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娟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00)
近年來,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為濰坊市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助力于濰坊市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成為濰坊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支撐力量。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濰坊市社會經濟發展關聯密切,同時,濰坊市社會經濟結構模式、產業發展升級模式也為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創新帶來機遇。而如何調整農業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做到以農業職業教育推助地方高質量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地方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地方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應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調整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促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融合,使學生在校獲取時效性的知識內容,從而成為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地方社會發展貢獻力量[1]。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濰坊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尤其是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為生態、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依托于科技的創新。而科技的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以及濰坊市農業發展情況,促進學科教育與農業發展實際情況的融合,通過開展農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習教學等,重視農業技術創新信息的傳達,并使學生融入農業生產中,學生依據專業信息了解農業發展的真實情況,以此信息為基點,進行農業試驗研究及科技創新,將創新的成果進行轉換,從而為農業技術的研發與生成提供保障[2]。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依托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農業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可為濰坊市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優秀的農業人才包含農村基層干部、電子商務人才、農業管理人才、農業研究人才、新型農業人才等,發揮人才之力,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助力,提升濰坊市農業生產及發展成果。例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立足于地方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及產業發展模式,培養新型的農業人才,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促進人才融入企業發展中,從而也增強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能力。總之,促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融合,也可促進畢業生的良好就業,使畢業生畢業之后快速找到工作,以此增強濰坊市高校的就業率[3]。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為其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使其發展具有動力,從而做到農業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基于此,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應調整自身專業發展模式,做到農業專業發展目標、專業課程教育、教育教學模式都與社會發展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對農業信息具有全面性了解,發揮優秀人才自身鉆研、研究的作用,通過學校提供的實驗室、實驗基地等研發、創作新的農業技術與產品,推助農業生產與發展,以此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果,也彰顯農業職業教育實踐的價值。尤其針對當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與教育結構模式同社會發展脫離的問題,通過促進濰坊市農業職業教育的創新,使職業教育依托于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促進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的革新,從而達到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踐有效性模式[4]。
從當前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踐現狀來看,存在教育觀念陳舊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凸顯職業教育缺乏創新性,影響到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進程。首先,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還是以傳統的職業教育為主,立足于書本信息,傳達專業化的農業信息,未能夠結合時代發展及市場實際模式。其次,農業專業課程內容凸顯一定的專業性,缺乏時效性信息,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后,農業專業的教育模式較為倡導理論教育,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部分學生空有豐富農業理論,但實踐能力不高,影響到學生成為應用型的農業專業人才[5]。
校企合作是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支撐,促進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模式的融合,使學生能夠融入企業發展實際情況中,以自身專業技能與知識進行職業實踐。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教育為學生農業專業教育的主載體,企業以及產業為學生實踐的主平臺,通過兩者的融合,促進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從當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校企合作力度不足,影響到職業教育與企業有機的融合。一方面,企業融入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農業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在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部分職業教育未能認知到自身服務于社會的職能,在校企合作中積極性不高,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夠發揮校企合作根本性的作用[6]。
新時代下,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應向校企合作方向進發,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以校企合作為導向,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體系可操作性,從而培養優秀的農業專業人才。首先,政府加強引領,倡導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重則,以此為導向,提升全民認知,尊重教育的同時,發揮教育之力,使教育與時代發展接軌,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從而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構提供保障。其次,政府發揮主導功效,通過多種形式,推助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融入其中,以主導地位,引領雙方闡述自身發展的需求,使校企合作的實踐滿足雙方訴求,以此才能夠構建雙方滿足的校企合作,使雙方都融入其中,一同維護校企合作的實踐,通過校企合作的實踐,使學生受益、社會發展受益以及高校教育受益。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與企業都參與其中,依據雙方發展的訴求,協同構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育體系,做到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不斷增加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果。
