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顯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樹木園,廣西 南寧 530003)
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協調好兩者關系,可以保證營林工作獲得良好經濟效益,促進生態持久性發展,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部分造林者和管理者難以認識到營林生產和生態保護重要性,營林新技術難普及,造林方法不夠機械化,嚴重依賴人工,較難構建林間生物群,森林撫育方式很原始,為當地生態帶來不良影響。基于此,本文以廣西地區為例,給出該地區營林生產和生態保護策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可借鑒性經驗。
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發展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約束,在林業資源開發過程中呈現互補關系。其一,采用科學撫育管理和造林方式,結合當地實際,選擇合適的營林生產策略,才會更好地保護林業生態系統發展;其二,只有營造健康、綠色的生態環境,才可以保證后續營林生產有序發展,提高造林生產效率,創造良好外部條件,從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由此可見,營林生產是林業生態保護的基礎,而生態保護是營林工作的保障,只有充分認識到二者關系,才可以實現集約化造林、科學化造林、生態化造林,控制開采強度,提高營林資源生產力,加強生產效果,最終實現林業生態高質量發展。
營林工作從本質上講,是林業產業的核心,運用科學造林方法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景,改善生態環境。從林業生產的基本內涵中我們可以發現,加強林業更新管理,可以實現集約化經營發展,確保林木健康穩定成長,確保木材戰略儲備安全,緩解市場木材供需矛盾。以南寧市為例,南寧市為實現科學化營林生產,進一步壓實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全面實施林長制,以項目為主,做好重點林業產業建設,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提高營林質量,并且在2021年度該市完成桉樹改造任務0.89萬畝,完成油茶新造林0.86萬畝,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打造林木美化、綠化、觀賞項目10個,構建林業產品示范園、產業園。如今南寧林業總產值超過930億元,成為整個廣西地區林業產業發展排頭兵,開創了生態文明發展新局面。
廣西地區在營林生產工作中取得多項成就,但是仍然面臨一些工作困境,營林技術人員和林場管理者應該重點分析林業發展工作中的各項問題,判斷經營發展重點、亮點,及時對林業生產各類行為進行處理,最終實現造林項目綜合規范管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林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智慧林業和生態林業這一方面,投入的資金量、技術量不足,造林苗木結構存在不合理情況,導致苗木質量水平不足,不能以合適的木材產品為根本需求,滿足整體木材市場供需平衡。部分人工林建設水平較為落后,樹種更新速度較慢,難以優化林木結構形式,不能定期跟蹤和更新樹種結構,尤其在國有林場和專業化產業園中,不能加強綜合生態環境的保護,多數林區未設置規范護理帶,不能根據要求設置規范化標準,有效防止森林資源水土流失情況,砍伐設計及方案不合理,肥料利用不科學,不能對人類活動嚴加看管,處理遺留下的廢棄物,不利于營林生產健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部門應該構建常態化保護機制,樹立生態營林發展理念,突破林業保護困境,最終促進林業健康發展。
在造林工作中,多數營林技術人員在造林之前選擇最為原始的煉山的方法進行整地,通過該種方式降低造林地雜草叢生率,起到除草、除菌、除蟲、除根的目的,但是從環境生態學和土壤生態學角度來講,該種方法不具有科學性。火燒煉山方式直接清除林地幾乎全部的有機質,影響土壤氮元素轉化和物理性質,經過火燒之后,造林地土壤銨態氮含量急劇升高,并且土壤總磷含量可以降低30%~45%左右,土壤PH值增加,凈氮轉化速度明顯降低,土壤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因此在今后營林造林過程中,林下草灌腐殖質等覆蓋率明顯低于煉山之前。在曾經調查過的桉樹林中,保留更多林下腐殖質的免煉山萌芽林五年生最高產可達到26立方米每畝的出材量,遠高于煉山造林。由此可見,該種造林整地方式對后續營林管理和生態管理具有負面影響,不利于人工林生物間循環。另外,造林前期勘察設計工作較為片面,粗放式營林理念難以根除,未能做到林業適地適樹的基本要求,多數通過經驗來植樹造林,對土壤改良處理、樹種選取、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不夠重視,苗木成活率不足,難以達到前期設想,森林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不能充分開發。