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軍
反洗錢在完善國家治理、維護金融安全、保護群眾切身利益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非法洗錢活動是國家重點打擊的犯罪行為。我國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檢查一直呈高壓態勢,并持續加大對洗錢違法犯罪機構和個人的處罰力度。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形勢,反洗錢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抓牢、抓實、抓好,這也是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都要面對的長期課題。分析研判近年來金融機構在反洗錢管理和執行中暴露出的問題,對于持續健全金融機構反洗錢機制、提高反洗錢能力、提升反洗錢水平,以及降低對機構和個人的處罰等,都具有很好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反洗錢檢查和處罰力度,并會同公安、司法、海關等部門,嚴厲打擊各類洗錢犯罪及相關犯罪,行政罰款總金額大幅提升,刑事打擊保持高壓,有效發揮了對洗錢違法犯罪的懲治和震懾效果。自2016年開始,監管部門大幅提高了對洗錢違法犯罪行為的檢查和處罰力度(見圖1)。

圖1 2015——2021年反洗錢對金融機構處罰金額
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共對614家反洗錢義務機構及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反洗錢行政處罰,罰單共計733筆,罰款金額累計約5.26億元,是2019年罰款總金額的3倍,也是近年來反洗錢罰款金額最大的一年,其中“雙罰”(機構處罰+個人處罰)比例提高到98%,大額罰單數量激增,超千萬元的罰單有10筆,顯示出大額罰單、“雙罰”成為反洗錢行政處罰的常態。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共對401家反洗錢義務機構及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反洗錢行政處罰,罰款金額累計約3.21億元,其中罰款金額最高的一筆超過6700萬元,全年監察機關起訴洗錢犯罪1262人,同比上升78.5%。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對銀行機構及銀行業務的罰款中,涉及反洗錢領域的罰沒金額約2.9億元,占總罰款金額的約46%。隨著一系列反洗錢檢查工作的持續深入,2022年全年反洗錢罰沒金額或將超過上年。接下來,隨著十一部委關于《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深入推進,針對洗錢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效率和打擊力度還將持續提升。
隨著反洗錢檢查頻率、深度和“回頭看”等監管措施持續加強,金融機構在反洗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風險和薄弱環節等更多暴露出來。整體來看,金融機構反洗錢落實和管理中最常見的問題集中在未按規定識別客戶身份、未報告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以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假名賬戶等方面。具體來看,目前金融機構在反洗錢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類。
對反洗錢重視不夠,工作職責不完善。比如,包括中小農商行等在內的一些法人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未切實履行反洗錢職責;一些機構長時間內對反恐怖融資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內部統籌、協調、監管機制等都有待加強;一些機構的監事會未有效在反洗錢方面履職,監事會對董事會和高管層履職評價報告中一度未包含反洗錢方面的內容;一些機構的管理層未正確認識反洗錢工作定位,混淆洗錢風險內容,推動反洗錢工作力度不足,造成反洗錢工作在銀行內部被邊緣化。
內控機制不健全,存在管理漏洞隱患。一些機構的反洗錢內控制度體系不健全且存在明顯漏洞,反洗錢方面的制度條款明顯不合理,部分制度與現行法律法規要求不符,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存在脫節,未能及時結合業務情況進行細化,缺少可操作性;一些機構多年來內控制度體系建設仍然不夠規范,比如長期未將洗錢風險納入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未制定涉恐活動資產凍結內部操作規程,部分業務條線缺失反洗錢崗位制度等;一些機構的信息系統建設對反洗錢工作支持不足,系統功能不完善,比對客戶信息未設置客戶證件有效期和到期提醒等功能,反洗錢系統無法查詢交易對手信息、不顯示客戶風險等級劃分和調整信息等;一些機構未在制度層面將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納入反洗錢工作考核范圍,未按規定對反洗錢工作進行審計等。
