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霖
(廈門市海滄區第一科技幼兒園一分園 福建廈門 361000)
班本課程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單位縮小至“班”,這也讓我們可以一種微觀的活動形式觀察幼兒的發展狀態,借助班級幼兒的集體興趣,提供生成性的主題活動,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明確的活動目標與方向,在尊重幼兒、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前提下,與幼兒共同擁有探索的話語權,實現多方平等交流,真正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發展。班本課程對于教師的考驗較大[1],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全面了解、認真甄別,才能讓幼兒興趣下的班本課程,真正發揮其價值,讓班本課程散發出生命力與活力。為此,我們以“你好,‘小刺猬’”班本課程實踐為例,觀察與傾聽幼兒的心聲,促進幼兒的適宜性發展,圍繞幼兒的發現和興趣實現課程共構,推動班本課程有效實施的路徑。
生活是幼兒發現與觀察世界的源泉,幼兒在生活中完成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生活也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我們也要站在兒童立場,客觀全面地觀察兒童之于生活的發現,從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滿足幼兒的興趣,為班本課程的開展提供有力的基點。
一個清晨,梓煜小朋友從家中帶來他的奇妙發現——蒼耳,他興奮地召集小伙伴來欣賞他的寶貝,不少小朋友圍過來,大家被蒼耳身上的刺吸引了,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激發了幼兒強烈的興趣。“為什么它身上刺刺的?它長得跟刺猬好像啊?”伴隨著孩子們的期待和一連串的追問,一場關于“小刺猬”的探尋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孩子們的爭相討論和這次偶然發現引發的好奇心,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蒼耳是幼兒中并不常見的植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外形和構造吸引了孩子們,也引發了全班幼兒的集體關注,看到孩子大有刨根問底之勢,我們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持,生成關于“你好,‘小刺猬’”的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展開的條件首先應是適合幼兒的,也應當是能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興趣的。當幼兒發現了蒼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這種可愛又有趣的植物。在滿足幼兒興趣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一場關于蒼耳的小調查,讓孩子們通過搜集相關的信息了解蒼耳,進一步發揮班本課程的價值。
我們設計了“蒼耳的秘密”“蒼耳為什么像個‘小刺猬’”等調查活動,讓幼兒通過與家長搜集相關的材料了解蒼耳,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尋找答案、發現答案的路徑。
通過了解,孩子們知道了自己發現的“小刺猬”的名稱,知道了它們的生活習性,也了解了為什么它們的身上會有像小刺猬一樣的小刺。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知道了蒼耳的有刺可以黏附在衣物或者其他物體的特質后,孩子們開始想要探索這些用蒼耳可以玩什么游戲。
班級課程資源是課程預設與實施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從教師、材料、環境三方面挖掘,在探索開放性的資源,圍繞幼兒的興趣探索基礎上,我們將趣味性的游戲元素融入班本課程。
例如在幼兒了解了蒼耳的名稱和特性后,教師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與了解,與孩子們進行多次交流與溝通,了解孩子們想要玩的蒼耳游戲,把握他們在游戲中的具體行為表現,探索性地生成了五大領域的集體活動,如美工區為幼兒提供開放性的材料,讓幼兒利用現有的材料制作蒼耳,以操作游戲推動幼兒對材料間的觀察對比。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從幼兒的自由表演中為幼兒生成了關于“小蒼耳”的戲劇表演,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肢體動作和律動表現出蒼耳的形態。在體能游戲中,我們將小蒼耳當成“飛鏢”,在一定距離范圍內引導幼兒投擲,鍛煉幼兒的臂力和手眼的協調能力。
借助一系列開放性的資源,我們將幼兒對蒼耳的興趣與多元化的游戲元素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不只了解蒼耳本身,更能在愉悅的游戲體驗中,獲得直觀的體驗和多種能力經驗的累積。
班本課程的開展是建立在幼兒發展需求的基礎之上,只有真正了解幼兒的需求,才能從符合實際的角度為幼兒提供支持,進一步推進幼兒在班本課程中的發展。在幼兒初步了解蒼耳之后,我們順應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對蒼耳興趣的遷移,從一日生活事件中提煉班本課程的教育價值,對于預設的目標與內容進行再判斷,探究和梳理在活動中幼兒可能獲得的關鍵經驗,為幼兒的發展需求提供物化的支持。
幼兒對于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特別是能夠激發他們強烈的深入探索的偶然事件,都有著非常明顯的求知欲。在幼兒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他們可能會依靠自己的力量滿足一部分好奇心,他們會將自己的收獲遷移到一日生活的游戲和活動中,而自主活動也可以為我們提人工一個很好的解讀兒童游戲行為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更完善地分析幼兒可能獲得的發展,為幼兒制定有效的目標[2]。
例如,一天,梓煜在科學區拿了幾個蒼耳,扔到了辰煜的身上,辰煜從衣服上取下蒼耳又扔給梓煜,兩人不斷重復互扔,還時不時發出了笑聲。兩名幼兒的游戲行為引發了其他小朋友們的關注,也引起了教師的關注。孩子們都想要參與這個游戲,教師更是好奇孩子們會如何利用這個小小的蒼耳來開展游戲。只見幾個小朋友圍成了一圈,中間放了幾個蒼耳,孩子們的手里也各有幾個蒼耳。一名幼兒將手中的蒼耳彈出,飛出去的蒼耳粘住了中間的蒼耳,這時小朋友雀躍地將這個被彈中的蒼耳收為己有。為了讓自己的彈射更精準,孩子們甚至趴在了地上,一輪游戲結束后,大家都有所收獲。在這次自主游戲后,教師將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記錄,并且進行分析與思考,孩子們將蒼耳當成“子彈”和“誘餌”,用這些蒼耳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蒼耳。在游戲中,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得到了發展。觀察能力得到了發展,如果進一步拓展這個游戲,還可以促成幼兒團隊合作能力、手指精細度和大動作的發展等。基于這些可能推動幼兒發展能力的分析,教師制定了新的目標,并與幼兒開展了新一輪的討論,請孩子們大膽地表達自己對于蒼耳作為游戲材料的創意玩法。最終,孩子們在討論之后的投票中選出了下一輪蒼耳游戲為“投擲手榴彈”。教師引導幼兒自主制定游戲規則,自己選擇游戲材料,自由分成小組,完成游戲,讓幼兒在明確的游戲活動中獲得核心經驗的發展。
