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珂 尹永飛
(安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安徽合肥 230011)
藥用植物學是將植物學的理論、方法和知識運用到藥用植物之中而形成的一門應用學科,重點從分類學、形態學、生態學等方面講授藥用植物基本知識,并以顯微結構為輔助進行藥用植物鑒定知識講授[1]。其相關理論知識并不復雜,但該課程涉及大量陌生概念且不易記憶,所以如何講授、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以及學生學習應該注意哪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藥用植物”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若提到作為藥用植物之一的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可謂人盡皆知,但通過對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蓮的描述,我們熟悉的植物有全新的認識,這就是李時珍在藥用植物觀察與描述上的啟發。我們在認識藥用植物時應該借鑒李時珍對植物的觀察、描述的方法,在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實踐中,這些方法應該推廣。本文通過《本草綱目》中對蓮的描述,對如何開展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及學生如何學習提出一些注意事項。
李時珍耗時二十七年,嘔心瀝血著成《本草綱目》,其內容融古匯今、博采眾長。從蓮的相關描述可看出其文筆簡明扼要,知識融會貫通。《本草綱目》中蓮每一器官均有不同名稱,如:“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通過觀察,李時珍對蓮的各部位認識進行了詳實的描寫,對于“其本蔤”,李時珍是這樣解釋的:“蔤乃嫩蒻,如竹之行鞭者,節生二莖,一為葉,一為花,盡處乃生藕,為花、葉、根實之本,顯仁藏用,功成不居,可謂退藏于密矣,故謂之蔤。[2]”原來蔤不是蓮的莖與根,更非花、葉、果實。
《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中有對蓮藕生物學習性的詳盡描述:所謂蔤,就是蓮的地下莖。藕發芽后生蔤,“蔤如竹之行鞭者”,故又稱藕鞭。其節上生葉,生花。葉分二型,浮水葉即藕荷,貼水生長,莖旁可生藕;挺水葉即芰荷,出水生長,開花不長藕。“蔤盡處乃生藕”,是因蔤在10~13節處開始膨大,形成4~5節新藕。其浮水葉兩葉邊卷曲,對應方向就是蔤的走向,即藕鞭的延伸方向,順此線索可找到新藕。可見,蓮的莖、葉、花、根皆由蔤生出,與蔤相連。再回頭看《本草綱目》中“蔤……盡處乃生藕,為花、葉、根實之本”的記載,就不得不令人折服了。
對于蓮的植物形態,李時珍有如下描述:“蓮藕……藕芽種者最易發。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長者至丈余,五六月嫩時,沒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絲菜。節生二莖,一為藕荷,其葉貼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為芰荷,其葉出水,其旁莖生花也。”可見蓮兩種性狀的葉竟有如此區別,這是李時珍通過觀察對比的結果。
李時珍不僅對蓮的生活習性和植物形態有著細致的觀察和準確的描述,還對蓮的不同入藥部位的功效進行了精彩的論述。如談到藕,其曰:“夫藕生于卑污,而潔白自若,質柔而穿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絲綸內隱,生于嫩蒻,而發為莖、葉、花、實,又復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皆心脾血分之疾也。”李時珍把藕的功效與它的外形結構及所處的環境緊密結合起來,作為一個互相有關聯,互相有影響的整體來看待。植物適應自然而存在,不同的植物生長于不同的環境,大自然賦予它們不同的功效;同一種植物由于不同的入藥部位處于不同的生長條件下,也具有不同的生長階段,在不同時節采集,性味都會有所區別。李時珍深諳此事,故曰:“嫩菂性平,石蓮性溫。”同為果實,成熟與否,性味均有差別,大自然之變化無窮由此可見。
