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祥豐
(1.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2.中共無錫市委黨校,江蘇 無錫 214000)
自2018年開始,每年的農歷秋分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和舉辦,是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地域文化也在農民豐收節活動中得以傳承與創新,并豐富農民豐收節的活動內容。常州漁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主要是漁具、漁業遺存、遺址、水利工程等;精神層面主要是習俗、藝術、信仰、心態等文化。漁文化與常州地區的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當地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等方面都滲透著與漁文化相關的文化特質。如何在農民豐收節的活動中傳承與創新漁文化,是研究的重點及難點。
農民豐收節的活動以農民為主體,以慶豐收為主線,以魚文化為核心,全方位展示常州新時代“三農”發展成果。豐收節主題及活動模塊的設計必須體現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漁文化特色。如2021年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主題是“一條有理想的魚”。這樣的主題,一是體現理想之意,把武進建設成為生態優越、鄉村美、產業特、鄉風好、農民富的新魚米之鄉。二是體現治理的理想境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豐收節的主會場安排在滆湖低碳公園,活動主題融合生態治理的元素,將滆湖治理藍藻的鰱鳙魚擬人化,表達方式趣味化,體現一條魚治理滆湖藍藻的過程,以展現常州武進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生態治理成效。
豐收節活動每個模塊的名稱、活動內容均體現漁文化特色。如在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可設置七個活動模塊,分別是“睛”彩武進美、鄉情嘉年華、漁業大講堂、蓮舟趕湖節、豐收直播秀、滆湖魚龍會。“睛”彩武進美主要是開幕式主舞臺的活動,包括畫龍點睛式啟動儀式、簽約、表彰、頒獎等環節。鄉情嘉年華主要是在核心交通游線上設置不同主題的展區,配備臨時布展設施;漁業大講堂主要是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講座、專題研討等活動;豐收直播秀是指借助電商平臺線上銷售農副產品;蓮舟趕湖節主要結合當地的漁文化,策劃趕湖活動;滆湖魚龍會主要是針對不同需求的民眾設置類型多樣的體驗互動項目。
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中設計吉祥物、活動logo,賦予擬人化的具體形象,便于在民眾的腦海里形成較為容易記憶、識別的具象化形象,便于情感化的溝通。第一,吉祥物的設計具有親和力。一個具有親和力的活動吉祥物具備接地氣、親近民眾的情感力量,能夠更好地傳達情感,如傳達友好、親和的情感,使民眾對吉祥物產生更好地舒適體驗感,有效縮短民眾與活動吉祥物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民眾與吉祥物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形成良性的情感溝通。第二,活動吉祥物具有辨識度高、互動性強的特點,對豐收節活動具有較強的宣傳優勢。第三,豐收節活動吉祥物可以延長鄉村文化產業鏈,如印刷產業、數字影視、鄉創工作室等。
常州農民豐收節結合漁文化,設計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地域文化特點的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吉祥物。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吉祥物應充分體現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特色,可以結合“魚”、“米”的元素設計兩個吉祥物,取名為小武和小進,以體現武進地方特色。小武是魚的卡通形象,小進是米的卡通形象,設計卡通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卡通形象更加可視化,有生命力和親和力,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娛樂性,契合當下時代需求。二是卡通形象延展性強,可應用面廣,尤其與旅游購物、文創產品等,關聯性強。三是可親可愛的卡通造型設計,符合親子、朋友、家庭等多種類型群體的心理需求。活動的logo設計要結合“一條有理想的魚”主題,logo體現“以漁控藻”,背景以藍色、綠色作為主基調顏色,核心位置設計一條鰱鳙魚,五彩斑斕,昂首向前,代表生態治理的前進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寓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滆湖低碳公園作為2021年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主會場,充分體現常州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一是滆湖作為江蘇省首個大水面凈水漁業示范區,立足生態,建設生態文明高地,不斷創新綠色發展新模式。二是滆湖作為全國首個淺水湖區生態發展協同Club,尋根武進漁文化歷史脈絡,彰顯新時代下文化特色。三是滆湖作為江蘇省首個獨木舟體驗營地,不斷創新新業態。四是滆湖低碳公園屬于開放式公園,有一定的人流量及知名度,交通便捷,承載力符合節事活動要求。
滆湖低碳公園內有三葉草國際會展中心,在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中,充分利用會展中心的功能,劃分展示區域及游線,作為漁文化展示館。展示區內以“漁文化”體驗為主線,設計各展區內容及游線。展示館內展示傳統的漁具、漁船、漁史等,漁具包括刺網類具、圍網具、陷阱漁具、釣鉤漁具、箔旋漁具、掩網漁具、抄撈漁具、投刺漁具及地拽漁具等。通過實物展示各類漁船的功能。漁史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常州魚文化發展歷程。
一是魚文化主題體驗項目。在核心游線區,設計魚拓藝術、放魚燈活動、漁旗手工DIY、魚丸制作、唱魚歌、跳魚舞、吟魚詩、猜魚迷、武進漁業知識競答,幸運農業盲盒等,打造一場魚文化盛宴。二是滆湖“尋寶”活動。豐收節期間,民眾可以到滆湖低碳公園主入口志愿者服務站免費領取一張農民節宣傳折頁,折頁里附有活動日程表及“滆湖尋寶”手繪地圖一張,集齊5個印章可以到舞臺旁志愿者服務站免費領取獎品一個。獎品設置為餐筷餐勺一套,印有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吉祥物標識,
