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榮
(成都醫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教育體系,尤其是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展開,必須解決我國教育體系中學生資助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積極改善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國高校為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不斷進行擴招,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機會。然而,仍有部分家庭在經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不能夠支持學生在高校中進行學習和生活。對此,2007年,財政部和全國資助管理中心頒布了《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為我國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并予以了行為標準。隨后,我國高校積極展開資助體系的構建,在相關制度和規定的完善方面也大有長進。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大學生資助育人體系中資助水平的調整也及時跟進,進一步滿足了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目前,全國大量高校都已構建了完整的資助體系,從多個方面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校內的學習生活。然而,隨著資助水平的提升和國家在資助體系構建方面投入的增加,如何在確保資助水平提升的同時將教育育人工作融合進去,實現資助育人的最終目標,這是目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中需要注意的。
資助育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育人,因此,高校在展開資助工作時,要切實保障學生能夠參與到高校的教育活動中,不能夠僅僅在物質層面予以經濟幫助,還應當在精神層面予以教育引導,構建完整的育人體系,最終實現高校教育活動中立德樹人和教育育人的目標。
通過資助工作的展開,高校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接受到相應的教育,并在學習生活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避免了由于家庭經濟貧困而不能夠完成學業的狀況。由此一來,既保證了我國高校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激勵學生進行學習,又推進了教育公平事業的建設,為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校內資助體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學生由于經濟困難而無法進行學習的問題,是我國教育公平事業的有效推進手段。與高中相比,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更為豐富多彩,但同時也蘊含著更多問題與困難。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經濟而影響日常學習與生活將不利于學生心理體系和價值觀念的構建。此時,適當的資助,一方面能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在高校內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則是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進行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從而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
根據我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的展開狀況來看,目前高校內資助工作和育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輔導員的指導,而在二級學院中,大量學院沒有安排年級輔導員、班主任等人員進入到資助育人環節中,僅依賴于若干名輔導員,這大幅度增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在處理實際問題時所消耗的精力過大,難以確保工作的實際質量和效果,由此導致了負責人員與學生不熟悉、資料的審核不及時等問題。除此之外,部分教師由于工作繁忙,難以抽出時間去詳細了解我國資助政策,在資助工作的落實方面會產生偏差,甚至在資助方法或措施的選擇上出現錯誤的問題,嚴重破壞了資助育人工作的連續性,在資助環節與育人工作中的實際效果都相對較差。
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機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學生需要如實填寫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隨后,相關部門會予以認定與審核,在認定成功后,會在開學時上報學院,而學院會在審核后進行二次認定,符合條件后會上報給學校的資助部門,資助部門會進行最后的審核和三次認定。而在資助部門認定成功后,該學生將能夠獲得學校的資助支持。即使目前所用的這套認定機制環環相扣,整體流程較為嚴謹,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三個問題:(1)不能確保地方民政部門對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符合實際情況。部分地方民政部門會忽視對家庭經濟情況的實際考察,沒有進行實地考證和相關的調研,因此難以提供真實的審核和認定結果;(2)學院在對學生經濟情況進行審核和認定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民政部門予以的認定結果,而一旦該結果出現了問題,學院的認定也將存在偏差;(3)我國相關認定工作的從業人員相對較少,而需要進行經濟困難認定的人數整體較多,由此導致工作人員工作量過于繁重,難以保證實際的質量與效果[1]。
據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資助學生9800萬人次,增幅2.2%,資助金額超2000億元,增幅8%,財政投入近1300億元,增幅超6%,學校和社會投入超750億元,增幅12%。由此可知,我國對于學生資助工作的資源投入不斷增加,擴大了高校資助的服務范圍,同時也能夠助力資助體系的完善。然而,在實際的資助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出現礙于“面子”難以接受學校資助或是由于接受了資助而心理壓力過大的問題,進而出現不能進行后續學習生活或是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障礙等現象。出現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在于,目前資助體系的工作核心仍在資助環節,而非育人,在精神層面的引導相對缺乏。
資助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并非是一項短期工作,其反饋周期相對較長且表現并不明顯,在結果檢驗方面較為困難。在我國高校的資助育人體系中,部分資助工作基本只能跟隨到學生畢業,而在畢業后,學生在校外的生活狀況與發展狀況并不能夠予以了解。由此可見,部分高校教育者在進行資助活動時缺乏人文精神,不能夠對學生的日后生活予以幫助。另一方面,在資助工作的結果反饋上,相關反饋機制的構建并不完善,學校難以去檢驗資助工作的效果,無法確保學生在日后社會生活中的定位,不利于高校對社會的人才供給。