在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向產教融合方向發展,需要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完成。產教融合做到以學校教育為基點,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學習到專業的課程信息、市場發展信息、農業新聞信息等,以產教融合實現校企合作信息的整合與流動,便于教師獲取企業、社會實踐信息,傳達給學生,引領學生思考、思維專業及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促進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創新。同時,產教融合以企業實踐、產業實踐、社會實踐為基點,依據農業專業的實際發展模式,依托于多產業發展,開展多元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融入其中,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通過農業實踐、農業生產、農業研發等,促進知識的靈活運用。例如:學生融入地方建設中,讓學生作為一名技術人員跟隨成熟的技術人員進行實踐研究與工作,從中獲取崗位實踐經驗,既能獲取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可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同時,委派學生到基層中實踐,讓學生體驗、感悟、實踐專業信息,從而獲取實踐的真諦,提升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從而成為應用型專業人才。
互聯網時代下,各行各業發展都迎來了機遇,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中,能夠促進企業向現代化方向進程。同理,也對職業教育形成一定的影響。教育信息化理念的生成,為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向網絡教育方向發展提供保障。基于此,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應根據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推助職業教育向網絡教育方向進程,以網絡教育為導向,促進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進程。例如:依托網絡教育,構建網絡的職業教育平臺,根據職業教育特性,設計網絡教育板塊,包含資源板塊、實踐板塊、討論板塊、課業板塊等,構建一體化的網絡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在網絡平臺中,構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促進企業與教師交流、科技人員與學生交流的機制,促進多信息的流通,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更好地運用,從而增加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成果。此外,構建職業教育資源庫,促進多信息在資源庫中流通,便于學生獲取農業信息,也更方便地運用農業專業信息。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以此推助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進程。首先,充分認識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以此為基點,推助農業職業教育的創新,使職業教育以服務社會發展為目標,以此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樹立創新思維觀念,做到教育教學與時代發展融合,促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創新化,調整專業課程教育模式,實現多教育方法及手段的優化。通過樹立創新的教育理念,增強教師與學生創新意識,使他們具有創新思維,既有自身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實現專業內容的創新,從而提升職業教育實踐的成果。最后,樹立人本化的思維理念,在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踐中,創新職業教育應尊重學生主體身份,根據學生的需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從而設計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使學生融入其中,獲取成長與發展的進步,實現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與實踐的價值。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應依據職業教育的特性,重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構,重視實踐教學、實驗教學的開展,使學生具有實踐的平臺,可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首先,依托于傳統的實踐教學平臺,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平臺的完善,使實踐教學平臺與時代發展接軌,從而為產學研教學的開展也提供保障。其次,職業教育的實踐,應依托于校企合作,促進企業融入其中,進行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或者以農業產業發展為基點,成為學生實踐的基地。同時,學生也可與農業產業技術人員、工作人員一同交流,獲取崗位工作心得,增強學生職業素養。最后,針對學生創新創業發展需要,重視“雙創”實踐平臺的建設,以創新創業為基點,引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進行農業研究及農業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未來良好的就業,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模式,提升地方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例如: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融入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工作內容,豐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對創新創業具有深入的感悟,培養學生創業意識,使學生成為創業型青年,從而為濰坊市社會經濟發展助力。
在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認識到“雙師型”教師在學生職業化發展中的重要性。首先,依據現有教師的工作實際情況,在其工作中,傳達為地方產業服務的思想,提升其認知,使其教育教學實踐模式依據地方實際情況,傳達學生實效性的產業信息及農業信息,協同學生一同探究與分析專業案例及內容,從而深化學生對專業課程的了解與掌握。其次,學校依托于校企合作,進行產業實踐、農業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使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開展產學研教學活動,從而提升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踐的成果。最后,學校重視教育服務于產業的發展模式,聘請“雙師型”教師,從而使教師群體更好地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
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依據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助力作用,促進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創新,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依據,調整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推助職業教育與市場發展模式融合,加強學生針對性、實效性教育,培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以此凸顯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價值。基于此,在濰坊市農業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應樹立創新發展理念,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產業發展為主創新思想,從轉變教學發展觀念、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培養“雙師型”教師三個維度,提升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成果,從而彰顯濰坊市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