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娟 武利猛 王妹娟 蔡 惠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鄉村要全面振興,不僅需要國家的政治引領,經費投入,更需要各個層面的資源支持與配合。對于高校而言,自身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基本職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高校自身的本質屬性使然,也是學校學科專業設置、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必然。
在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全國各大涉農高校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積極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創新服務模式,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典型案例。比如中國農業大學實施的“158”工程、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華南農業大學的“科技綠洲”成果推廣模式、安徽農業大學的“大別山道路”等農村科技服務模式、湖南農業大學的“雙百”科技富民工程,都有效地推動了區域農業和農村發展[1]。盡管如此,部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動力仍顯不足、成效不甚明顯,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高校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主觀認識不夠、重視不足,認為服務鄉村振興主要是農業高校的事情,事不關己,并且認為服務鄉村會影響正常教學和科學研究。
二是缺乏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沒有將服務鄉村振興納入教師職稱晉升、績效分配等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三是沒有設立相應的管理服務機構、配備相關管理人員指導和服務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和管理。當前,有些高校教師也會開展小范圍的鄉村科技推廣活動,但大都單打獨斗、影響有限。
四是有的高校將經濟效益擺在首位,認為服務鄉村工作難以帶動科研經費等經費收入的增長,對學校發展的回報率低。
五是部分高校對反哺鄉村的人才供給意識認識不足,對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結構沒有適當調整與改革,導致對鄉村人才輸入不足。
一是高校教師自身承擔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較為繁重,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二是部分教師工作思路尚未轉變,認為科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向上攀登”,更加側重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探索與發現,對“向下深入”的涉獵較少。
三是高校教師缺乏服務社會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因為所在學校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中缺乏對教師參與、服務鄉村工作的激勵政策,在教師職稱晉升、收入分配過程中沒有納入服務鄉村工作業績,導致教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動力不足。
由于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學生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怕吃苦,主動參與服務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且從服務內容和形式來看,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農科專業的課堂實習實踐;從團隊構成和服務時限來看,部分高校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活動主要是以寒暑假社會實踐、社團組織、志愿者為主,長期扎根基層的服務意識較為薄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人才資源匱乏問題;從服務范圍和服務領域來看,有些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服務領域和輻射區域較為狹窄,僅僅為本地的某些行業提供服務,難以體現在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
1.加強科技支撐,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校具有雄厚的科技資源,可以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支撐地方產業發展。一是高校應聚焦國家、省級重大發展戰略,圍繞主導行業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及關鍵技術,組建專家團隊,開展技術攻關;二是高校發揮創新平臺載體優勢,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協同區域龍頭企業等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聯合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提高科技創新水平,輻射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三是高校應依托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凝聚創新力量,全力支撐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2.提供精準科技服務,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高校科研人員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能夠準確判斷鄉村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精準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一是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科技人才優勢,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行動,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以區域、行業、產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區域主導產業或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目標,按照學科群對接產業鏈、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跨學科組建區域科技特派團和產業科技特派團,實現科技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和全程覆蓋,有效提升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鄉村振興服務質量。同時,科技特派員不僅可以自身帶動和培養科技創新隊伍,服務鄉村振興,還可以“借智引智”,幫助鄉鎮企業引入外部科技資源,解決技術難題。
二是成立專家學者及大學生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建立包聯服務責任制,持續組織科技下鄉入戶活動,深入開展“四技”服務。
三是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建鄉村振興工作站,力求建立技術共克、成果共享、人才共用的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面支持。
四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效能。通過微信群、QQ群、釘釘課堂、騰訊課堂等網絡平臺,高校專業技術人才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科技咨詢服務,全方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3.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成果轉化率
受一些考評機制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過于追求高水平論文、知識產權等成果的獲取數量,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導致許多成果無法轉化,不能成為商品并實現產業化。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一是高校應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實現高校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精準對接,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創新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高校要根據科技成果的不同特性,設定不同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通過提高成果轉化現金收益比例或加大股權獎勵比例,提高成果完成人實施轉化的積極性;在教師職稱晉升時,將成果轉化納入量化指標評價范圍,可將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作為附加值在所轉化成果基礎上進行累加計分,或將成果轉化視作縱向項目同等對待,根據轉化金額來區分項目級別。
