決,使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減愈重。此外,有些學校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簡單理解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這也是一種認識偏差。這些學校沒有真正深入地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是確保有“確實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事實。綜上,由于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認識偏差,從而致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內卷式”異化發展之路。
(二)學校重形式輕實質
學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場所,理應為其實施提供必要條件,以落實好教育部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要求。但現實中,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落而不實、流于形式、應付檢查的現象。出現此結果的部分原因在于:一方面,學校管理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停留于課程、心理輔導及咨詢室之類能夠應付上級檢查和考核的顯性措施上,而沒能真正落實到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上。另一方面,當學生真正有心理問題出現時,教師反而因為專業知識與能力不足,或者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只能停留于“形式上的幫助”,這些課程和心理咨詢室并沒有充分發揮其原本被期望的職能。如此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出現“所備非所需,所備非所用”的錯位局面。
(三)考核評價方式相對粗放
從現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來看,其內容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學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的定性評價;二是對于學校、教師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果、成效本身的評價。心理健康的含義包括沒有心理疾病和具有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15]但就目前情況而言,不少教育者并沒有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含義,因而對心理健康的考核評價工作把握不夠準確。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標準主要是我們常說的“常模參照”[16]。如大部分人用右手寫字,而少部分人用左手寫字,一般認為這少部分人就不在正常取值范圍內。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時,不少教師僅憑自己的感性經驗來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沒有從心理學的各維度來區分心理健康與否[17],如此則產生一些可信度和準確性不高的定性評價。而在針對學校、教師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果與成效評價考核上,教育部門更多關注是否有“肉眼可見”的課程開設、活動開展、心理咨詢室的掛牌建設等“指標”的完成,至于具有實質意義的、能真實促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改善或療愈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或行為,則關注不夠。
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去內卷化”的路徑
(一)科學認知,回歸常識
從某種意義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18]中小學階段處于學生剛離開父母的悉心照顧、獨自一人踏入校園的人生階段,他們心理較為敏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也不能“走偏”。中小學只有首先樹立科學認知,回歸教育常識,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現走彎路與“內卷”的問題。中小學既應轉變簡單粗暴地將心理問題看作是一種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將吃藥、打針當作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錯誤觀念,又要轉變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程的狹隘看法。中小學應將心理健康放在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認識心理健康教育,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以“教育者”的角色而非“醫生”的角色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和學習生活方面的幫助和關愛。此外,中小學還要認清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由一系列具體教育活動構成的教育工作,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等理念是相通的。不僅僅專門的心理輔導或相關課程開設是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任何方式、任何手段能夠促使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都是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簡化形式,回歸實質
中小學在科學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應簡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避免過多的課程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咨詢室掛牌、心理健康測試等重復建設行為,而要將重心落實于具有實質效應的教育活動中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為主的多學科教育理論和技術,有目的、有計劃地保障、促進和發展學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而開展的一種制度化的育人活動。[19]為使其回歸育人初心本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應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內容須貼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者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工作,在顧及大多數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同時也要關注到部分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做到因人而異、因情境而異。同時,各學科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的反饋中能反向捕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疏導,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三)隱形建設,回歸生活
事實上,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來源于家庭、學校的現實生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中小學可以從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生態與氛圍做起,從源頭上阻止學生因學習壓力過重、校園欺凌等導致的心理問題。此外,心理問題出現初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發泄、釋放不良的情緒進行調節。因此,中小學應從實際著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開設情緒解壓室,讓學生通過運動、畫畫、涂鴉、打沙包等方式發泄情緒,從而使心理問題在初期就得以釋放和解決,避免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亦可充分利用學校走廊,將其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文化長廊,以圖畫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養成良好健全人格。
(四)優化考核,回歸實效
改變現有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狀況,應著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評價入手,以多元化評價方式替代簡單粗放的評價方式。首先,在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評價和排查時,學校要遵循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避免主觀臆斷。其次,對心理健康教師的考核不應以“問題學生”出現的偶然性來問責教師,而應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常規表現、教師開展心理疏導活動的質量、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有效運用解決問題的程度等來全面、多層次地評價教師。最后,改變以學校“是否出現事故”以及建設了多少心理咨詢室、開設了多少時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了多少場講座等來評價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方式。教育部門應側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構建具有一定柔性而非完全硬性的評價體系,適當減輕對中小學及教師的工作考核壓力,以此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孫少婷 岳濤 陶霞,黃岡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參考文獻:
[1] 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9.
[2] 梁宇棟.“內卷化”理論視角下當前我國社區矯正立法的思考[J].新疆社科論壇,2019(4):78-83.
[3]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中華書局,2000:12,223.
[4] 藍希瑜,杜慧.贛南畬族傳統教育頹變的原因分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4):60-62.
[5] 黃祖軍.論轉型期教育內卷化及其破解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37-41,47.
[6] 陳堅.延續的痛苦:身體社會學視域中的農村教育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3.
[7] 朱生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基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調研分析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6):4-10,14.
[8] 韓麗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0-11.
[9][12][16] 申繼亮,彭華茂.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14-20.
[10] 劉翔平,周俊華.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5):57-60.
[11] 宋獻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8):21-23.
[13] 韋耀陽,李保強,薄存旭.治理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異化與回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4-7.
[14] 俞國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5(Z4):84.
[15] 林崇德.積極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1-37.
[17] 申繼亮,洪頵,彭華茂.中學教師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內隱認識[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3):54-58,73.
[18] 宋尚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屬性與基本特點[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73-76,92.
[19] 梁次紅.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3(6):46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