后面常州淘寶館二維碼。三是農民趣味運動會。設置摸魚、剝蝦、打漁繩結、織漁網等比賽活動項目。
豐收節開幕式上,開展簽訂合作協議、揭牌儀式、頒獎典禮等與漁業相關的活動項目。一是簽訂合作協議。與中國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淡水研究所簽訂農業方面的合作協議。與常州淘寶館共啟首個“武進農優站”項目,以全面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開展“直通原產地,直暖漁民心”的鄉村振興項目。二是揭牌儀式。設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江蘇省數字水產研究所,開展漁文化、漁產業發展研究。三是頒獎典禮。優質稻漁水產品評出四類綠色生態獎。魚類、螺類、蝦類、鱉類各評出金獎三名。現場表彰“農民創業創新典型”、武進區十佳新型職業農民、十佳家庭農場等。
在活動期間圍繞“漁”開展相關大講堂活動,加強漁文化及漁產業成果的交流融合、轉化創新。一是開展漁業大講堂。在滆湖低碳公園三葉草國際會展中心內開展漁業大講堂活動,邀請行業專家開展研討,向常州地區比較有規模的水產經營者傳道、授業。重點圍繞漁產業鏈延申發展、漁文化傳承及創新、漁業高質量發展、漁產業園管理等問題展開研討。二是開展數字農民大講堂。在數字鄉村建設的大環境下,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偏低,數字鴻溝明顯,數字素養亟待提升。在武進區特色鄉村搭建數字農民大講堂,培育新型數字化職業農民,建立數字化農民培育體系,成立常州農民網紅直播培訓中心,定期開展培訓,培育本地農產品短視頻達人。
充分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平臺,全方位宣傳推廣常州魚產品及名優特農產品,以擴大市場影響力及知名度。
一是設置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區。在民眾游覽的核心路線節點上,設置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區。將武進區本土名特優產品進行展示;并開展“援疆援陜產品展銷”區域聯動,展示區域化合作。二是設置漁趣集市區。在漁趣集市區的攤主與工作人員統一著裝,以提升魚文化傳播形象。邀請非遺手工藝人在集市上展示以“魚”為主題制作的非遺藝術品。邀約商家在集市上售賣魚類產品,如魚松、魚餅、魚干、魚丸、魚餛飩等,渲染節日氣氛,促使魚文化深入人心。
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電商直播作為新型銷售模式,成為破解農產品難賣的重要途徑。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電商直播銷售農產品的方式已成為新常態,民眾接受程度提升,銷售額逐年增加。在豐收節期間,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量,開展青“漁”助農直播活動。活動現場邀請3-5位懂電商、善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青“漁”助農直播活動,帶動更多的農民通過直播帶貨方式增加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在豐收節活動中,應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延續地域傳統節事文脈。一是豐收節與傳統文化節事有機結合,形成現代節事活動。如2021年常州武進“中國農民豐收節”,將首屆滆湖趕湖節一同舉辦。二是開發文創產品。在豐收節期間,開發設計傳統漁文化與現代文化巧妙結合、符合新時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提升豐收節本有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底蘊。如設計魚元素的擺件、魚形牙簽洞、魚形充電寶、魚形燈具等,以魚文化為主要元素,以現代工藝為表現手法,以產品作為載體,延伸漁文化的生命力,增加漁文化的認同感。三是注入以漁文化為內核的民俗活動。提煉傳統節事活動中獨特且有趣味性的漁文化元素,在豐收節活動中注入民俗活動的元素。如常州的指前魚燈。常州的指前魚燈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當地民眾根據魚的各種習性,推陳出新,現已成為當地慶祝豐收、重要節事活動的必備表演形式。豐收節期間在核心游線上,設置點亮魚燈、魚燈表演等活動,將指前魚燈的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
民眾的文化自覺與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相輔相成,高度相關的民眾文化自覺是扎實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只有民眾實現“文化自覺”才能積極主動參與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主體本身的作用。一是梳理漁文化歷史脈絡,強化主體認知。通過制定地方漁文化尋根方案,收集整理地方漁文化的發展歷程、風俗習慣等文化資源,建立漁文化數字化信息庫。例如常州武進區,為加強民眾對本土漁文化的認知,形成文化自覺,在豐收節期間組織本地民眾開展“講漁文化故事”的活動,通過老人、鄉賢講述漁文化的故事,強化民眾對漁文化的認知,形成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自覺繼承和傳播漁文化。二是借助豐收節的平臺,積極打造漁文化地標,重拾鄉愁記憶。常州各地可以將鄉村閑置公共場所綜合利用,打造漁文化地標。如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將閑置的舊祠堂、舊校址等翻修改造為漁文化展示館或是活動場所,設置分會場,豐收節期間及后期持續使用,讓更多的民眾參與新時代漁文化的創造中來,在傳承漁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自覺。三是創新漁文化項目,提高民眾自主創新能力。在豐收節活動項目的設置上,充分發揮民眾的智慧,動員廣大民眾參與漁文化項目的創新過程,不斷推陳出新,提高民眾的融入感及認同感。
漁文化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動中的傳承與創新,主要體現在漁文化的象征表達、漁文化的物質層面、漁文化的精神層面三方面。在豐收節活動過程中,漁文化的象征表達是基石,漁文化的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是傳承與創新的內涵體現。在傳承與創新路徑選擇模式是:民眾感知——民眾參與——民眾創新——民眾自覺,在整個過程中,深化民眾自覺,豐富新時代漁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