首先,高校必須提升資助工作的實際效果,對此,應當從基層的調整開始。具體來說,則是改變原有的工作機制,在二級學院中設立相應的資助工作部門,要求學院的核心領導人員在資助工作中擔任責任人,一方面能夠確保資助工作決策能夠符合學院的實際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完善學院內部的運營和管理機制。除此之外,還應讓教師與輔導員深入的學生家庭內部,設立走訪機制,實事求是地確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積極與地方民政部門進行溝通,在學院、地方與家庭間構建良好的協作體系。
為解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中人員缺乏的問題,高校應當將校內的輔導員、班主任、教師等人員納入資助育人團隊中,拓展隊伍的規模,降低單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從而讓工作人員具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工作質量,確保資助政策的落實精確到位,能夠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2]。
為確保學生在接受資助同時能夠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高校應當在學校內部設立勤工助學崗位,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勤工助學工作的展開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水平,樹立自信心。
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核心任務以及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非資助,因此,在資助過程中要確保學生教育活動的展開,可結合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來完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在滿足學生物質需求的同時對學生的精神層面予以激勵和引導,讓學生明確自身發展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3]。
隨著高校擴張工作的進行,高校內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不斷攀升。對此,高校應該明確學生的實際狀況,依照學生的家庭經濟水平與實際學習生活狀況來進行劃分,為資助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資助服務。在此基礎上,學校應當在滿足基礎物質需求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未來職業規劃,幫助學生在離開學校資助后依然能夠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具體可分為三種:(1)心態較差,精神狀況或身體狀況不良好;(2)難以直面家庭經濟困難或學校資助,缺乏自信心;(3)積極樂觀地面對實際狀況,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奮發向上。面對三類不同的學生,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工作者應當具有針對性地資助和教育策略。對于第一種情況,教師、輔導員與班主任等人員應當時時跟進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定期展開交流、走訪等活動,明確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在問題較為嚴重或情況復雜無法進行相關工作時,可與專業機構或是醫院聯系,展開合作,切實保障學生在校內的學習生活狀況。而對于第二種情況,高校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機遇與條件,通過集體活動、實踐活動、勤工助學等環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并讓學生融入了校內生活中,在集體中感受高校生活的樂趣。第三種情況的學生自身的心態以及狀況整體較好,因此,高校應當注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將第三種情況的高校資助學生與第一種和第二種學生進行結合,通過第三類學生的引導為前兩種學生提供日常的學習生活幫助,通過同學間的支持來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最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并以正確的心態去應對高校的學習與生活。
首先,高校應深入了解國家高校資助和精準扶貧的政策,明確相關工作的意義和目標,構建科學的資助育人體系。其次,在高校資助育人的實際工作過程中,高校應引導教師以人文精神去進行相關工作,予以學生人文關懷,確保學生在得到經濟資助的同時能夠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況和身體狀況,在價值觀樹立與精神世界塑造方面予以幫助。最后,高校應當重視資助育人體系中工作團隊的構建,從基層起對相關的工作進行落實,同時完善不同環節內的人員結構,確保資助心理教育能夠滲透到各個環節中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人民對于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而高校內部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需求也產生了新的變化。此時,傳統資助育人體系中的工作方法已然出現了效果下降的現象。對此,高校應積極引導教師進行資助育人方式方法的創新,構建現代化的資助育人體系,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等科技手段,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強化與學生的日常聯系,并利用微博、貼吧、知乎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構建交流團體,讓學生關注社會變化與時代變遷,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擁有更為良好的心態。
在傳統的資助育人體系中,反饋激勵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資助育人體系的調整與完善。因此,高校應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為教育育人體系構建可持續的反饋機制,讓學校能夠實時跟進學生在畢業后的生活狀況,明確高校資助工作是否持續、有效,從而依照結果反饋來調整原有的工作體系,為日后教育育人和資助工作的展開提供參考建議。
綜上所述,黨的十九大后,我國在新時代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構建方面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而在資助育人工作的進行過程中,高校與相關工作者必須明確立德樹人和教育育人才是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因此,在進行資助育人工作時,要在確保資助精確有效的同時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精神世界,從價值觀念和人生目標的樹立等方面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