客戶身份識別不準確,制度執行不到位。從近年來反洗錢處罰原因來看,客戶身份識別問題是最為常見、也是屢查屢犯的問題,可以說是反洗錢檢查發現問題的“重災區”,很多機構在這方面頻頻“踩雷”。客戶身份識別方面的主要問題則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客戶身份初次識別中的問題,比如金融機構在辦理業務時未留存單位客戶及相關人員有效身份證件、登記的客戶的基本信息不完整、同一客戶在一家機構有多個客戶號且同一機構各系統中保存的客戶信息不一致等;客戶身份持續識別中的問題,比如未持續識別和更新客戶重要證件信息造成留存的證件信息不準確或證件過期;客戶身份未進行重新識別的問題,比如未對系統提取的部分異常客戶開展重新識別、未在客戶行為或交易出現異常后進行重新識別、未對客戶信息與此前已掌握信息存在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時重新識別;代理人未進行身份識別的問題,比如有機構在代理人辦理業務時存在未登記代理人身份證號碼或未進行聯網核查等問題。
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不規范,管理不夠嚴格。一些機構的反洗錢系統中,對客戶的證件類型出現保存錯誤的問題,典型體現在系統對臺胞證、港澳通行證與護照信息無法有效區分,包括保存的客戶登記的證件有效期不一致、客戶的地址和名稱保存錯誤;一些機構對客戶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未達到規定的時限要求;部分機構還存在違反信息保密規定,泄露有關內部反洗錢信息的情況,比如某機構將客戶反洗錢等級劃分等內容直接告知了個別客戶。
客戶風險等級劃分不準確,盡職調查不深入。一些機構未按照規定開展客戶的風險等級劃分,造成本機構高風險等級客戶的占比遠高于行業合理水平,有的機構在操作中出現過簡單地按照客戶的賬號或卡號調整客戶風險等級的情況;一些機構未能按照規定開展客戶的名單監控,存在未按照反洗錢規定建立高風險客戶名單,未將網上通緝名單人員和各類反洗錢重點排查名單人員納入本機構的高風險客戶名單庫等情況;一些機構未能在持續關注的基礎上適時調整客戶的洗錢風險等級,甚至在無任何理由情況下隨意調整客戶的洗錢風險等級;一些機構對高風險客戶未采取強化盡職調查,或對高風險客戶的強化盡調無實質性內容、流于形式,導致未實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風險管控措施。
可疑交易監測不夠有效,報告上報不及時。一些機構的交易監測存在系統性缺陷,交易監測的有效性不足、精準度不高、實時性不夠;一些機構則未能嚴格按照《金融機構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等做好大額和可疑交易的及時上報。比如,未按規定提交應上報的可疑交易,長期以來可疑交易零報告,但監管部門在反洗錢調查時卻經常發現這些機構的問題;未按規定對異常交易進行人工分析甄別,以及存在人工分析不到位、分析未留痕、排除的理由不完整等問題;未按規定的時限報告可疑交易,存在可疑交易錯報現象;未按照規定制定、評估和完善交易監測標準,未對可疑交易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識別等。
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假名賬戶。一些機構對個人客戶身份聯網核查不通過時,仍然與之進行了交易;一些機構與個別已注銷經營主體資格的單位客戶依然開展了業務。
除以上主要問題外,一些機構還存在拒絕、阻礙反洗錢檢查、調查,拒絕提供調查材料或故意提供虛假材料應對檢查等問題,這些也是在反洗錢工作中不能忽略的典型性問題。
綜合來看,金融機構在反洗錢工作中暴露的問題日益被深刻認識,相關機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推進補齊制度、業務流程、具體操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反洗錢工作整體質效持續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金融機構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反洗錢管理相關制度規范和要求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從如下兩個方面重點發力。
不斷明確反洗錢職責分工,清晰界定反洗錢各項工作內容。
特別是要在反洗錢監管要求項下,不斷建立健全適用各層面的可疑交易監測體系,設計專注識別和應對跨市場、跨行業和跨機構的可疑交易監測指標,有效識別和應對跨市場、跨行業和跨機構等的各類新型洗錢風險,科學合理優化各類型可疑交易的報送流程,建立實施針對法人機構內部不同部門、個人等反洗錢履職情況的監控和評價機制。
持續梳理、豐富可疑場景,建立、完善監控預警模型。要基于不同類型的客戶及其交易需求,梳理不同的洗錢風險場景,借鑒其他銀行、證券、保險、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可疑交易監測經驗和數據特點,綜合考量各類與客戶交互模式,建立健全可疑交易監控模型,加強數據對模型迭代的支持促進,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因反洗錢信息孤島導致的潛在洗錢交易無法識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