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進程也不斷加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識字、閱讀與寫作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還能提高學生識字量和閱讀寫作能力,促進學生閱讀寫作方式的改變。筆者將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在教學方式上進行了創新性的嘗試。
第一,識字為先,是閱讀的源頭活水。
一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學習拼音。對此,教師一般采用先集中識字后學拼音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入學后的一月內集中識字,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再學習拼音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讀文識字,加速學生語感的養成。教師可以將計算機鍵盤的操作游戲與拼音字母認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運用全拼輸入軟件反復進行打字訓練,從而盡快識記拼音字母。如在學習一年級課文《小小的船》時,教師可讓學生在電腦上用拼音將課文內容輸入文檔里,這樣學生既學習了拼音又鞏固了漢字的識記,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拼音和漢字的興趣。
第二,閱讀為輔,為寫作打開想象的空間。
識字是閱讀的前提,兩者又能相互促進。因此,學校通過教育信息化設備和軟件,鼓勵學生閱讀。一方面,學校在各年級樓層都安裝了閱讀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自主閱讀電子書。每個閱讀機內存有3000余冊圖書與多種期刊。另一方面,學校給每位學生都提供了書香校園網賬號,借助“讀書指數”,學生每周讀書情況都能清晰地顯示出來,“讀書量”“讀書時間”的變化一目了然。2019年寒假全校學生開展“星閱讀”活動,系統數據顯示學生暑假累計閱讀15 154次,下載圖書3972冊,累計讀書超過2683小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推薦新書目并進行讀書指導。每周或每月自動生成的讀書明星更是學生至高無上的榮譽。每個學生在平臺都有自己的電子書庫,可以更方便地回顧閱讀歷程,提升閱讀效率。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一年級學生平均閱讀量達50萬字,二年級平均達100萬字,三年級平均達200萬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一、二年級的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借助電子閱讀,筆者所在班級學生一年級的月平均閱讀量就已達到5.4萬字,遠超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第三,寫作為主,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嘗試多樣化的寫作方式,如通過書香校園網、博客日志撰寫文章或互動交流等。通過信息技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寫作機會,也更容易從寫作中體驗到快感,在網絡中獲得及時的反饋。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信息技術的交際、評價、反饋功能,展示學生寫作成果,激發學生的的寫作熱情,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寫作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兒童天生是詩人,在低年級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作自己喜歡的小詩歌,并分享到朋友圈或班級微信群,也可以以班級或學生個人的身份創辦寫作類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學生的優秀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成就感。寫作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勤于練筆、勤于積累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經驗,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借助手機內的筆記類軟件,學生能夠隨手記錄奇聞趣事、美文片段或名言警句,經過長期積累就能形成自己的寫作寶庫。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上為學生播放《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電視節目,讓學生透過節目感受文學之美、情感之美、生命之美。這也有助于學生積累間接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能夠增加師生課堂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創建智慧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應該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
(張婧,淄博高新區實驗小學,山東 淄博 25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