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意象研究在多個學科領域展開,理論內涵從中國古代文化在哲學萌芽階段的“象”思維,到“意象”一詞被引入文藝創作、審美領域,“意象”一詞都同創作者與接受者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然而,由于嚴謹的學科劃分規范,外加研究范式不同,文藝學與心理科學的研究互相分離,學科間壁壘形成,研究成果難以整合。長期以來,意象研究僅停留在人文學科的思辨范疇里,其產生的心理機制、認知特點和原理,卻被文藝研究領域所忽略。本文嘗試整合文藝與心理學科對意象研究的成果,重在揭示意象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的關系,從認知維度和心理分析角度探討意象產生的心理機制和活動規律,為理解文藝現象背后深刻的心理動機提供參考。哲學家們圍繞“觀物取象”“大象無形”“象罔”等先秦思想追本溯源,提出中國文化中的“尚象”思想或象征思維,并指出“象”思維直接影響中國古典詩歌審美意象論。〔1〕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首先提出“意象”概念,曰:“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處意象乃“意”與“象”之結合。此后,歷經各朝代文藝理論發展,“意象”內涵不斷在詩歌、書畫等領域豐富、擴展、延伸,形成獨特的中國式審美境界。以弗洛伊德和榮格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學心理學認為無意識是心靈結構中最原始、最具決定性的部分,并把意象看作無意識的象征表達。認知心理學通過實驗的方式把“意象”研究帶入實證階段,通過考察信息加工過程中大腦的狀態,探索意象、無意識與認知之間的關系。
文藝理論中的“意象”與心理學中的“意象”,從未進行過跨學科的整合嘗試,缺乏與他者的溝通交流,也就沒有彼此的碰撞與超越,最終的結果是僅從審美現象層面探討“意象”問題,并未觸及文藝深處的心靈世界。本文嘗試整合文藝理論與心理學關于“意象”問題的研究成果,以意象與無意識的關系為切入點,考察文藝現象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
意象研究經歷了哲學思辨、文化闡釋、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四個階段。其中,在哲學思辨和文化闡釋階段,對意象問題的探討并未延伸到無意識心理層面,僅從文藝現象本身考察意象所呈現的審美內涵和文化精神。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以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和文學藝術作品為基礎,通過傳統解經注疏的方式,了解意象在縱向發展中的內涵演變。關注點集中在先秦哲學思想闡釋和中國古典文藝理論。此類研究觀點分散見于各大美學史、文藝理論著作中。不足之處在于,缺乏多種范式的意象研究探索,思路較為傳統,不成體系,把意象當作美學史或文藝學理論著作中的一個概念加以解釋。
隨著科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意象研究先后經歷了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兩個階段,正是這兩個階段將意象問題從文化范疇轉入心理層面,并伴隨著無意識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意象與無意識的關系逐漸被理論化、系統化。在理論假設階段,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意象,并通過對夢意象的分析,解讀無意識內容。榮格發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無意識情結和原始意象。朱建軍結合榮格心理動力學理論和中國傳統思想,提出意象對話治療理論。該理論認為,意象是無意識內容的象征表達,與人的情緒情感緊密相聯。通過分析意象,可以改變無意識內容,調整心理狀態,這是心理治療的思路,也是實現人格發展的方式。隨著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發展,意象研究逐漸進入實證階段。該研究思路遵循科學思維,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意象,把意象當作大腦加工信息時的心理表征形式,〔2〕認為意象是一種視覺模式的大腦狀態,〔3〕探討無意識心理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意象學習風格”。
無論是分析心理學還是認知心理學都揭示出意象與無意識心理的密切關系。因此,在考察二者關系之前,有必要梳理無意識理論的發展脈絡。人們對無意識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哲學思辨、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三個階段。其中,在哲學思辨階段,意象與無意識呈現相互分離的狀態,從理論假設到實證研究,意象與無意識的關系被深入發掘并形成系統化理論。
在哲學思辨階段,心理學尚未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這一時期對無意識的認識處于萌芽階段,大多從個體經驗角度闡述主觀理解,易使討論本身淪為文字游戲。〔4〕亞里士多德提出三種形式的靈魂,從今天的角度看,其中“營養的靈魂”和“靈敏的靈魂”對應無意識機能的劃分,屬于較低級心理活動中無意識作用的體現。〔5〕萊布尼茨從知覺中區分出“微覺”,這與現代意義上的閾下知覺有相似之處,已經接近無意識的部分特征。〔4〕無意識概念流行,并非始于弗洛伊德。早在1868年,哈特曼就出版了《無意識的哲學》,接下來的1870年,至少有7本關于無意識的書面世。無意識從此成為人類精神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領域。
