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成
(四川省仁壽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仁壽 620599)
仁壽縣屬丘陵區農業大縣,主產糧油水果,玉米在糧食作物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主要的糧飼來源。2021年玉米種植面積約4×104hm2,產量為350~390kg/667m2,常年因玉米禿尖損失產量1×104t以上,研究玉米禿尖的防控對提高玉米產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多年觀察,本地血緣品種優于外來品種,硬粒型品種優于半馬齒型、馬齒型品種,中小穗型品種優于大穗型品種。玉米另一個遺傳特性是雌花絲從苞葉抽出的順序不同,一般情況下頂部花絲最晚抽出,此時雄花進入散粉末期,易遇到大田花粉量減少,帶來授粉不良而禿尖、缺粒。
仁壽縣近幾年夏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油菜收獲后種植玉米),夏玉米抽雄吐絲開花的時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時仁壽是高溫伏旱天氣,極不利于玉米抽雄吐絲開花授粉,導致抽絲推遲,與雄花散粉錯過最佳時期,使其授粉不良而禿尖和缺粒。春玉米抽雄吐絲開花的時期是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此時仁壽易遇大風暴雨、洪災、陡雨陡晴,不但對開花授粉極為不利,還易導致玉米倒伏。“十年九旱”是仁壽縣玉米生產的不利氣候,仁壽縣常年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玉米生長的主要季節4~6月份常有夏伏旱發生,旱情的強弱程度,影響仁壽縣的玉米生產。
當地農戶種植玉米沒有按照品種特性來科學種植,一般種植密度為3000株/667m2,低者不到2500株/667m2,群體不足難以獲得高產。本地玉米適宜種植密度:緊湊型品種為3500~4000株/667m2,松散型、植株偏高品種為3200~3600株/667m2,當密度超過4000株/667m2必定導致上部葉片互相交錯,隱蔽雌穗的花絲,使花粉難以落到花絲上而授粉不良,造成禿尖和缺粒。大多農戶不管品種特性如何都只有一個密度。在栽培上最好采用育苗移栽(有條仵的可定向移栽),可適當增加密度。
玉米種植密度在3000株/667m2左右易形成大穗(禿尖少、穗行數多、行粒數多),但群體不足最終不能獲得高產。種植密度在3500株/667m2左右、大穗比例高(穗行數多、行粒數多、禿尖較少)、群體適中容易獲得高產。當種植密度超過4000株/667m2,大穗型(植株高大、葉片披散)品種會出現授粉不良、空桿比例增加、禿尖增長、穗粒數減少、產量降低,中小穗型(硬粒型、半馬齒型、植株緊揍型)品種,雖然群體增加,但因穗子變小、禿尖有所增加,產量與密度3500株/667m2相比增產幅度不大。
玉米是需肥量較多的作物,肥水不足不但導致籽粒不飽滿,也易缺粒和禿尖。玉米孕穗抽絲期對磷、鉀元素非常敏感,缺磷、鉀糖代謝和蛋白質合成以及細胞分裂受阻,果穗頂端縊縮,花絲伸長減慢,授粉不良,導致禿頂。前期缺磷縮葉而枯黃或死亡。玉米缺鋅易“花白苗”,生長慢或停止生長。后期發育不良、吐絲延遲不能與雄花同步而授粉不良。必定禿頂或空稈或缺粒。玉米生長后期缺肥,使籽粒發育到中途而停止生長,使果穗尖上部秕粒增多而變成禿頂。
病蟲危害導致玉米生長發育不良、植株瘦弱,雄花發育不良,花粉量少而禿尖。
1.5.1 蚜蟲 主要危害雄穗,花粉敗育或散粉少,雌穗不能正常授粉,造成空桿率高、禿尖嚴重,部分田塊絕收。
1.5.2 玉米紅蜘蛛 在高溫干旱條件下,紅蜘蛛易大面積發生,造成葉片發黃部分干枯(功能倘失)授粉不良,造成果穗禿尖長、籽粒孌小,大面積減產。
1.5.3 玉米紋枯病 紋枯病主要發生在地勢低洼潮濕的田塊,多雨高濕季發生嚴重,輕者下部葉片起紋斑,中度危害造成植株營養不良,產生禿尖、秕粒,嚴重危害造成果穗腐爛絕收。
