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佳新
(肇東市人民小學校 黑龍江肇東 151100)
教學改革的全面深入,小學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喜愛語文,展現(xiàn)多元學習路徑中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和主動體驗,情感教育與小學語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不僅發(fā)揮小學語文的重要教育價值,也能展現(xiàn)出教材獨有的人文情境以及情感意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剖析,不斷深化理解內容,情感的有效融合中深入挖掘語文學習的內在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地引導進行思想情感的匯集,使學生在體悟和有效品味中,提高學習效率,抓住學習的關鍵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是人對客觀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語文學科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學科。情感教育應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并且,教師通過運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情感進行學習,才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優(yōu)秀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對授課老師往往存在敬畏心理,因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總在教師面前呈現(xiàn)拘束的狀態(tài),導致教師無法切實獲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真實反饋[1]。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有助于促進師生的情感互動,在實現(xiàn)情感共鳴和交流的過程中,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由此,教師更易于切實掌握學生的情感動向,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并且,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將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在這樣的語文學習中,小學生不僅受到文學大家的情感熏陶,對自身的情感觀念的培養(yǎng)大有增益。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其依然需要一定興趣作為學習的主要導向性動力,由此才能激發(fā)其探索相關學科知識的積極性。而情感教學作為激發(fā)學生內在情感要素的有效途徑,其不僅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情感氛圍,還能夠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會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2]。并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章中蘊含有豐富的情感通過良好的情感教育,學生會對原作者或文中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產(chǎn)生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必定會從各方面鉆研文章內容、尋找歷史資料等,對文章就有較為深入的學習。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融入情感教學,更好地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真正地明白課文作者的寫作情感和歷史背景。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加入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去對知識內容進行呈現(xiàn),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對課本上的學習內容進行聯(lián)想。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也可以多跟老師溝通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3]。
語文教材中不僅有惟妙惟肖的詩歌,還有妙不可言的成語。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運用這些教學內容可以給課堂增添,增強其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理解是非常淺顯的,對于這些,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新的引導和溝通。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還有對新事物和新元素的審美能力,也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與同學及老師多進行溝通和交流。
大多數(shù)文章都是原作者在某一歷史背景下的情感表達與宣泄,其中蘊含有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適當對學生說明原作者的心路變遷,為學生搭建一條認知的橋梁,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產(chǎn)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靜夜思》這一課內容時,為了落實情感教育,教師可以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看到晚上的月亮,你會想到什么呢?”,來引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4]。而后在畫出詩中的生字,通過猜字謎、跑火車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興趣。之后,在學生掌握漢字的基礎上,讓學生誦讀課文,自主分析“明月、思故鄉(xiāng)”的含義,讓學生說一說,“看著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會想起故鄉(xiāng)的什么?”,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反復誦讀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最具節(jié)奏感,從而讓學生與作者當時的情感與思想產(chǎn)生共鳴。教師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能夠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對漢字的理解及掌握不夠牢固,難以理解其意思。因此,學生在進行文章解讀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理解。在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會利用一遍遍朗讀文章,結合為學生解釋每一段具體含義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而學生真正能夠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少之又少,因此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學生對文章進行背誦默寫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自身的想象能力及記憶力十分優(yōu)秀,教師如果能夠給予學生表現(xiàn)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情感教育效果的增強。例如:在進行《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解“五位戰(zhàn)士本來是有機會逃脫的,但可能會將敵人引向大部隊撤離的方向,因此,他們勇敢地選擇了相反的方向,一步步進入絕境”,引導學生想象“當你處于那種情況的時候,你會怎么做?投降還是跳下懸崖?”。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跳下懸崖,這是固有思維在作祟。教師還可以二次創(chuàng)設情境:當你生病了,打針就是最好的治病方法,你們想一想,究竟是打針更疼還是跳下懸崖更疼?這樣一類比,學生就會產(chǎn)生新的情感感悟。
小學語文科目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學習小學語文是加強小朋友生活常識儲備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習其他文化科目的前提。小學語文科目是實際生活的外延,也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客觀生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在以課本知識為出發(fā)點的同時,還應該鼓勵小朋友進行實踐。語文老師應該增加學生的實踐頻率,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增加“情感教學”的實踐性。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將班級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展開語文知識競賽,讓所有的學生參與進來,提升小朋友的競賽意識和勇氣。教師在舉行的活動中,對于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讓小學生形成榮譽感。學生親身經(jīng)歷各個活動后,不但可以體會語文學科的樂趣,而且能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增加他們的“情感教育”實踐性。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教師只是向學生進行單純的知識復述,學生只能將其當作一種知識內容進行記憶,而無法將其融入內心的感悟當中去。要想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文章中濃郁的情感,就必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在一遍又一遍朗讀中,他們可以逐漸體會到文章的精妙之處,從而真正感受到文章背后隱藏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生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候,僅僅依靠教師口頭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朗讀當中進行深刻感悟,從而逐漸理解那個年代中華民族內外交困的處境,逐漸理解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逐漸理解無數(shù)先輩對于祖國少年的殷切希望,逐漸理解國家富強的偉大意義,從而迸發(fā)出內在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
在進行情感教育期間,教師不只要重視開展的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合理性,同時注重學生感興趣的點,考慮到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感受,有和學生開展情感互動的思想準備。老師唯有投入到教學情境當中,引發(fā)自己和作者之間的思想共鳴,才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自身體會傳輸給學生,從而讓學生與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幫助其進一步了解文章內容,提升課堂的情感體驗。從該角度出發(fā),老師在課程教學當中,應結合學生當下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與感興趣事物,挑選符合學生的情感教學突破口,把自身的感受與情感引入其中,讓課程教學的內容能夠充實起來,給老師進行情感教育打下基礎[6]。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精衛(wèi)填?!返倪^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刻板地復述“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精衛(wèi)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學生也僅僅是增加了關于文章解讀的一種知識,而不能夠被碰觸到內心,不能夠將精衛(wèi)精神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去,認為精衛(wèi)精神只是書本上的一個符號,而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放下權威的包袱,和學生進行平等友善的交流,才能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教導,讓學生意識到精衛(wèi)精神的可貴,并激發(fā)起學生向精衛(wèi)學習的志向,從而將精衛(wèi)精神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當中去,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于面對挫折,堅強地應對各種困難[7-8]。
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滿足感,同時,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評價的針對性和客觀性,多一些賞識,少一些責備;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同,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樂趣[9]。
綜上所述,盡管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主體是文章讀本,但教學方式不能夠局限于文章讀本之內,不能一味地對文章進行研讀,而是要積極開展多種教學方式,帶給學生更加新鮮、更加有效的教學體驗,從而達成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情感教育的引導者,也是和學生交流最為密切的個體,應當和學生建立和諧友善的朋友關系,深入學生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