此外,造林技術較為落后,撫育管理不到位,在病蟲害防治和監測方面缺少技術支持,不夠重視后期維護。對于亂砍濫伐、征地占林、毀林開礦等行為不能及時發現和制止,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要想實現營林生產科學化,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就應該注重林業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之間的關系,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策略,探索健康發展路徑,致力于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雙贏。特別是近些年的商業化收購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惡性循環,已經嚴重影響廣西林業行業健康發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管理者必須轉變傳統經營理念,以人類活動促進林業資源優化和集約化經營管理,形成以林木為主體,以林區生態平衡為原則的近自然林業發展道路,促進林下經濟與野生動植物互利共生,完善生態環境科技服務體系,加快防護林計劃建設和荒漠化治理,充分發揮林區群眾主體作用,發展林業經濟,做好林業生態保護教育。
在當前營林生產過程中,專業一線技術人員較為缺乏,在林業資源調查、設計、驗收、核查、推廣等工作中,不能構建完備的人才隊伍,在編在崗人員占比較低,老齡化明顯,技術工種和高級工種數量少,人才隊伍形勢不容樂觀。在2021年全國林業與草原行業技能競賽廣西選拔賽中,各參賽人員年齡結構、學歷水平、技術工種都說明了這些問題的嚴峻。專業技術人才在林業產業中屬于中堅力量,出現結構性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人才占比低等現象,將直接降低營林監督和管理的核心競爭力以及行業發展凝聚力。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應該優化人才結構配置,避免隊伍出現青黃不接,非專業人員占比過高等現象,提高一線工作人員積極性,利用優惠政策,使其愿意扎根基層。
要想進一步加大林業資源生態保護成效,相關部門必須強化立法,完善保護制度建設,做好造林修復和資源執法查處工作,進一步推進林業生產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比如廣西地區在2018年9月頒布《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并且先后頒布濕地保護條例和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讓森林資源生態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廣西地區紅樹林總面積約占全國的33%左右,占地高達9330公頃,位居我國第二位,并且將紅樹林資源保護納入廣西地區林業生態發展目標,致力于到2025年,力爭全區紅樹林保有量突破10000公頃,新造紅樹林面積1000公頃,實現紅樹林造林修復3500公頃,并且截至2030年,使得紅樹林保有量始終維持在10000公頃以上。其次,進一步強化紅樹林執法監督監察工作,對破壞紅樹林資源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定期開展“綠盾”自然保護監督專項檢查,截至2020年底,通過專項檢查、聯合執法、遙感監測等方法,查處違法違規問題363個,整改完成284個,整改完成率達到78%以上,此外,做好森林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造我國第一條生態海堤,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紅樹林生態恢復。通過以上措施,實現森林資源的采育結合、永續利用,控制不必要的商業性采伐,始終遵循布局合理、資源保護原則,做好木材市場監督管理工作,并且依法依規對不合法加工和經營的現象與人員進行懲處,最終提高營林生態保護政治站位。
利用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做好區域整地工作,科學選擇樹種類型,提高造林成活率,對林草重點任務工作進行安排,繼續落實油茶雙千計劃,做好森林撫育補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有計劃開展低產林改造工作,大力宣傳低產林造林效益,始終堅持以技術為指導,提高造林質量。必須遵照低產林改造規程(LY/T1690-2017)、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2016)、森林撫育規程(GB/T15781-2015)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2001)等國家標準,最終釋放林地高產潛力。具體營林生產措施和低產林改造措施如下(以油茶低產林改造為例):
4.2.1營林生產管理措施
