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宏宇(滄州師范學院)
在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中,北京市主要發揮輻射功能,科教實力雄厚,主要帶動環京區域的建設發展,引導三鏈聚集發展,推動京津冀區域緊密協作。天津市主要發揮共同體作用,協同三地創新合作,高端制造業發達,聯合三地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合作共建、推動產業鏈聯動。河北省主要發揮疏解承接功能,擁有龐大制造業體系,強調對接京津產業疏解,以承接平臺體系協同三地產業,以帶動發展進一步促進河北省產業轉型升級。京津冀三地具備豐富科研創新資源,三地各有所長,能夠形成深度互補,潛力巨大。
產業鏈指的是生產過程中的全鏈路以及上下游拓展延伸的全環節,涵蓋技術研發、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生產部門、市場銷售等多項上下游價值交互環節。
供應鏈指的是圍繞核心企業的生產及流通過程,將產品或服務各環節與各企業鏈接形成的整體性功能網鏈。創新鏈指的是以創新為內核,通過要素整合,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研發為手段,依托研發創造,將科技生產力商品化,并實現社會經濟效用。
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其一,創新鏈能夠和產業鏈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高效協同發展的關系,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改善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或者對產業鏈進行重組轉型,提升產業鏈的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將高科技投入市場,協調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或者創造新的產業創新鏈,整合發明、流程、管理、營銷,創造商業價值,并促進創新鏈優化和變革。其二,通過對接供應鏈與創新鏈,讓供應鏈反映創新鏈的價值,讓創新鏈的構思、項目、試驗、技術、應用和研發反映供應鏈的技術水平,促進相互優化,并以良好創新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優化企業的供應鏈,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創新鏈指的是以創新為內核,通過要素整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研發為手段,依托研發創造,將科技生產力商品化,并實現社會經濟效用。創新鏈通過對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形成科研體系,并采用自主研發或者承接項目的方式,將獲得的新知識或者新技術等創新鏈進行商品化,以價值商品形式展開營銷推廣,應用于社會生活等領域,并獲得經濟效益。
從系統概念的角度來探討,創新鏈能夠和產業鏈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高效協同發展的關系,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改善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或者對產業鏈進行重組轉型,在產業鏈中的理論、技術、制度、管理、產品等方面形成關聯的非線性網格鏈模型,提升產業鏈的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將高科技投入市場,協調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或者創造新的產業創新鏈,整合發明、流程、管理、營銷,創造商業價值,并促進創新鏈優化和變革。通過對接供應鏈與創新鏈,讓供應鏈反映創新鏈的價值,讓創新鏈的構思、項目、試驗、技術、應用和研發反映供應鏈的技術水平,促進相互優化,并以良好創新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優化企業的供應鏈,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家整體的創新驅動。
區域創新網絡是根據地方特有資源和經濟結構特性,通過企業、政府、投資商之間的充分相互交流和學習,根據創新政策制定,實現區域性資源的交互和重組,從不同維度促進潛在的創新,并因地制宜地找到契合地區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徑和模式,來推動企業的協同發展。
從京津冀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存在著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方面的問題,制約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數據表明,2014年至2020年間,京對冀的投資過于集中于制造環節,加之創新能力缺乏、對接機制不完善、傳統產業轉型能力不足等問題,不僅阻礙區域產業升級,還引發研發成果供給與需求錯位的不平衡現狀,即河北所需產業科技在北京儲存不足,而河北又無法滿足北京研發成果所需的發展條件。所以,發展地區應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強化承接轉化新成果的能力。
經濟步入高速“互聯”時代,“互聯”能夠為城市帶來質的飛躍。近年來,京津冀城市群雖得到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缺乏結構性分工、各產業間“互聯”程度低,致使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出現障礙。主要問題表現在產業同質化與空間布局無序性兩方面,導致產業間無法有效、高效“互聯”,產業間支撐程度薄弱、缺少良性競爭力,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影響城市群協同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率反映著區域發展能力,而落地轉化決定著區域發展狀況。京津冀地區在兩個方面都有所欠缺,就現狀而言,大部分科研內容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創新明顯落后,繼而出現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經過對比,可發現作為科技創新輻射主要陣地的北京企業同比我國金融中心的上海創新資源比重更小,應就該問題提高企業創新占比,從而強化區域發展輻射效應。
京津冀三地創新分工明確,但由于成果轉化效率低、對接機制不完善、產業“互聯”程度低,致使北京技術輸出越過津冀,流向東南沿海地區。另外,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不平衡,北京顯著強于天津和河北,加之種種原因,如三地創新政策差異,區域對接難度自然增加。