藥用植物學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包含著許多抽象的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及專業術語。學科知識點較多,內容有藥用植物的形態、藥用植物的內部構造、藥用植物的分類等,且理論課相對枯燥,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如何把握教學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提高課題興趣等是藥用植物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從《本草綱目》中對蓮的介紹,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蓮的相關概念,對蓮有較為完整的認識,也從中學習應該如何介紹藥用植物的特征,講授相關概念,學習藥用植物應該如何思考觀察等。為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為以后學習中藥相關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藥用植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如實物教學法、整理聯系教學法等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很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更易掌握。在此基礎上,作者結合大量教學實踐對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了總結。
作為教材,《藥用植物學》對各方面知識面面俱到,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的限制,不能一一詳加解釋。我們根據課程的教學目的及內容的難易程度,在把握住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例如,在講解植物細胞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幅典型的植物細胞構造簡圖,用不同顏色分別代表細胞壁、液泡、細胞質、細胞核等,但不加標注。教師可在請學生自己回答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與動物細胞的區別并逐一加以標注后,告訴同學,細胞雖具有這么多結構,但我們學習植物細胞的目的是通過顯微實驗,為中藥鑒定做準備,所以我們的重點在于認識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并具有一定形態的細胞。歸納起來有四方面內容,即質體:具有一定形狀;液泡;內含物:細胞所含的淀粉或晶體,常是鑒別植物或藥材的重要依據;細胞壁:有各種特化現象,可判別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發生的不同變化。其中液泡雖為植物細胞特有但因不具形態鑒別依據只作一般了解。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及染色體等知識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已學過的,作為了解內容,可要求學生課后自學。這樣既讓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有所認識,又清楚在本章中應重點掌握的內容。
藥用植物學實踐性強,也有較為抽象的知識,如植物的組織類型、功能,較難理解與掌握,為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這一知識點,需借助實物展開講解。
例如,教師可以一棵約50cm高的小木本植物作為實物,引導學生一起思考:這棵植物要正常生長,需要哪些組織?從外到內,首先它要有保護組織起保護作用;根、莖等要立起來,要有起支撐作用的機械組織;葉制造的養料向下輸送,根吸收的水分往上運,要有輸導組織;植物制造養料及儲藏養料的部位細胞的細胞壁要薄,為薄壁組織,因它們充斥于植物體各部分,所以又稱為基本組織;植物莖向上、根向下不斷生長,要有分生組織;植物在所生長的環境中要能生存下來,對環境要有調節適應的能力,就會產生一些物質趕走或吸引別的生物,要有分泌組織。從一棵小樹便可以引出植物的六大組織及大致功能,使抽象內容變為具體,讓學生易于理解,易于記憶。
在藥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除運用實物、圖片等增加學生對植物的直觀認識外,教師還需常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較熟悉的例子對知識點加以講授。
如細胞壁粘液化的特點講解,可由海帶作為示例,提示其干燥時與水浸后的差異。在講解白色體、葉綠體及有色體都是質體,可相互轉化時,可通過西紅柿果實從結果到成熟的顏色變化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并講授西紅柿顏色變化的過程與三種質體的相互轉化的聯系。胡蘿卜露出地面的根由紅色變為綠色也正是有色體轉為葉綠體的結果[3]。
在講授對易混淆的藥用植物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互相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差異性比較并進一步思考形成的原因。