構建經營林地全覆蓋航拍方案,并將生產的正射影像提交單位領導備用,以此隨時隨地查看任意地塊的半年內高清影像;在經營林地的航拍全覆蓋基礎上,效仿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對每塊工地設置固定監測樣點,要求護林員林地定期巡查必須到達樣點位置,并采集樣點中一定量樹木胸徑并拍照上傳,既兼顧生長監測,又方便經營決策,還能更好管理和監督;適當引入多光譜無人機,在發現早期病蟲害,同時觀測林木水分、含氮量等相關指標的變化,對病蟲害防治以及林業精細化管理有重要意義。
4.2.2地產林改造技術
(1)保留長勢優、品種好的油茶樹,同時全林內實施衛生伐和疏伐,通過該種砍伐梳理方式,為后續生產經營打下基礎。
(2)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對于坡度15度以下的造林地,實施深耕深松覆蓋法,15度~20度的地區采用片狀復墾方式,隔年復墾一次,對于20度以上的造林地使用帶狀復墾法,每年復墾一次,復墾深度維持在15cm~20cm左右。
(3)對于長勢不佳的弱苗,及時進行砍伐,對空地及時補植,通過良種補植法盡量選擇三年生以上輕基質無性系大苗,將種植密度維持在60/畝~75株/畝即可。
(4)做好修枝和截干,當郁閉度達到0.7時,可以對老化衰退的油茶樹進行截干復壯,施加有機肥,補充磷肥和微量元素肥。
(5)探索地頭水柜等方式在山中挖坑蓄水,在嚴重干旱的季節適當給植物補充水分,確保作物更好生長。
(6)參考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在桉樹林中播種一年生豆科植物,既能減少其他惡性雜草對林木養分的競爭,又能利用豆科植物根系固氮,當年枯萎腐化的枯枝可以對林地進行養分補充。
通過以上措施,改善造林地林間結構,結合復墾、復壯、截干等針對性技術,突破低產林造林瓶頸,提高營林生產質量,達到預期效果。
相關部門應該實施桉樹沃土工程,以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為載體,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質,鼓勵開展測土配方技術,通過控釋技術、肥料緩釋技術,減少化肥施加量,以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推廣在林地采取機械化割灌除草措施,機械化攪碎的草灌既能達到除草目的,又能通過攪碎草灌來增加林地有機質含量抑制惡性雜草生長,在覆蓋地膜時,盡量利用可降解淀粉及木材纖維等合成防草布,避免使用傳統塑料薄膜覆蓋法。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議少用化肥多用綠肥、有機肥,保證飲水安全。積極探索桉樹擇伐及全周期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桉樹采伐機械化水平,加強桉樹木材加工工藝創新,比如,廣西地區大力推進木竹加工提檔,引進一批林產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百億元級加工產業園區,推進膠合板、纖維板技改升級,優化木竹結構材產能比例,在夯實原料基礎的前提下,發展高性能重組竹具工藝加工,擴大高端木材產品出口,實現林業生產與發展的協同升級。因此各科研單位要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強化科技創新,用加工業反哺種植業,著力在林地肥力維持和提升、培育優良新品種、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等方面,推廣桉樹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宣傳力度,為桉樹科學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以此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實現桉樹更科學種植與更綠色發展。此外,還應該加強林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山頂、山脊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如果造林面積大于1000公頃,應該預留次生林或灌叢,預留面積在2%—3%(造林總面積中的占比),在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比如溪流、濕地、沖積溝等),應該保留10米以上的緩沖帶,以此保護珍稀瀕危動物,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從而最大化保護植物及其棲息地。
綜上所述,運用科學造林方法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機構應該響應政府號召,著力解決營林生產技術指導難題,強化立法,完善保護制度建設,做好造林修復和資源執法查處工作,利用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做好區域整地,定期開展“綠盾”自然保護監督專項檢查,通過專項檢查、聯合執法、遙感監測等方法,促進營林生態恢復,依據衛星遙感、生態模型等監測手段,做好資源調查和自然災害預警,以此提高營林資源生產力,增強生產效果,最終實現林業生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