三地間發展水平、科研力量、產業組織、創新能力差距過大,導致京津冀區域重點產業組織協調不足,河北制造業難以順利承接北京科研成果,實現應用和效益的落地轉化。三地創新產出的空間分布嚴重失衡,創新活動空間相關性不顯著,科技創新的聯系度、融合度和均衡度協調性還比較不足,資源和利益難以共享。
中山古鎮燈飾集群三鏈融合依托于廣東改革開放的先行優勢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同時自身具有傳統產業集群,在這些方面與河北有相似之處,河北制造業要承接北京科研成果和天津先進制造業經驗,因此中山古鎮燈飾集群三鏈融合的升級經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下重點產業三鏈融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中山古鎮燈飾集群從作坊式手工仿制制造起步,再到隨著改革先行的東風大力興辦燈飾企業,到基本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產業上下游集群產業鏈。2000年后,中山古鎮燈飾集群初步建立起鎮級行業、大企業、中小企業等立體式的技術研究創新體系,并初步形成產學研合作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技術創新,促進了中山古鎮燈飾集群對市場的把控和滲透,并形成了技術性、專業化、規模化的市場支撐產業鏈。然而,隨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資源環境的約束和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貿易門檻提高,對中山古鎮參與全球競爭的發展模式造成嚴重沖擊。中山古鎮燈飾產業配套完善,但是產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同質化、企業同構化,缺乏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的主導權。為實現中山古鎮燈飾集群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的協同融合,其采取的策略包括:
中山古鎮燈飾集群積極打造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產業鏈與創新鏈對接的示范基地、國際化網絡平臺、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三鏈交互的關鍵環節的流通,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引進創新資源,積極打造國際化創新平臺,形成開放式創新網絡,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
中山古鎮燈飾集群在發展過程中依托燈飾照明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區域創新網絡,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中實現高技術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加強產業鏈和創新鏈新的產業環節的建設,實現科技、生態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打造基于LED核心技術鏈基礎上的高端產業鏈條,衍生出LED燈飾新興產業環節,引領并帶動原有燈飾傳統產業的創新和能級的提升,從而全面提升了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了集群由外延式數量擴張向內涵式質量增長的轉變。
中山古鎮燈飾產業集群注重培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引領機制,完善創新資源整合機制,通過“龍頭培育計劃”,培育創新型骨干企業作為實施載體,推動產業集群不斷向高端、高質、高新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平臺。
中山古鎮燈飾集群是我國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融合協同發展的先進典型,為實現京津冀區域三鏈協同融合提供了先進的經驗和重要的啟示性作用。
以區域產業統籌整合推動京津冀產業鏈協同合作,堅持和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三鏈,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機制,推進區域研發、生產、應用一體化,推動三鏈實現長期規范的制度化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優化京津冀重點產業、優勢產業的產業鏈空間分工布局,實現整合對接。(2)以重點合作園區為依托,合理布局京津冀科技創新鏈,建設創新產業集群,實現創新要素流動和優化。(3)以重點產業合作園區構建跨區域創新創業區域協作系統,促進各項資源協同和互補,創新區域協同體制機制。(4)聚焦開放共享的區域協同,建立健全科技產品市場體系,加快公共服務對接,堅持改革創新,推動三鏈新業態。
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要借鑒先進經驗,依托各地方優勢,站在戰略高度上,把握發展需求和趨勢,推進重點領域產業銜接分工,實現協同創新發展,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依托三個地區中北京的經濟、文化和研發優勢,天津的高端產業鏈優勢,河北的工業集群優勢,調整優化區域產業分工,聯手打造世界級“研發設計+制造”“市場+生產基地”的產業集群。(2)構建河北省三鏈發展,加強京津冀產業鏈對接銜接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積極搭建產業承接協同合作平臺,在傳統產業鏈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培育核心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不足之處進行堵點補鏈。(3)瞄準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產業,部署創新鏈,重構京津冀跨區域創新鏈。(4)加強三地科教資源、國家級創新平臺等的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推進區域間重大科技資源交流。(5)集聚創新主體、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共促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
京津冀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以完善政策為引導,聯合培育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圍繞技術研發、市場開發等開展協同合作,在重點產業技術領域,開展合作項目聯合攻堅,探索深層次發展。還要加強人才資源培育,針對管理、技術、服務型人才,制定人才引流政策,促進三地人才的平衡性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