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陽希祉 沈鈴斐(昆明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指標,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基礎和突破點。
康養產業鄉村生態康養旅游是依托鄉村生態資源,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身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是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和健康產業融合的結果。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升,老年群體對養老環境的物質與精神要求有了顯著提升,老年群體追求舒適、放松、優質的老年生活,養老模式向著旅居康養發展。鄉村康養產業是“健康養老”和“度假式養生養老”的融合,是拓展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有利于提高農業農村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分析城市和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和養老需求,發現城市老人享有的社會、醫療保障水平、可利用的養老設施及能享受到的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優于鄉村老人。挖掘城鄉養老存在的差異和矛盾,探索發展鄉村振興與鄉村生態養老融合建設新思路,既可以緩解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城市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又能解決所在地區農民致富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主要呈現出老年人口規模龐大,社會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及文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轉變人口老齡化導致風險的舊思維,看到“銀發經濟”帶動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以及占低齡老人他們身體狀況尚優且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等優勢具有推動技術進步的效益,帶來的社會“長壽紅利”新思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關鍵是在鄉村,突出短板也是鄉村,城鄉養老服務差異較大,急需補齊鄉村養老這一突出短板,這事關鄉村振興發展成效,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構建農村養老服務新體系的要求。
城市老年人養老保障穩定,以退休金為主,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的比重高,由于城市節奏快,大多數城市家庭多為四二一模式,出現了大量的城市“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城市養老模式由最原先的家庭居家養老到社區養老再到機構養老。城市老年人居住城市周圍,基礎設施方便快捷,出行有公共交通,醫療設施齊全看病就醫方便,周圍養老服務設施完善,健康狀況優于農村老人。城市銀發一族年齡低,身體狀況好,經濟支付能力強,更加追求高品質、多元化、舒適安逸的田園生活,希望在鄉村安度晚年生活。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滯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工作,農村老人多數是獨居留守,他們選擇傳統的居家養老,由于養老保險覆蓋面太窄,政府給予的養老金太少,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收入來源微薄,依靠子女給予一定的資金和物質支持,還有就是做一些手工活和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獲取一部分收入。居住條件相對陳舊簡陋,面臨養老服務需求和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基礎設施無法滿足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養老需求,鄉村生活環境治理不夠,道路交通條件差、醫療條件有限、養老服務供給缺乏。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康養產業,可以給鄉村帶來進步與文明,推出新的養老方案完善現行的養老模式,真正滿足城鄉老人養老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也能推動我國養老體制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目前中國已是全世界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但中國城市養老產業仍面臨發展不完善,產業資源配置有限,市場建設機制薄弱、成本較高等問題,難以提供高質量、能滿足老人需求的服務。當前由于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獨生子女就業工作養兒壓力使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挑戰,城市獨居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生活環境嘈雜擁擠以及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化,城市老人和年輕人矛盾日益頻繁,城市養老已不再是城市老人養老的最佳選擇。而鄉村養老在人文風情、自然風光、和諧的鄰里關系、緩慢的生活節奏等方面能夠為城鄉老人營造更加舒適的養老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養老優勢。
鄉村引入康養產業,盤活農村用地、空閑宅基地、閑置住宅、農業及各種人力、山水等資源,促進鄉村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能解決鄉村養老資源閑置的問題,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留守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為農村發展奠定基礎。康養產業有效整合了村莊多類型資源,促使農民由務農為主轉變為服務為主、務農配套的多類型就業形式,收入來源也趨于多樣化。通過鄉村康養產業的發展,可以吸引鄉村外出務工年輕村民回村就業,也能吸引城市人才進入農村,使其在鄉村也能獲得較好的職業發展空間,更能帶動城市資本對鄉村不同產業進行資本投資,推動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促使鄉村不同產業得到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更能有效避免鄉村人口返貧,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
