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雨龍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2020年我國已經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后小康時代”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盡管受疫情影響,中國在2021年糧食總產依然達到了1.3萬億斤以上。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立足新時代發展理念和“三農”新局面,不僅有助于中國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更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糧食是國之根本。糧食安全最早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其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辭典·第二冊》中的解釋如下:“1.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2.獲得糧食的權利等”[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提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顧其他事情。”[2]糧食安全早就脫離了單純的糧食范疇,而是事關國家安全命脈,歷史上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政黨都將糧食安全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糧食安全是關乎國家穩定,政局穩定,人民幸福的存亡大計。
中國的14億人民要生存發展,吃飽飯便是第一位的。盡管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糧食供應總體穩定,但是農業人口和耕地面積日益減少,部分耕地鹽堿化嚴重,加上個別地區極端天氣災害影響,這些都給糧食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3]。糧食安全戰略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決勝一招。加強糧食安全就是穩住社會“基本大盤”,就是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就是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向前。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對糧食安全問題保持深刻洞察和高度警惕。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首次躍升為六大任務之首;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糧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以我為主、立足國內,中國人的飯碗里面必須裝中國糧。這是糧食生產的基本原則之一,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到底。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要做到確保產能,必須嚴守耕地紅線。18億畝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大前提,是確保糧食供給的生命線。2019年底,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2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與此同時耕地資源分布不均衡,總體質量不高,超過一半的耕地“靠天吃飯”。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也時有發生。要全面加強耕地質量、數量、生態的協同推進、保護與建設。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在當今疫情持續沖擊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形下,中國耕地形勢依舊嚴峻,緊平衡仍然是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
立足國內,不等于閉門造車,也并非所有糧食和農作物完全自給。雖然我們已經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現有的耕地條件導致的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卻始終存在。適度進口,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合理解決國內糧食結構性短缺矛盾。同時積極鼓勵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與國際市場接軌,培育具有國際定價權的國際大糧商,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糧食市場的話語權。因此,必須把積極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布局,以防止沖擊國內農業生產。同時保護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耕地和農民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措施。
大力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科技化有助于糧食產能的提高。在統籌考慮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等多個屬性的同時,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進而統籌解決“怎么種地”的問題。在育種、灌溉、施肥等關鍵環節提煉核心技術,并大力推廣與應用,提升農業裝備化和科技化。讓科技進步成為保障糧食生產的常態。
當前,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理論邏輯本質上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很多經典論述中都對其農業思想主張進行了詳細闡釋。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吃飽飯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有吃飽飯,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恩格斯曾指出:“人們必須首先吃、穿、住、喝,之后才可以從事科學、政治、宗教、藝術等工作。”[5]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農業的極端重要性,保證農業發展,穩定糧食生產的思想主張始終貫穿在其經典論述之中并伴隨著唯物史觀的發展。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立足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的同時繼承了馬克思的農業思想。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歷史邏輯本質上就是對我們黨糧食安全思想的繼承。新中國建立以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便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問題,毛澤東曾強調,“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6]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對糧食問題作出了重要指示。鄧小平認為,農業發展的核心一定要圍繞糧食生產問題進行,天下大事,只要人吃飽了飯,其他的都好解決[7]。江澤民認為,農業應該放在發展經濟的首位,不是短期的、局部的方針,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全局性的方針[8]。隨后,胡錦濤首次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他強調對于糧食安全要警鐘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9]。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輝煌歷史,“三農”工作始終貫穿黨的革命、改革、建設之中,而黨的歷代領導人又無一例外地把糧食安全問題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并且不遺余力地強調、推進、落實和糧食安全有關的一切工作。新時代以來,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更適合時代發展,更能滿足人民利益的糧食安全戰略規劃。
當前國際局勢正面臨疫情和地域沖突的雙重壓力,大國博弈日趨復雜,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同時多個國家都制定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國際糧價飆升。這給當下中國糧食安全戰略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開篇就提糧食安全問題,便是基于此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深刻洞察到中國糧食安全的復雜局勢,提出中國糧必須依靠中國人自給自足,并在2022年兩會期間提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3]。糧食生產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巨大,僅靠現有的耕地養活14億人是非常困難的。必須樹立危機意識,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進一步倡導節約、愛惜糧食,引導人民增強對糧食安全的憂患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也進入了新時期。鄉村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但農業農村發展依舊面臨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如食品安全問題、科技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勞動率較低等等。我國在生產、耕種等關鍵領域和發達國家依舊存在差距。如何最大化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升農業勞動率,研發自主核心技術成為制約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曾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10]隨后他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11]。他始終把農業科技放在糧食生產問題的核心位置,對于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落實好“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12]。
近些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節節攀升,但也付出了較為慘重的生態環境代價,如濫用化肥農藥、水體污染、土壤鹽堿化等,農民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如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糧食高產,那么糧食安全問題便無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與新發展理念相悖,同時也會給農民和農村帶來沉重的負擔。他曾強調:“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13]。保護生態環境,目的就是提高糧食生產效能,從而確保糧食安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城鎮化的興起,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不再以種地為生。加之農業耕種辛苦,效益低,投資產出周期長,已經有大片的耕地被荒廢。“誰來種”、“誰會種”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要解決這一核心難題,關鍵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一方面,應提升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優惠,決不能讓廣大農民種糧吃虧,同時大力推進國營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組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的專業知識素養。另一方面,加大農業類高校的人才培養力度,在涉農專業中進行宣傳教育,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同時積極引導各類高素質畢業生、留學生到農村創業、工作和發展,探索涉農領域的“產學研”一體化,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農村人才引進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讓更多的人愿意學習涉農專業,進行農業研究,并且愿意在農業領域奉獻終身,帶動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