在理論假設階段,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將人的心靈層次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分別對應大腦表層、中層和深層活動。人類精神活動的小部分是表層活動,大部分都位于中層和深層,處于意識領域之下。〔6〕在弗氏看來,無意識主要由被壓抑的性本能和欲望構成,是決定人的行為和愿望的內在動力,在整個精神活動中占主導作用。榮格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但是反對用性欲解釋一切無意識內容,認為人格是由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個人無意識來源于遺忘的記憶、閾下的知覺或印象以及與意識態度不相容的內容。集體無意識包含本能及相關物,以及所有原型的總和。〔7〕集體無意識是通過遺傳留存在人心中的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本能和經驗。
認知心理學把無意識看作一種常見的信息加工過程,通過實驗的方式考察無意識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最新研究認為無意識刺激信息能夠影響情緒、態度、動機、學習、認知控制及行為決策。〔8〕此類實證研究早期從內隱記憶和內隱態度兩方面展開。現階段無意識實證研究主要關注無意識與學習、動機、行為決策及認知控制的關系。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無意識的神經機制研究逐漸成為熱點。
綜上,在早期的哲學思辨階段,意象研究并未延伸到心理層面,因此,意象與無意識呈現各自分離的狀態。后來,隨著科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意象與無意識心理的深層關系被深度挖掘,并形成系統化理論。英語中imagery一詞既可以指表象,也可以指意象。表象是指“腦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反映”,沒有象征意義;而意象也是腦中浮現的事物形象,但是具有象征意義,主要表征無意識心理內容。〔9〕意象與無意識的關系可以在不同學科范式下進行考察,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意象是無意識信息加工過程中的心理表征形式;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意象是無意識心理的象征表達。
精神分析學與分析心理學從情緒情感與人格完善等角度考察無意識,把意象看作無意識心理的象征表達。
首先,象征思維的基本“部件”是意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邏輯思維,還有一種更為原始的認知方式,被弗洛伊德稱為初級認知過程或原發過程,它使用象征思維。象征思維與邏輯思維不同。邏輯思維的“部件”是概念,運作方式是由概念形成命題,由命題進行推理;邏輯思維與情緒的關系是間接的,主要發生在意識層面,不會喚醒無意識深處的某種情結,所以是“頭腦”的語言。邏輯思維的主要功能是觀察世界。象征思維的基本部件是“意象”,處理這些部件的方式是一種原始“邏輯”,原始“邏輯”注重相似性,以相似性為原則在意象之間建立聯系。象征思維更多地卷入情緒,可以粘連出無意識深處的某種情結。象征思維的主要功能是“主觀地”或者說“體驗性地觀察”,觀察自己的心靈或是心靈中映射出來的世界。觀察的重點是心靈,可以說是“心的語言”。〔9〕
其次,通過意象了解無意識內容,使之上升到意識層面。榮格認為,人格是由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相互作用的層次系統構成的統一體,不是各部分精神結構簡單地組合相加。“一切人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實現。”〔10〕即通過發展感覺、直覺、情感和思維等心理功能,更多地實現自性化,讓無意識內容上升到意識,被自我覺察,從而整合精神統一體。他認為,個人無意識主要包括被遺忘的個體經驗、閾下的知覺和印象以及與不被意識承認的精神內容;集體無意識包括本能及原型,通過遺傳獲得,是原始精神的遺存,蘊含了生命本能的力量,是創造力的來源,具有普遍一致性。原型是空洞沒有內容的,只有與某種具體現實結合,才可能通過原始意象表征出來。〔7〕榮格在《無意識教育在個體教育中的意義》中指出:從意識層面糾正兒童的行為,而無意識層面的東西卻保持不變。為了實現真正徹底的改變,就需要把無意識內容提升為意識,并加以改正。但他也指出,片面強調無意識可能導致危險。所以,無意識是對意識的有益補償,它可以幫助人克服意識態度的片面和不足。無意識包含許多內容,一旦上升到意識領域,可以增加和實現對自我的了解,這是自性化過程,也是人格發展的目標,“使本來無意識的東西成為意識到的東西,一個人就可以與它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諧。”〔11〕無意識的內容一旦被察覺,它便以象征的方式呈現給意識。而這種象征性的意象,包含著人類精神發展的創造性源泉。人的心理沖突之所以難以調解,關鍵在于無意識是深層心理內容,不能為意識自我認識和理解。一旦無意識內容上升到意識層面,就比較容易面對和解決了。