發展鄉村養老產業,讓城市老年人去鄉村養老,不僅能夠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還有助于補齊農村養老短板,通過修復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推廣鄉村人文和風土文化,完善農村養老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實現真正的城鄉養老一體化發展有利于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距;同時城市年輕老人到鄉村養老的同時,也能用他們的知識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多先進技術支持和智力指導,反哺鄉村產業發展。因此,發展鄉村康養產業可以彌補城市養老資源的不足,同時促進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打破產業振興局限,實現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城鄉之間資源的有效流轉,緩解當前鄉村面臨的老齡化、空心化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健康成為老年群體消費的主旋律,鄉村發展康養產業,把健康和安全放在關鍵位置,有助于實現城鄉老人有病治病,無病康養,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多方位養老需求,既符合當前政策也是未來發展養老事業的新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鄉村康養產業將健康、養生、養老、休閑、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生態環境優越的多方共贏體系,是結合鄉村振興與健康養老的新思路。向“銀發經濟”要效益,在鄉村振興中發展康養產業要因地制宜,根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存量、資源要素稟賦、地理位置等特征推動康養產業的發展。
引入康養產業,既可以打破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只注重發展第一產業的發展瓶頸,又可以打造鄉村的“一村一品”產業,康養產業可以結合“空心村+田園綜合體”的模式,利用“空心村閑置住房資源——生態綠色田園風光—康養”,讓康養產業從單一的農產品拓展到養老服務及其相關衍生產品,是能夠實現“精準扶貧”目標的康養型田園綜合體模式。開展以政府主導的保護和修復鄉村生態環境的康養村規劃,突出鄉村自然生態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依托鄉村自然風光和鄉村農業,為老年人提供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充分利用空心村的閑置農田、住宅等資源進行統一的承包和出租,城市老年人到鄉村養老租住閑置住宅,既減少了閑置宅基地建設后的浪費,也帶動了留守婦女和年輕鄉村老人的就業,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真正讓養老者、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又將城鄉居民聚集在一起,營造良好鄰里氛圍的新型鄉村康養產業品牌。
在鄉村發展康養產業,必須以建立和完善基礎設施為依托。加強鄉村康養旅居環境的整治與管理,確保水電天然氣保障供應、道路交通運輸快捷、環境衛生狀況良好,能夠充分滿足鄉村旅居健康養老生活需要。在生活服務設施方面,應配置基本的鄉村公共生活服務設施,例如市場、商超、餐廳、快遞服務站、銀行服務網點等;為方便老人出行,可以和公交公司、各打車平臺達成合作,開通城鄉直達公交更好,更快更加方便地連接城市和鄉村,縮短城鄉距離。結合當地民風民俗完善民宿裝飾,修繕翻新鄉村房屋和院落,盡可能使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和鄉土樹種,保障老年人住宿環境,構筑清新宜人、貼近自然的養老空間;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安裝休閑、娛樂、健身設備、無線網絡等文化生活設施;不斷完善基礎醫療救援設施服務體系,建立具有康復療養護理功能的服務場所,從而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健康狀況;排除安全隱患,修筑基礎消防安全設施,設置采用無障礙設計,能夠保證室內外連接暢通無阻的安全疏散通道,克服鄉村存在基礎配套設施短板,構建美好鄉村宜居環境。
發展鄉村康養產業,除了依靠鄉村的人文自然風光和基礎設施建設外,人才也是一大助力因素。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缺口極大,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稀缺,難以滿足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積極開展農村待業婦女和失業人員參加養老服務職業教育以及專業技術的從業人員培育,組建一批專業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以醫生為主,護士和護理員為輔的醫養結合型服務團隊。鼓勵和支持城市利用政策和保障等措施吸引一批城市護理康復醫學等專業的高校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從事鄉村康養產業工作,打造一個鄉村康養人才團隊。引入數字產業,結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醫療網,同步患者看病就醫信息,做好醫療服務的延伸,對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實時監控;鄉村康養管理機構與上一級城市醫療衛生機構達成合作,形成定點就醫,通過互聯網看病就醫開藥,專家醫生定期到鄉村康養機構看病問診,對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救助和照看。
充分挖掘鄉村康養產業市場的新需求,主動引進一批有實力、善經營、懂管理的鄉村康養產業經營主體,朝著專業化、市場化進行產業布局。發展農村康養產業,政府要實施財稅鼓勵優惠政策及資金支持,完善養老產業機構運行補貼獎勵和稅收減免機制,設立生態養老康養專項基金;制定康養產業的行業規范和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引導康養產業良性發展,完善異地就醫政策,簡化和完善城鄉老人異地醫保結算報銷審批流程,助力鄉村振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獲得公平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質抱有更高期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挑戰更加艱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的初心使命的根本體現,是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針的明確要求,是黨執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是補齊短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需要。在鄉村振興道路中建設鄉村康養產業任重道遠,養老服務是基本的民生服務 ,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產業興旺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發展鄉村康養產業可以幫助脫貧地區發展、增強造血功能,也是提高脫貧群眾收入和發展信心的重要途徑,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