明確的目標,不僅可以讓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和支持更加有指向性,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在觀察與解讀幼兒游戲行為的過程中,能夠更具體地針對幼兒的個別化行為分析活動的目標是否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讓幼兒在發展目標的帶動下,不斷向最近發展區接近。
幼兒的發展需求是隨著他們興趣的不斷濃厚和接觸面不斷拓寬而不斷生成的。作為教師,看到孩子們有主動的自我發展的需求,當為幼兒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讓幼兒在豐富的活動內容中,滿足需求,推動幼兒游戲水平的發展,讓孩子們在玩中開展深度學習,獲得深度體驗。
例如,在發現了蒼耳后,孩子們就通過操作擺弄了解蒼耳的特性,知道蒼耳身上的小刺具有附性,可以“鉤”在很多地方。孩子們開始在幼兒園里拿著蒼耳四處嘗試,希望可以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能留下蒼耳的足跡。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我們支持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蒼耳大試驗,最后幼兒將自己的試驗結果與同伴進行分享,看看蒼耳能夠在什么樣的地方粘住。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發現蒼耳可以黏附在比較軟,且有一些纖維或者毛絨的地方。孩子們將自己的發現進行交流分享,更直觀地了解蒼耳的特點以及蒼耳粘附性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也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活動內容,利用蒼耳的特點制作創意美術作品等。
游戲的深入開展需要教師的持續跟進與支持,而材料是游戲深入進行的最佳支持物。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開始有所拓展,大家開始不局限在教室這一小方天地里探索蒼耳,教師支持幼兒的探索,讓孩子們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觀察蒼耳。這種自主探索的條件下,幼兒獲得的認知是主動的,也是具有習得性的。另外,游戲的深入開展除了教師的觀察、跟進、支持外,還需要教師與孩子們共同投入游戲。當教師參與游戲后就會發現游戲可以延展更多,更能引導孩子們發現游戲的多種玩法,更大地激發了孩子們游戲的興趣,使他們沉浸在與蒼耳的互動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發揮著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成了班本課程的主人。
在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細致思考如何合理組織課程內容,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教育資源以及積極有效的家園互動,引發幼兒的思考與嘗試,借助多方主體的協商,拓展課程資源,促成課程向生活的深度延伸,為幼兒提供更充足更自主的融入空間,讓幼兒真正成為課程的參與者與實施者[3]。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真正從尊重幼兒、發展幼兒的立場出發,引導幼兒深度參與。在此過程中,我們既主張教師與幼兒的雙重主體,同時又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活動協作主體,進一步通過師幼合作、家園合作,推動課程的層層深入。
例如,在開展科學活動“你好,‘小刺猬’”時,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通過討論、交流、猜測,使用相應的工具,對蒼耳進行觀察,并將自己的觀察記錄在活動表格中。隨后,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借助互聯網和百科全書等相關資料,驗證幼兒對蒼耳的觀察,并拓展幼兒對蒼耳的更豐富的認知,在更深入的資料搜集過程中,幼兒知道了蒼耳的更多特性,也讓幼兒對蒼耳的興趣促成課程的逐層深入和鋪開。
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只是幼兒實際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家庭活動,請家長也參與到幼兒的科學探索過程中,為幼兒打開更多接觸新鮮知識的大門,累積豐富的知識經驗。
伴隨著班本課程的推進,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他們在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搜集各種資料,老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帶領幼兒一步步往前走。在行進中,幼兒會提出問題,教師需要智慧地判斷問題的價值并生成新的活動。
例如,在了解了蒼耳的特性后,孩子們在生活中也發現了一些跟蒼耳特性相似的物品,如可以將碎發整理好的發貼、可以黏附臟東西的尼龍滾刷、錢包上的尼龍粘扣等。由此教師也為幼兒提供了關于蒼耳的小故事,讓幼兒知道人們根據生活中發現的自然物發明創造了更方便人類生活的物品。在對生活的觀察活動中,幼兒的興趣也在不斷延伸,幼兒想到可以將蒼耳種植在班級的自然角,觀察蒼耳的成長。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幼兒也開始養成觀察植物的習慣,從尋找蒼耳的家再到發現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自然物。孩子們對于蒼耳的興趣不斷深化,而教師也持續性地優化幼兒的自主探索空間,為孩子們打造一片自由生長的樂土。
這次的探索活動中,幼兒將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豐富的引導和對生活的觀察,幼兒從原有的對蒼耳特性的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這對于幼兒今后不斷發揮創造性,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與想象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
虞永平教授說: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源于兒童生活的班本課程,給孩子們帶來樂趣,帶來挑戰,帶來經驗。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次提升理念、調整行為獲得專業發展的成長歷程。我們應相信幼兒的力量,探索一條通向幼兒心靈的有效路徑,從接受和理解的角度來分析和識別幼兒的行為,學會追隨幼兒的興趣,挖掘幼兒能力發展的契機同時,也為幼兒提供留白的成長空間,盡力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去支持幼兒的學習,豐富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