意象通過象征的方式表達無意識內容,產生意象的主要形式是夢、幻想、藝術創作等。所以,同弗洛伊德一樣,榮格也主張通過分析夢以及其他無意識衍生物,如幻想等,來了解無意識內容,使之上升到意識層面,從而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最后,通過意象進行無意識交流。意象對話治療理論的創始人朱建軍指出,人的心理各層面是相互聯系的,改變任何一個層面都可以改變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認為通過改變人的行為改變人的心理;認知治療通過改變人的認知繼而改變人;精神分析把無意識內容上升到意識層面,通過意識自我對無意識內容的認知和理解,調整人的心理和行為。〔9〕而意象對話治療技術則直接在無意識層面進行象征性的意象對話交流,不需要把無意識上升到意識層面,就可以改變深層心理結構中的意象,最終達到改變情緒和心理狀態的目標。〔12〕這種意象對話治療理論同時吸收了榮格心理動力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思想,把意象看作深層心理內容的表征形式,它通過象征的方式表達無意識內容,與情緒情感緊密相連。“意象活動是一種原始認知活動,在原始認知中,認知和情感沒有分離,所以意象活動與情緒情感相連。原始意象更是與情緒聯系密切。”〔13〕只在語言和表層意識層面講明白道理,但仍然無法觸及深層無意識,只有通過改變無意識意象,才可以改善深層心理內容。
所以,除了把意象內容分析出來使之被意識所理解之外,還可以通過直接調整意象來影響情緒情感狀態,前提依據是:人在意識層面不理解象征意義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通過意象傳遞情感信息。我們的意識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們的深層人格、潛意識卻知道這是什么意思。正如我們讀詩歌時,即使不知道作者真正的意圖是什么,卻仍然能夠被感動,是因為我們的無意識理解了它。〔9〕這一觀點,也符合無意識認知理論關于無意識學習的看法,即學習過程存在一個內隱的、自動的、無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在學習者意識到之前,無意識信息加工就已經開始了。無意識信息處理不僅與過去的經驗相連,也會將逃避或遺忘的想法帶入當前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意象是大腦在信息加工時的一種心理表征形式,〔2〕是一種視覺模式的大腦狀態。〔3〕意象的概念涵蓋了一組表征過程,專門用于喚起物體的結構、形態的特定屬性。〔14〕心理意象通過對實際物體的真實或非真實感知表現出來,可以影響思維過程,當知覺信息從記憶中獲取時,心理意象就發生了,從而產生了“用心眼看”“用心耳聽”等的體驗。〔2〕相反,當信息直接從感官中獲取時,感知就發生了。心理意象的產生不僅源于對先前感知到的物體或事件的回憶,也可以通過組合和修改存儲的感知信息獲得。從柏拉圖時代起,意象就在心理功能理論中起著核心作用。〔3〕
信息加工過程是意識和無意識共同配合的結果,在信息處理初期,無意識心理表征可以通過整合大部分的語言和圖像信息而減少意識努力。大腦可以在沒有意識干預的情況下安排思維活動。大腦和感覺器官以一種分散的方式感知信息和外界刺激,并且在意識發生之前,無意識就已經發揮作用。如果不訴諸意識過程,人也可以無意識地提出問題并尋求答案,雖然不知道這些行為的潛在因素。〔2〕無意識心理表征將語言和視覺資料在空間上整合,就可以避免過多消耗不必要的意識資源,從而鞏固意識學習。
信息加工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它通過感知、記憶、語言、意象、情感和動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習者在圖像信息和語言信息之間,或者新舊記憶之間建立心理上的聯系,并將這些信息與長期記憶中的相關知識結構整合。〔15〕信息加工過程中并非只存在有意識心理整合,而且有意識心理整合不一定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2〕無意識可以在不需要有意注意和控制注意的監測下獲取和應用知識,〔16〕所以學習有一個內隱的、直觀的、直覺的、自動的或經驗的信息處理階段,這主要是因為意識的處理能力有限,學習過程不能在高水平的意識處理中被長久持續監控。
無意識心理表征可以促進插圖語言和圖像信息之間的整合,被稱為“意象學習風格”。〔17〕這種意象學習通常是一種視覺學習形式,使學習能夠通過表征、參照和聯想等過程將共同的結構和功能屬性相互整合。〔18〕用一種圖像的關系來解釋概念知識和內容,把抽象概念可視化,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概念知識的獲取。通過圖像與概念內容間的無意識聯系,知識可以通過無意識聯想網絡進行,不需要消耗意識學習中所需的大量注意和記憶資源。〔19〕母語學習、社會規范、文化價值和個人信仰的形成都與無意識學習緊密相連。〔2〕無意識處理不僅可以連帶出以往的經驗,也可以將逃避或遺忘的想法帶入當前的情緒狀態、行為傾向、思想流動,并進入學習過程。〔2〕這一認知心理學觀點把無意識與人的記憶和情感關聯起來,不經意間與分析心理學的無意識研究產生了交叉。
認知心理學關注人類認識外部世界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認為信息加工是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無意識信息加工被稱為“意象學習風格”,具有獨特的心理活動機制,與過往記憶、情緒情感、經驗等緊密相連。而分析心理學指出,無意識位于人格層次的最深處,是人格層次結構系統中最具決定性的部分。人格的完善是以充分的自性化為前提,這就需要了解和改善無意識內容。而意象是無意識心理的象征表達,因此,可以通過意象了解無意識內容。文學藝術活動中所產生的意象,同樣也反映了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無意識心理。這為意象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使其不再局限文化范疇內的人文精神內涵闡釋,而可以與認知科學、分析心理學打通,揭示文藝現象背后復雜而深刻的心理活動和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