種植玉米應選擇緊湊型玉米品種。一是可以適當擴大密度,彌補禿尖造成的損失。二是緊湊型品種葉片直立或半直立,葉片遮擋花絲幾率減少,授粉容易,減少禿尖。目前,本地表現好的品種有“成單系列”“中單系列”“川單系列”等。三是選擇雄花、花絲抽出時間間隔短的品種。在品種選擇上應大力推廣高產、優質、耐旱性好的品種。推薦“仲玉3號”“成單30”“成單393”“成單1518”“川單4245”“同玉18”“蠡玉16”“蠡玉88”等中穗型且品質好的品種。
2.2.1 規范改制 近幾年仁壽縣示范推廣2.2~2.4m寬幅改制(玉豆復合種植),小麥播幅1m種5行小麥、空行冬季種蔬菜,菜收后種春玉米,玉米為寬窄行,小行40cm、退窩27~30cm、大行180~200cm,玉米大行間種植3~4行冬大豆。這種改制比較適宜機械播種、管理、收獲。玉米實行寬窄行種植,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減少葉片對雌穗的遮擋,提高授粉率、減少禿尖(禿頂)獲得高產。推廣寬窄行栽培有利于間、套種大豆、紅薯等矮桿作物或藥材。
2.2.2 育苗移栽、定向栽培 玉米育苗移栽可使玉米生育期縮短、使其授粉期躲過不良氣候條件的影響,植株降矮、葉面積減少,減少葉片對花絲的遮擋授粉率提高。玉米定向栽培(育苗移栽前提條件):玉米第1片葉與果穗方向一致特性,將第一朝向大行,以果穗也朝向大行。定向栽培的優點:一是能保證苗齊、苗壯;二是葉片平行排列不交叉;三是花絲易接收花粉,減少禿尖、缺粒。育苗移栽培、定向栽培在高產攻關田非常實用。
2.2.3 地膜覆蓋栽培 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仁壽縣大春玉米生產抗災、減災、增產增收的主要實用技術,常年推廣面積在1.33萬hm2以上。地膜覆蓋的作用是:早春增溫、保濕、減少田間雜草和水土流失,具有抗旱保苗、抗夏旱、避伏旱、增產增收等優點。根據多年對比調查:比露地栽培增產10%以上,最高年份增產59.3%,因此玉米生產應大力推廣地膜覆蓋,力爭全縣2/3的玉米能覆蓋地膜,并抓好蓋膜質量、開溝施肥、施足底肥、灌足底水、充分發揮地膜覆蓋的作用。
玉米籽粒的形成、首先是要壯桿才能形成大穗,必須施料以滿足玉米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求,在仁壽縣大面積生產上,施肥不足是低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鉀配合,施肥方法應重施底、早施提苗肥,做到前促、后穩。
2.3.1 施足底肥 用高效復合肥、腐熟農家肥均勻施在翻挖后的玉米播幅內,施肥寬度是小行正中60cm范圍內,施肥后用機械旋耕1次或人工平整廂面,使肥料拌入土中。
2.3.2 施好提苗肥 視苗情施苗桿肥,用尿素5~7kg/667m2或碳銨8~10kg/667m2,配農家肥施用。
2.3.3 重施攻苞肥 在玉米8~10葉(大喇叭口)期先人工去掉地膜,再在玉米窩間打凼施攻苞肥。每667m2施高效復合肥(NPK總含40%)40~50kg或碳銨50kg、過磷酸鈣25kg,農家肥20~30擔,結合抗旱澆足水份,同時進行甲耕除、除草、壘蔸。
2.3.4 適量增施鋅肥 結合底肥施硫酸鋅2kg/667m2。
本地玉米生長期間影響玉米生長的主要病害有紋枯病和大、小斑病,蟲害有地老虎、玉米螟、紅蜘蛛、蚜蟲。蚜蟲主要是后期對雄花的危害,造成花弱、散粉少而影響授粉。紅蜘蛛在高溫、干旱條件下發生,為害植株中上部葉,嚴重者葉片枯黃、光合作用能力變差、營養供應不足,造成禿尖、秕粒。所以只要加強病蟲害防治,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生產的影響,近幾年草地貪夜蛾開始入侵本地,加強監測和普查是擺在農技人員面前一個重要課題,要及時防控。
人工輔助授粉是減少禿尖和缺粒,增加產量的最有效途徑,一般可增產8%~12%。無論哪種栽培方式都是可以采用,值得大力推行。
人工輔助授粉一是注意時間,即應在雄花散粉高峰期晴天上午9:00~11:00時進行,二是注意連續3~4d較好。因為抽雄時間有早遲,況且對遲吐絲的苞穗更有好處。
去雄應選擇旺盛田塊和植株,占總數35%~45%較好。方法是一手捏住頂部葉片基部,一手輕輕將剛抽出頂部葉片的雄花5~6cm(還未散粉)抽出即可。去雄要求:一是隔行去雄;二是隔株去雄;三是去雄后最好輔助授粉。
玉米授粉后10~20d籽粒膨大時,剪去穗部3葉以上的植株頂部,減少養分消耗,有利于增加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