三是高校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產出方式,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市場需要開展應用性研究,注重成果的應用推廣價值,同時將科技成果評價和轉化能力作為項目驗收的重要考核依據。
四是高校應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實施“科技引領、基地示范”。利用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與貧困地區龍頭企業的生產優勢,建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創新驛站、專家工作站、科技大院等,通過校企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物化,讓科技成果能夠真正“落地生根”,產生經濟效益,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五是高校應鼓勵創建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優先支持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企業等經營組織合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成果孵化器,建立創新創業實驗室、俱樂部等,大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水平。
2018年1月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破解人才瓶頸的制約”。鄉村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性因素,加強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一定要加快和加大鄉村人才的培養。高校,尤其是農業高校是培養農業農村專門人才的重要陣地,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問題和需求導向出發,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鄉村振興培養造就“三農”人才隊伍,有效破解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
一是高校要以鄉村人才振興的需求為導向,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依托傳統農科專業,推進“農科+信息技術”“農科+其他專業”的交叉融合,大力開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新興農科領域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綜合型人才;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更新課程體系,強化實訓實習、實踐鍛煉,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模式,為鄉村輸送應用型人才;加大農業人才教育專項經費投入,專門增設農村戶籍大學生定向培養招生計劃,制定專門培養方案,定向培養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人才;利用高校職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資源,針對農村本土勞動力,專門開發農民科技素質提升課程,制定培養培訓方案,借助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等平臺資源,通過農技推廣培訓、職業繼續教育、專題技能實訓等加強對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培養本土型鄉村技術人才。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鄉村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為鄉村輸送各類人才資源,全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二是高校應聯合地方政府,建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直通車”渠道,并協助其出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優惠政策,適度提高福利和社會保障,重點圍繞當地急需型農科人才制定人才返鄉和引進方案,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返回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基層農業農村發展。
三是加大引導與宣傳力度,對返鄉創業就業人員的工作事跡和奉獻進行廣泛宣傳,樹立榜樣和典范,激發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基層工作。
鄉村文化產業崛起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統籌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把鄉村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村民個人文化素養提高與鄉村文明建設相統一,是重塑鄉村文明、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高校凝聚了思想、政治、文化因素,具有強大的號召、傳播、引導、帶動力量,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中應發揮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一方面,從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視角出發,高校應以科研項目為抓手,利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勢,鼓勵廣大社科學者積極投入到鄉村地域文化、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探索、挖掘與研究中,深化對鄉村地域文化與地域文明的保護、傳承與推廣,探索將區域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尋找文化產業化途徑,打造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從鄉村文明建設視角出發,高校應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協助鄉村基層組織,開展村民文化提升行動。
鄉村要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一方面,實施現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農村改廁、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源分類減量工作,改善人居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建設。
高校可依托規劃設計、通信工程等專業人才,積極參加指導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設計、道路規劃、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生態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技術優勢,實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通過凈化、改造進行循環利用,改善環境壓力;依托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優勢,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解決鄉村環境污染問題,促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而服務鄉村生態振興。
發揮高校智庫作用,為鄉村振興當好決策助手。決策服務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另一重要抓手,地方高校應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充分利用高校政治、經濟、管理等專業人才,積極參與地方政策法規制定、重大理論實踐問題、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行業發展規劃、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等問題研究,充分結合地方發展實際需要,開展校地聯合研究,尤其是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為地方政府和鄉村發展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不斷深化科技服務機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首先,健全管理運行機制,設立鄉村振興管理部門,明確工作職責,完善工作監督管理和服務機制,提高鄉村振興服務效益。其次,增加應用性研究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將應用性研究成果的推廣與轉化納入獎勵范疇,比如增加對知識產權類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應用對策類研究成果的簽批和采納的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開展應用性研究的積極性和獲得感,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改革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將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工作業績納入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高校教師在追求科研創新“向上攀登”的同時,不斷“向下深入”,將科學研究與服務地方有效融合,促進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