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 程美英張艷
(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山東 德州,253000)
腦梗死是一類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的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突然、病情兇險、難以治愈等特點,臨床醫生應重視對該病的治療。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短時間內可出現多種臨床癥狀,雖然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其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多數患者在治療后還是會出現一系列后遺癥,康復周期漫長[1]。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護理服務有助于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身心狀態和生活質量,縮短其康復周期,因而在臨床中還需重視對其的護理服務[2]。常規護理雖具有一定作用,但護理內容較為片面和機械化,難以滿足患者恢復期護理需要。中醫護理通過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能夠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更有助于患者康復。為了解中醫護理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2019 年5月~2021 年3 月德州市中醫院收治的70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研究如下。
采取隨機數表法將2019 年5 月~2021 年3 月在德州市中醫院接受治療的70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分為觀察組(35例)與對照組(35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齡51~80 歲,平均年齡(68.84±3.99)歲;病程15~66 d,平均病程(35.88±3.54)d;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4 例,額葉9 例,顳葉5 例,小腦3 例,腦干4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齡52~81 歲,平均年齡(68.96±4.05)歲;病程13~64 d,平均病程(35.21±3.48)d;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3 例,額葉9例,顳葉6 例,小腦4 例,腦干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經德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3]中相關診斷標準,病情穩定,處于恢復期;②無明顯意識障礙;③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8 分。
排除標準:①合并腦栓塞等其他腦血管疾病者;②腦卒中急性期患者;③嚴重器質性病變;④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⑤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⑥中途退出研究或參與其他研究者。
對照組應用常規干預。給患者耐心介紹疾病及康復知識,穩定患者病情及情緒。給予患者日常生活、飲食、用藥等方面指導,并指導患者進行常規主被動肢體訓練,積極做好常見并發癥預防。
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予以中醫護理。①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認為怒傷肝、憂傷肺、悲傷心、思傷脾,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喜怒不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指導患者采用移情易性、情志相勝和釋疑解惑等中醫情志護理方法,及時消除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但進行情志護理時要做到因人施護,護理人員態度要誠摯體貼。②中醫康復護理。注意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并采取中醫面診、舌診、把脈等方法判定其病情,要根據其病情制訂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案。在患者肢體功能逐步恢復后,可指導其進行運動鍛煉,主要進行散步、上下樓梯、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運動。不定期檢查患者的鍛煉情況,評估其現狀,分析影響患者康復鍛煉的因素,并予以有針對性的健康行為指導。③穴位按摩。按摩取穴主要為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尺澤等穴位,對于活動能力較好者可指導其自行按摩,活動能力欠缺者可由護理人員或家屬進行按摩,按摩1 次/d,30 min/次。④中藥熏洗、穴位貼敷、足浴。中藥熏洗方主要包括紅花、川芎、赤芍、丹參等藥物,將上述諸藥加水煎煮,之后取藥汁進行熏洗或熱敷,以起到活血行氣、散寒止痛之效,足浴時也可采取上述藥液。⑤飲食調護,叮囑患者清淡飲食,嚴格限制糖分、脂肪、鹽的攝入量,囑咐患者少食用肥肉、動物內臟、動物油,多補充維生素和優質蛋白,多食用新鮮果蔬、魚、家禽、瘦肉、豆制品,合理搭配食物,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飲食原則,指導患者選用菊花茶、綠豆海帶湯、冰糖銀耳羹、芝麻蜂蜜茶等。結合患者的辨證分型給予中醫食療指導,對于風痰瘀阻型患者多進食祛風化痰開竅的食物,氣虛血瘀型進食益氣活血的食物,肝腎虧虛型患者多進食滋養肝腎的食物。⑥生活起居護理,提醒患者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為患者營造良好睡眠環境,確保患者能夠休息充足,通過睡前飲用牛奶或泡腳等措施,以改善患者睡眠。兩組患者均干預1 個月。
①比較兩組依從性。采用德州市中醫院自制護理依從性評定量表,主要包括飲食、用藥、康復訓練等方面的依從情況,總分100 分,≥90 分為依從;70~90 分為部分依從,<70 分為不依從。總依從率=(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于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SAS 評分臨界值為50 分,得分<50 分為正常,得分越高則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SDS 評分臨界值為53 分,得分<53 分為正常,得分越高則表示抑郁癥狀越嚴重。
③比較兩組功能恢復情況。于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Fug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5]評價其神經、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NIHSS評分滿分為42 分,評分以低者為佳;FMA 評分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
④比較兩組肌力測評結果。于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采取Lovett 分級法[6]評估患者肌力水平,分為0~5 分6 個等級,等級越高則表示肌力越強。
⑤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意外事件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護理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墜床、嗆咳。并發癥發生率=(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例數/總例數×100%。護理意外事件發生率=(跌倒+墜床+嗆咳)例數/總例數×100%。
⑥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取德州市中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分析,主要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巧、護患溝通等方面,滿分為100 分,得分≥80 分為滿意,得分60~79 分為比較滿意,得分<6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⑦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取SF-36 健康調查簡表(SF-36)[7]進行評價,涉及8 個維度,各維度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以SPSS 23.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依從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依從性對比 [n(%)]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對比 (,分)
護理前,兩組NIHSS 評分、FM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FMA 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 及FMA 評分對比 (,分)

表3 兩組NIHSS 及FMA 評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護理前,兩組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3~5 級肌力等級占比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肌力測評結果對比 [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意外事件發生率對比 [n(%)]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n(%)]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分)

表7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分)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卒中,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70%~80%[8]。該病主要累及大小腦和腦干,會損傷患者神經功能,使其出現偏癱、失語、吞咽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后遺癥[9]。腦梗死多發于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發生腦梗死的風險較高,患者可出現多種臨床癥狀和并發癥,若不及時治療會大大增加致殘和病死風險[10]。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腦梗死患者病死率大幅下降,如何改善其后遺癥已成為該類患者治療的重點[11]。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受限,常規護理模式主要關注患者的生理指標改善,護理內容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患者的多樣化需求,諸多報道顯示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質量[12]。因此,選擇一種適合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護理模式顯得極為重要。
中醫護理模式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護理中,可通過中醫情志護理、中醫飲食護理、康復訓練等多方面干預措施,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為其病情控制和功能恢復創造優良條件[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SAS、SDS、NIHSS 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FMA 評分、肌力等級、SF-36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中醫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發生,對患者的神經運動功能恢復和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中醫情志護理的應用,可針對性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康復信心和配合度,對患者病情改善和滿意度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中醫飲食調護和生活起居護理,能夠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滿足不同證型患者的營養需求,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開展康復訓練的同時,配合穴位按摩、中藥熏洗等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能夠刺激患者機體特定部位,有效疏通經絡,加速血液循環,以免肌肉萎縮,促進患者神經、運動等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護理中科學、可行,可顯著改善其身心狀況,加速患者功能恢復,促進其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提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