如厚壁組織與厚角組織同為機械組織,但前者細胞壁不均勻加厚,為活的細胞,而后者則是死細胞,細胞壁全面加厚,在植物體中均起支撐作用,這個差異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植物細胞的存在方式都與它對植物體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息息相關。植物的有些部位如樹干中心部位,植物細胞已發育成熟不再生長,在其中只起支撐作用,這部分細胞全面加厚,可以是死的細胞,即厚壁組織,支撐作用強;而植物較幼嫩的根、莖或葉柄、花柄及果柄等部位,植物體既要有支撐,又要繼續生長,這部分細胞必須為活的細胞,細胞壁若全面加厚就會導致細胞死亡,所以只能采用不均勻加厚,留下仍可以不斷進行物質交換的通道,這就是厚角組織。通過對兩者功能及特點的比較與再思考,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掌握知識點,也能體會到認識植物要從植物自身的角度去考慮,植物的任何結構都是因對它自己有用才產生的。
所謂“厚積而薄發”,積累是對知識融會貫通的基本要求。多讀書是知識積累的首要方式,學習藥用植物學則要多讀善讀各個歷史年代、各類文化作品,以及各個學科中植物、中藥相關內容的書籍,特別是各類本草書籍,是學習、研究藥用植物的寶庫。如對某個藥用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以掌握其古今沿革,則需要對其歷史沿革、發展歷程、變遷史等進行梳理探討,這些需要對古代地理、本草著作歷史、古代地球氣候、本草的考古等相關書籍進行整理研究。《本草綱目》中草部就引用了多達三十五部的古代本草著作,足見《本草綱目》乃李時珍厚積薄發之作,展現了李時珍知識的廣博。
在現代中藥相關研究特別是歷史考證研究中,更是需要廣讀本草著作,如彭華勝等對“皖藥”的形成及界定進行的考證研究[4]作者從安徽省地理的歷史沿革、安徽省道地藥材的歷史沿革以及“皖藥”歷史名稱的演變等方面,參考了大量地方志、研究文獻、詩詞、本草著作等歷史文獻,梳理出皖藥形成的歷史脈絡,并對道地“皖藥”進行了有依據、有說服力的界定。
善于學習特別是自學,則是知識積累的保障[5]。《本草綱目》的成書離不開李時珍的廣開學路、善學善用,無論尋常百姓、赤腳鈴醫、山野樵夫均是李時珍學習請教的對象,正是對各類人群與疾病斗爭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才成就了本草巨著。而如今這個知識混雜的時代,我們更要善于與人交流學習,善于尋找不同的學習對象,如此才能助我們更好地積累各類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善學善用,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是科學探究基本的方法,用理論指導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悟、總結經驗、獲取新的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掌握的知識才會牢固。《本草綱目》便是李時珍長期深入實踐、親自觀察藥用植物的結晶,其中對蓮從植物形態到習性的描述更是反映出李時珍實地觀察的細致與深入。
解決中藥發展的實際問題,也要善于觀察。在觀察中學習大自然與植物的共存關系,掌握其規律,揭示其科學內涵,是解決中藥栽培、開發利用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如今天麻的栽培成功便是如此。歷史上天麻偽品五花八門,其栽培問題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研究人員通過對天麻生活習性的觀察,發現天麻只開花,地上部位無葉,則表示其自身不能產生足夠其生長的營養成分。通過深入觀察、推理、科學實驗等研究最后發現其與密環菌形成的共存關系,使得天麻栽培成功。
在藥用植物學的學習中,觀察不只是局限于藥用植物本身,更包括藥用植物周圍的地理環境、生態群落,更為細致地觀察甚至包括植物生長地的光照強度、溫度變化、環境濕度、土壤特性等。不同生態環境下的藥用植物,其入藥功效、形態特征等均有不同,且存在一定規律,善于觀察也是對規律的總結與思考。
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我們要發展好利用好,還要加以提高。歷代眾多的本草著作是中醫藥寶貴的遺產,但受歷史條件限制,其中必有不足之處,因此,在傳承本草精華的基礎上遵循守正、勇于創新是當代中醫藥人的必修課。藥用植物的學習,是利用現代的植物分類的方法與知識,掌握、研究本草著作中的中藥學知識,其重點在于應用,在于為中藥研究提供科學的方法,這也要求我們在學習藥用植物學、研究本草著作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合理地利用身邊的植物資源,破除知識界限,發掘新中藥、擴展新用途,許多民間藥的開發利用正是創新的結果,如貓爪草、斷血流等。勇于突破創新是推動中藥現代化的基本途徑,也是開發好、利用好中藥資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