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福
(云南省羅平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羅平 655800)
羅平縣位于云南東部,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羅平縣石漠化土地分布廣泛,遍及全縣每個鄉鎮或街道,在舊屋基、大水井、羅雄、板橋、九龍、老廠、馬街、鐘山、阿崗等鄉(鎮、街道)比較突出。全縣巖溶區土地面積224643.76h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66843hm2,占巖溶區土地面積29.76%;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32219.95 hm2,占巖溶區面積14.34%;非石漠化土地面積125580.81hm2,占巖溶區土地面積55.90%。石漠化土地面積中輕度石漠化面積36994.35hm2,中度石漠化土地28104.71 hm2,重度石漠化面積1587.48hm2,極重度石漠化面積156.46hm2。
羅平縣石漠化分布區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狀況較差,巖石裸露比例達到40%-70%;第二,巖溶漏水性問題突出,地表缺乏較強的貯水能力,干旱缺水嚴重。第三,成土能力較弱,土層淺薄;第四,植被綜合覆蓋面積較小,土壤流失難以遏制;第五,人口密度大,經常發生旱澇災害。
2011 年羅平縣被列入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并實施了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截止到2020年10月,累計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林業保護和建設項目19163.96 hm2,其中人工造林3676.46 hm2、封山育林17104.17hm2,累計治理資金投入達4632.63萬元,包括中央資金4332.52萬元,地方配套資金300.11萬元,共治理巖溶區面積397.1平方公里,治理巖溶區石漠化面積205.7平方公里。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實施封山育林。羅平縣依靠國家與省市的支持,在全縣石漠化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林業重點工程,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第二,重視農村能源建設。羅平縣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解決農村能源短缺的問題,早在“八五”時期,就率先在石漠化地區進行節能改灶工作;到了“九五”時期,開始進行沼氣池建設,結合節能改灶、生態工程、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一輪沼氣池建設的熱潮,并相繼建成多個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能源村,經濟與生態效益顯著,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對石漠化治理有利。截止到目前,全縣累計完成沼氣建設3.5886萬口、節能改灶5.375萬眼、太陽能熱水器7260臺。
第三,強化水利建設與水土保持。長期以來,羅平縣在石漠化地區修建中小型水庫、灌溉百畝以上壩塘、小水窖等,以及一批灌溉渠系,使得農村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還開展了一批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不斷推進以改土治水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較好的生態、經濟效益。
第四,著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徑。自列入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以來,羅平縣選擇石漠化嚴重地區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內容涵蓋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人畜飲水、農田水利、棚圈建設、種草養畜等項目,對石漠化地區農村的方方面面展開治理工作,為石漠化治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當前,羅平縣石漠化范圍廣、程度深,治理難度大,真正獲得有效治理的范圍有限,資金投入也比較少,雖然啟動了土地石漠化專項治理,但實際成效還不是很理想。部分區域,巖石裸露率達到65%以上,而植被覆蓋率甚至不足35%,土層較少,水土流失不斷加重,使得石漠化治理難度明顯增加,有相當一部分發生石漠化的土地都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因此,緩慢的治理速度無法取得突出的成效。
盡管羅平縣已經啟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但仍處在摸索階段,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石漠化治理技術規范,石漠化治理尚未形成完善局面。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技術人員嚴重匱乏,也沒有相應的措施。部分治理由于沒有合理選擇技術,規范標準也不符合合理性的要求,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比如說,實際治理時,將人工種草和封山育林錯位使用,樹種選擇不當,苗木把關不嚴,使用的栽植技術不夠合理。部分地塊使用的造林技術不合理,導致造林成活率低下,不利于石漠化治理實施。
在石漠化地區,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土壤稀薄,植被稀疏,并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而實施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生態,更無法實現農業高產豐產,但卻有經濟損失,同時,畜牧工程購畜以及退耕還林工程得不到足夠的補助,而國家批復的項目資金又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一旦遇到財政困難,能夠投入的資金就更少了,根本無法開展封山育林、撫育管護等工作,不利于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實施。
羅平縣石漠化地區巖溶漏水性比較強,地表缺乏相應的貯水能力,干旱缺水嚴重,而水分又是造林苗木順利成活的必要條件,大大增加了造林的難度,再加上單位面積的造林投資補助,限制了造林成效的提升。
巖溶地區土層稀薄,巖石受到嚴重的風化侵蝕,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加重,先天自然資源缺乏,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重重阻礙,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不管是生態資源建設,還是文化教育,都要比其他地區落后。如果一直采用限制化開發模式,容易造成就業崗位不足,導致石漠化治理成果受到破壞,所以,要想順利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就必須注重其生態服務功能發揮。
