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媛媛(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雙向驅動”的新型發展格局,在帶動中國經濟騰飛、提高國家國際化競爭實力方面具有可靠的優勢,伴隨著中國可觀的消費能力,學術界對于當代中國社會消費主義的相關研究更加深入,當下中國經濟社會消費形態呈現了多元化趨勢,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很多學者站在經濟研究角度分析了中國經濟轉型下消費主義現狀,以及帶來的影響和發展原因,以此把握中國社會消費方式,并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的消費升級的新路徑。
伴隨著全球化背景,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發展向著多元化、特色化、現代化、信息化等方面發展,除了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變化,中國的消費理念、消費模式等方面也發生著改變,結合相關學術研究發現,第一篇圍繞消費主義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而撰寫的文章是在1987年發表于《中報》的一篇社論,即《要福利主義,不要消費主義》,文中探討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相關內容,認為中國體制的變革、人們思想觀念和消費行為以及消費模式的變化,得益于中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享受到更多物質資源,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這篇文章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將消費主義與中國經濟社會相關聯的文章,并且起到了讓人們警惕消費主義的作用,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但是當時這篇文章并未引起很大的反響和重視。直到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程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讓消費主義有了壯大和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這也讓學術研究人員重新燃起對消費主義研究的熱情,圍繞中國從封閉的傳統農業大國,受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導致國人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局限,延續到改革開放,我國進入了社會變革時期,經濟體制從以往計劃經濟為主,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導,并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經濟體制的轉型也讓個體發展空間擴大,并且在全球化經濟浪潮的影響下,西方消費主義傳入中國,逐漸使社會各方發展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了消費主義在我國的發展。
從地域范圍來看,奢侈品消費主要集中于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各種豪宅、別墅、勞斯萊斯汽車、勞力士手表、LV皮包、希爾頓酒店等奢華現象層出不窮,通過奢侈品消費讓經濟能力外化,讓很多新富階級沉浸于奢侈品消費的即時滿足中。如今,中國奢侈品消費有了擴大化的趨勢。結合前瞻經濟學人研究院針對中國奢侈品全球范圍內消費情況數據調查和整理顯示,從2015-2019年,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消費規模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增長區間在750-1000億歐元;到了2020年,因為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有所下降,約為590-630億歐元,其中中國消費者在境內購買奢侈品規模就已經達到了400億歐元,通過疫情管控和全球經濟形勢正在穩步恢復的情況下,預計中國奢侈品消費規模數據在1500-1800億歐元。同時根據騰旭營銷洞察發布的消費者調研數據,2021年中國消費者在內地奢侈品消費趨勢增強,其主要原因在于疫情被動回流,內部購物條件有所改善,選擇境內消費的達到了38%,其中有67%的消費者表示中國內地產品種類齊全、服務質量有保障,有72%的消費者認為中國內地購買奢侈品渠道便利,像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網絡鏈接、網上商城、品牌公眾號、代購等,讓人們購物不再局限于實體店渠道,可以從多元平臺進行選擇,因此,2025年中國境內市場規模會逆勢增長,并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過度消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超出當前人們需要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是超過個人經濟能力的消費行為,具體表現在沖動消費和超前消費兩個層面,是一種不可取、扭曲的消費觀和消費方式。當下在各種電商平臺、網絡商城等購物渠道中,沖動消費現象非常普遍,人們受電商直播、互聯網等外界刺激下容易在無意識中進行消費。其中在無意識中購買的商品可能是剛需產品,對生活有實際用處,而還有一些商品是消費者因為心血來潮的突發性購買行為,這類消費往往與人們當下生活基本需要不一致,屬于沖動消費,容易造成浪費[1]。一般引起沖動消費主要是通過廣告的宣傳、營銷推廣、互聯網等方式,并且在此基礎上邀請明星代言,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增強商品的影響力和傳播度,以此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比如,“雙十一”狂歡購物節,為了滿減活動而添置各種不符合生活基本需要的商品,或者出于商品優惠力度,貪小便宜的心理,進行消費,購買時認為物超所值,但實際上很多商品在生活中并不需要,反而造成鋪張浪費。此外,超前消費也是當下過度消費中的一個方面,具體表現在通過借貸、分期付等方式,提前消費。比如,現在支付寶APP普遍使用,很多人會利用支付寶進行移動快捷支付,雖然承認了其便利性價值,但是支付寶也同樣提供借款服務,通過個人消費情況和芝麻信用分,再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對個人還款能力和消費能力進行數據分析,以此開放個人花唄和借唄的額度。然而正是因為有了花唄和借唄,讓很多年輕人享受到了超前消費的快樂,認為可以及時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當隨著超前消費金額過大,超出了個人支付能力時,就會通過其他平臺借貸功能來填補支付寶上借款的漏洞,從而“雪球”越滾越大,陷入了“消費、工資、還貸”的窘境。
在消費主義浪潮的影響下,中國消費者的價值觀發生了異化、扭曲。人們的消費不只限于滿足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還傾向于通過消費能力、消費水平來向人們展示和炫耀自己的地位、身份、財力等。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高,從過去滿足溫飽的狀態逐漸向著更高層次發展,人們不再因為物質的貧瘠而限制消費,當下,人們更加崇尚物質的享受,通過大量的消費行為來彰顯社會地位,獲得他人的認同,體現個人價值。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過去人們消費欲望并不強烈,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下,人們信息傳輸渠道和方式也僅限于口耳相傳和傳統媒體宣傳,對世界資訊和經濟變化了解有限,所以,人們對于奢侈品并不抱有必需品消費的意識和觀念[2]。而如今在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下,呈現出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信息,不管信息真假,人們都享受和沉浸在信息極大豐富的狀態中,形成了“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狀態,讓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發揚自己的個性和偏好,其中也有人喜歡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展示自己的奢侈品,通過公開消費狀態呈現個人的消費能力,以此顯示自身在社會群體中的價值特質,達到特定的心理需求,強化面子或贏得異性的青睞等。也有部分群體追求“精致窮”的生活,“精致窮”是指自身經濟能力、消費水平與當前日常生活花銷不符,日常生活花銷超出了自身經濟能力承受的限度,也因此,這部分群體通過網貸平臺超前消費,表現出物質需求大于精神需求。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自由、和諧、充滿樂趣、帶有一定交往目的性的關系。然而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狹隘化、缺乏平等、公平,物質利益的競爭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異化為掠奪式、相互欺騙的非正常的關系。在消費主義社會發展中,其主要生產目的在于滿足個體物質利益的需求,人們在交換剩余產品時,第一想法是實現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基于這一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無法避免欺騙、掠奪的行為。
