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新明
(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方面。進入新時代,解決推動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問題越來越緊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保?]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國農村的生動示范和具體舉措。美麗鄉村是指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2]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豐富,需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來進行。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現鄉村生態之美,首先要通過生態文明思想教育,使村民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處理好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充分發揮內生動力,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實現鄉村環境自然之美。其次,要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科學治理和合理規劃,營造出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在鄉村生態環境改造的過程中,要抓住生態環境破壞的癥結所在,并與保護環境的體制機制結合起來,對鄉村面貌進行整體改造,建設環境友好型美麗鄉村。
鄉村社會之美是指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以現代科技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持,積極推動農村生態經濟循環式發展,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社會環境美化。首先,要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鄉村產業向著生態化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產業增收,提高農民收入。其次,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打造出屬于各自鄉村產業品牌。各自鄉村具有不同的特產,可利用其優勢結合時代發展打造出既展現自己鄉村文化又具時代性的產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最后,把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發展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助力鄉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農村居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同時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鄉村人文之美重在建設農民的精神文明,通過提高農民科學和生態文化素質,提倡村民低碳生活,積極推動鄉村人文環境優美。鄉村人文環境之美重點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要利用好傳統鄉村文化。傳統鄉村文化是緊密聯系村民關系的重要紐帶。進入新時代,傳統文化也要與時俱進,在緊跟時代發展的同時又不失傳統風格,合于情理地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文化結合起來,使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在維系鄰里友好關系的同時促進良好的鄉風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要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使村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鄉村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存在短板、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有待加強等問題,直接阻滯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
農民是鄉村的主人,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提升農民的綠色發展理念是首要任務。在農業生產中,為防止農作物受到病蟲侵害,部分地區的農民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土壤和水渠嚴重污染;春耕焚燒秸稈,燃燒產生的霧霾長期無法消散致使空氣污染;灌溉農田時,很多地區仍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由此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對于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盡管相關部門制定了各種環保政策,但由于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受限,沒有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出臺的政策缺少執行力,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從鄉村治理被納入國家統一的治理體系后,農村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為了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近年來相關部門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頒布了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了普遍適合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鄉村分布不勻,南北東西各區域差異較大,即便是一個省、一個市(縣),統一管理都會存在一定難度,如果各地方不能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出臺補充適應區域環保治理的“土政策”,那么就會陷入“水土不服”的尷尬境地,難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鄉村治理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有些地區村民之間發生矛盾,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是請有聲望的長輩或基層組織負責人作為中間調解人,而缺少專業人員出面溝通進行協商處理,所以有時因為解決問題不及時出現了嚴重的后果。如果每個鄉村都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體制機制,無論在生態治理上還是在村民面對矛盾糾紛時,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那么人與人、人與自然就可以和諧相處了。
農民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現實主體和受益主體,美麗鄉村建設需要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及鄉村出現“空心化”等問題,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率也在不同程度地減少。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識水平的局限,農村勞動者掌握農業技術較少,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無法在其生產中得到應用,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仍以個體農戶為主,無法連片集約經營,因而資源利用效率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農民思想觀念守舊,缺乏創新意識,很多美麗鄉村建設的創新理念無法在農民主體中付諸實踐。另一方面,大多數鄉村目前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收入水平低,導致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而留在鄉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鄉村“空心化”,缺少有效勞動力,難以吸引外來企業進村建廠,鄉村經濟無法實現良性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保?]解決農村短板問題,建設美麗鄉村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為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路徑。
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實施者,農民是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4]農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態度與看法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具有重要作用。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從培育農民生態文明理念入手,引導農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充分調動積極性,營造人人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環保氛圍。
首先,應充分利用村里的公共宣傳資源,如廣播站和宣傳欄等,加大對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力度,讓村民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此外也可由村干部帶頭成立鄉村生態文明宣傳小組,定期開展生態文明知識宣傳,以起到宣傳效益最大化。
其次,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科普知識競賽,如鄉村環保知識競賽、生態文明思想知識有獎競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生態教育與娛樂活動相結合,讓村民在活動中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可以使農民在潛移默化中被環保知識所影響,從而在實踐中自覺形成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保?]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必須健全鄉村治理體制,才能更好地引導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
首先,要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立法上,立法部門應盡可能地把已有的法律法規根據鄉村的實際去進行相應的調整,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以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進程順利推進。在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對破壞環境的不法者進行相應的處罰。要針對鄉村農業和工業污染方面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破壞生態環者的處罰力度,以法律約束力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環保執法過程中,有關執法人員要確保公正、文明執法,加強監管力度,杜絕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
其次,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人才隊伍建設是加強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條件。農民在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時,大多數人會因認知水平有限會選擇經濟利益,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逐漸培養和提高農民的認知水平,推動環保與經濟協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融合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產業融合,需要建立鄉村綠色產業體系,這不僅有利于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而且有利于滿足建設鄉村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首先,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經濟發展中。當前我國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生態系統自愈功能退化,鄉村經濟存在可持續發展受阻等問題,因此,協調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當務之急,實現二者有機統一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鮮明地闡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綠色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經濟發展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循環經濟模式之下來促進經濟發展對美麗鄉村建設進程具有推動作用。
其次,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廣義上的綠色產業,是能夠為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無污染產業;狹義上的綠色產業,是與環境保護直接相關的產業。構建鄉村綠色產業體系,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本質要求。一方面,要加快鄉村傳統產業優化和現代產業升級改造。綠色產業體系要求鄉村產業發展向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诖?,就需要嚴格控制農業污染,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督管理,同時,還應制止城市污染企業向鄉村遷移;在生態養殖方面要因地制宜建立綠色養殖基地,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支撐。農業新技術給鄉村產業帶來了新機遇,利用新技術將傳統農業向數字化轉變,讓農業更具科技感,這不僅會改變鄉村產業的生產與消費方式,使農產品銷的更好、更遠,而且還能夠較好解決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積聚的種種問題,使農業生產更精準、更高效、發展前景更廣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為正確解決我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是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思想法寶,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以主人翁姿態投身于美麗鄉村建設中,在鄉村發展綠色產業,對建設美麗鄉村和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