加快轉變石漠化治理理念,徹底改變以往修復物種單一的做法,提高生態服務價值。實踐中我們發現,經封禁治理培育出的疏林地與水保林相比,涵養水土的能力更強。第一,落實植被群落建設工作,認真分析石漠化地區土質,結合石漠化現狀,加強植被品種的引進,選用木質藤本品種,這類植物的根系比較發達,能夠延伸至地下深處,吸取深層水源,也能有效吸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使水土流失問題得到遏制。比如說,金銀花對于石漠化治理有良好的作用,因而種植面積較廣,而對于新型木質藤本植物,如蘇木、皮黃等,卻并未得到推廣。第二,加強苔蘚類植物的開發與應用,對于苔蘚類植物來說,其生存能力較強,能夠在裸露的巖石環境下正常生存,并長成密集群落。同時,苔蘚的生長還會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對巖面有一定的溶解作用,此外,苔蘚殘骸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對其他植物的生長有利。第三,加強石漠化治理規劃,促進生態服務能效提升,對石漠化治理成果進行鞏固,逐步建立以落葉喬木、常綠灌木、木質藤本為主的植被群落體系,發揮群落組合功能,實現對水土的有效涵養。
第一,在石漠化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土壤肥力不足,給造林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這時需要開展封山育林工作。如果石漠化現象較輕,應當進行人工造林。對石漠化荒山進行治理,可以一面采取工程措施,一面采取生物措施,考慮到土層瘠薄,需采用石塊砌筑擋土墻,注重開展土層培植工作,不斷改善苗木生存條件,優先選用耐旱性突出,對養分要求較低的樹種,保證成活率。在巖溶地區,對于25°以上的坡地,不得進行開荒,并采取封禁措施,保證退耕還林順利實施,加強對群眾的鼓勵與引導,讓他們種植一些經濟果木,不僅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也能幫助群眾增收。
第二,輕度石漠化地區,應當通過牧畜圈養、興建沼氣池等措施,減小石漠化地區的破壞。將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和牲畜糞便收集起來,可以用于發展沼氣,發酵過后的沼液可以運用于農業種植,促進土壤肥力提升。
第三,采取坡改梯的做法,建設小型水利設施,使田間道路更加完善,加強排水溝與蓄水池建設,減少水土流失,發揮保土保水的作用。
第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大規模種植經濟果林,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果產業以及中草藥種植產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證生態效益。
為了減小石漠化問題的危害,國家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并加大治理力度。當前,已經有多個石漠化區縣加入到了石漠化治理的行列中,盡管投入了較為充足的資金,但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綜合成本居高不下,治理目標無法順利完成。為盡快扭轉這一局面,應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努力發揮資源效益,消除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保證資源的利用率水平。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不僅要大面積進行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還要加強生態化改造,增強石漠化區域的水體保育功能,為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條件。現階段的評估體系比較注重生態效益評價,可考慮增加恢復治理指標,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制定科學的石漠化治理流程,提高治理的規范化水平,實現長期治理,還要加強對當地生態的監控,保證生態功能的穩定性。
現如今,生態功能規劃正逐步得到落實,相關治理機制也相繼完善。生態補償仍然是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市場調控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所以,就要加快構建生態補償機制,促使生態盡快恢復,保證當地政府和群眾受益,建立石漠化治理長效機制。一直以來,石漠化問題是造成農村居民貧困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加快生態補償機制創新,不斷落實石漠化治理工作,讓巖溶地區農民從中享受好處,使更多的人獲得相應的補償。
為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應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強協調,對治理對象、方式、時間以及補償標準進行明確說明,在加強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要避免與農民利益發生沖突。努力通過自主行為獲得石漠化地區農民的支持,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石漠化治理,大力加強補償機制創新,使外部驅動力轉化為內部驅動力,保證石漠化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造林措施見效速度最快,但如何選擇造林樹種,將直接關系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實際選擇過程中,要保證所選樹種根系發達,深入到能夠巖隙縫深處,以利于成活。同時,要求樹種具有較強的耐旱性,生長較快,熱量變幅較寬,促使其盡快郁閉成林,提高地表覆蓋度。還要保證所選樹種能夠持續萌芽更新,并能盡快適應中性偏堿的生長環境。在實施造林綠化工作時,優先考慮栽植金銀花、香椿、紫椿、黃連木、滇柏、樟木、華山松等樹種。對于坡度較小,且具有良好立地環境的區域,可栽植一些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如竹、藤等,也可以栽植一些經濟果木樹種,建立生態經濟林,使石漠化現象得到改善,促進農民經濟收入增加。
造林苗木質量的好壞會對成活率產生直接影響,這就需要嚴格苗木質量把關,保證造林成活率。第一,加強種子質量把關,種子直接關系到育苗的質量,應當選用顆粒飽滿、無病蟲害的良種,在進行消毒處理的基礎上開展播種工作。第二,強化苗木管理,種子出芽后,就要實施精細化管理,及時安排補植補造工作,根據造林區域立地條件調整苗木栽植密度,保證水分與養分的持續供給,促進苗木茁壯成長。第三,開展造林工作前,還要對苗木進行煉苗處理,確保其能應對各種復雜環境,盡快成活,優先選用營養袋苗,選擇雨季進行造林,保證苗木成活率。
巖溶地區土壤較為稀薄,為保證造林成效,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運用非常規方法,開展整地造林工作。首先,進行整地造林時,堅決不能煉山,盡量保留山上原有植被,促使其盡快成林。其次,科學把握造林密度。如果栽植過密,會破壞原生植被,使林木后期生長受到約束。而如果栽植過疏,又無法保證造林效果。正常情況下,每公頃造林株數應控制在1665-2505株,具體可結合造林區域立地條件做出調整,盡可能地使用袋裝苗,這樣更容易成活。再次,適時造林。每年2-3月份,就可以安排造林工作了,盡量在陰雨天氣進行,待植坑濕透后,就可以栽植苗木。最后,苗木定植結束,還要在定植坑面上覆蓋枯枝雜草或小石塊,如有必要,應使用薄膜進行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如有條件,應當使用保水劑,提高造林成活率。
總之,盡管此前羅平縣石漠化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速度緩慢、治理科技含量低、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為有效加強石漠化治理,建議提高石漠化治理生態服務功能、實施綜合治理,鞏固治理成果、構建資源投入與生態效益評估機制、加快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等,同時,還要提高合理選擇樹種、加強壯苗培育、實施整地造林等有效手段,保證造林技術順利實施,使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推動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