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中國迅速成了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主義也如雨后春筍般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使中國消費主義盛行,除了有資本的推動和西方消費主義的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體系的助力。以往中國一直集中發展計劃經濟,對企業管理、分配方式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未能充分結合起來,計算經濟完全依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這樣讓每個人不管勞動支出多與少,最終都得到同樣的資源分配結果的方式,并不能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和主體性作用,資源的統一劃分,會存在部分資源處于待開發和挖掘狀態,還有部分資源會因為刻板的分配方式而形成浪費。而經過實踐證明,基于中國國情,發展計劃經濟只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家開始發展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將生產的商品銷售出去,而消費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落地生根”發揮出價值[3]。
中國的消費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形態和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的消費政策也呈現出了三個階段的變化,一是在1979-1988年這一階段,我國發展經濟更多集中于解決溫飽問題,確立補償消費政策,讓分配結構和方式向著人民群眾傾斜,以此促進國民的消費欲望。二是在1989-1997年這一階段,我國因出現了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采取適度消費政策,并通過政府宏觀調控、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降低消費稅率,同時提高公職人員和低收入人群的薪資、推行消費信貸等,以此作為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三是從1998年至今,國家主要采取鼓勵消費政策,尤其從2020年3月份起,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著良好方向發展,很多地方開始有序復工復產,為此,人們消費需求逐漸恢復并需要釋放,通過鼓勵消費政策的推動,讓消費市場迎來新的發展生機。為此,政府需要擴大內需,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提高百姓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以此補充消費所需,助力經濟回升,并且還應持續跟進,分行業針對性指導,把握企業的真實訴求,并制定相應政策,幫助企業渡過眼前難關。如惠民補貼、發放消費券等[4]。
我國改革開放后逐漸開始與國際社會接軌,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浪潮中,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在于資本的全球化,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消費市場,發達國家借助資本的實力,借助大眾傳媒形式,輸入消費主義的觀念。
當前針對供給與需求的問題,應加大改革力度,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從低水平供給向高水平轉變,緊跟消費者不斷升級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首先,應堅持以提質增效為原則,做好生產端質量的把關,生產質量優良的產品,形成可持續、穩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并將產品打造成優質品牌,發揮品牌效應;其次,實現生產端與需求端的相匹配,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從低端產品生產與服務向著中高端產品生產與服務邁進,增強產品的附加值;最后,順應國家綠色發展理念,開發和生產綠色健康產品,減少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問題,向著清潔能源、新能源、文創等綠色產業發展。此外,在消費端,一方面,應減少普通消費者身上的流轉稅,將部分高檔奢侈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并圍繞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工程建設與服務做好預防性與保障性措施,解放百姓的消費力,通過消費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5]。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食品消費支出方面呈現下降趨勢,而相對地在休閑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占比逐漸提高,其中還包含奢侈性消費、炫耀性消費、超前消費等支出。為了降低消費主義對我國人民價值觀、人與人之間關系等方面的影響,我國需要完善消費稅,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尤其是對奢侈品消費征收力度要加強,涉及高檔汽車、高檔手表、高檔家具、高檔服裝、高檔化妝品等品類,加強對奢侈品消費的限制,遏制超前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現象,加強管制。另外,對破壞環境的消費品,如一次性餐具,還有高耗能產品也需要加大征收消費稅,防止新富階級和富裕階級出現肆意揮霍、高消費的現象,同時針對我國資源浪費、過度消耗的問題加以管控,引導民眾合理消費。
為了能夠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需要立足于國情,結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人們合理需求和環境生態效益基礎上,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利用鼓勵性消費政策,結合具體需求,制定相應的引導性消費措施,并且對于稀缺資源、急需的公共資源等過度消耗的情況要重點把控和引導,以自然生態環境承受力為基礎,在不違背生態效益和社會規范的基礎上,做好大眾傳媒、商業廣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監管。同時,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轉變,關注線上生活和衛生健康成為常態,企業可以抓住機遇,挖掘消費者行為變化帶來的市場消費潛力,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生鮮配送、社區電商、在線課堂、無人餐飲服務、非接觸快遞、知識分享等新型消費模式。在此基礎上,政府也要發揮引領和兜底作用,為企業發展和民眾需求提供良好的消費環境。
如今,消費主義在中國社會盛行,處于經濟發展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時期的我們,應辯證看待消費主義帶來的影響,結合中國經濟發展過程和不同階段的消費政策以及市場消費需求及變化,在認清消費主義對國民價值觀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要立足于當前,運用鼓勵性消費政策,加強消費重視,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實際需求為前提進行消費。
相關鏈接
消費主義,是消費主義大概念中的一個細分。消費主義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領域中,因知識傳統對消費主義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如綠色消費主義、消費者保護、消費者運動、消費者權益等等。消費主義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