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駒 樸美玉
中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其強調知識性和價值性的學科屬性在高校育人育才的工程中肩負著重要任務,是構建和提升高校整體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平臺。〔1〕在中文學科知識性和價值性引領下,中文類專業肩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國家軟實力建設對中文類人才的需求持續上升,特別是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文化強國的新目標、開啟了新時代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以來,中文類專業發展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
但目前來看,由于此類專業的壁壘普遍不高,專業能力具有可替代性,畢業生的就業面臨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如何在新形勢下革新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就業瓶頸是我們亟待探討的重要問題,也是本文的出發點。
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威廉·斯派迪(William G.Spady)于1981年提出的。其研究邏輯經歷了從教育理念原理探究到實踐應用研究的過程;研究視角經歷了由宏觀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理念拓展到微觀課程論的過程。OBE的提出者斯派迪還于1994年創設了成果導向教育金字塔結構。該結構分為五個層級,即一個執行范例、兩個關鍵目標、三個關鍵前提、四個執行原則以及五個實施要點。其中,OBE理念里“四個執行原則”被各國學者紛紛繼承和實踐。這四個原則可歸納如下:第一,清楚聚焦于重要的高峰成果;第二,遵循反向設計原則,以最終、高峰學習成果為出發點,反向進行創設;第三,期許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第四,擴展機會讓學生實踐其所學,以證明其學習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為其進一步實現自我價值及社會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2〕
職業化是將職業變成其本身的全部活動過程。職業化的核心是職業素養的養成訓練,職業化就是職業素養的專業化。職業素養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知識、職業行為和技能規則。其中,職業技能是外在表現,也是一個職業人能夠賴以生存,低則要求謀生、高則謀求事業發展的前提;職業相關知識與職業行為規范是職業技能的基礎;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則是如何看待工作,分清工作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價值判斷體系以及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職業道德判斷體系,因而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是職業化的根基。職業化外延產品是一整套規則和流程,內涵則是經過長期訓練內化養成的個體品質,是一種精神和力量。〔3〕
近年來,“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日益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認同,在我國的高校人才培養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指導工程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專業教學中效果顯著。而以個體職業化養成為目標構建職業化人才培養方案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本文試將“成果導向教育”和“職業化”的理念引到中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中,以期為我們當下的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近年來,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大環境下,中文類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文類專業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設置中文類專業的高校數量和招生人數都逐漸減少。
從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從部分院校官網中整理的數據來看,中文類專業簡介中的就業面向涉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偏遠山區中學以及各類教育機構,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相關崗位,可以從事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可從事宣傳、公關、行政管理等工作。這樣的職業面向和培養目標與其他人文類專業重合度高,專業的區分度較弱。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背景下,以傳承語言文字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任務的中文類專業內涵變得更為豐富,使命更為重大。相關院校按要求修訂并實施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增加了文學、文化類課程,但由于師資隊伍、教學內容的相對固化,相當一部分院校的課程實踐環節薄弱,實訓與課程相融合的意識有待提高。
中文類專業職業面向寬泛,畢業生就業崗位多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競爭的加劇,用人單位對中文類專業畢業生的復合應用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中文類專業的學生專業能力沒有明顯的優勢,職業化特征也不突出,因此,復合應用能力薄弱,缺乏職業抓手,難以滿足相關潛在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隨著信息科技及全球化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帶動教育和媒體各產業的融合已形成了不少新業態和新崗位,而這些變化目前并沒有在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得到充分體現。院校中文類專業對行業發展動態研究不夠,中文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部分院校的課程設置因師資隊伍結構、院校教學資源而定,導致不能滿足數字化時代產業升級的新需求,不能體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和引領性。
OBE理念作為一種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它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置于整個教育活動的核心,主張學以致用,同時提高個體的綜合能力,以期真正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4〕這一理念尤其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中文類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引進該理論符合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文類專業職業化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提高就業對口率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于還普遍存在著職業特色不突出、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文化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問題的職業院校來說,探索構建符合具體職業崗位需求的中文類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迫切。
OBE理念下的中文類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OBE理念的首要原則是聚焦“學習產出”,也就是人才培養方案當中體現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目前院校中文類專業職業面向和培養目標定位太寬泛,與相近專業界限不清等問題,OBE理念下的人才培養目標要體現中文專業與相近專業的差異性以及專業發展的前瞻性。相近專業在職業面向和培養目標定位上的高度重合不利于各個專業的特色化發展。因此,要處理好中文類專業跨行業、寬口徑就業的實際與主要職業面向、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參考行業分類和職業分類標準,結合專業升級、產業融合所形成的新業態、新職位以及地方產業特點,確立該專業的主要職業面向和培養目標。
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滿足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是該專業發展的瓶頸。OBE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本”,聚焦“學生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5〕基于該理念,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專業能力要求應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和新職業簡介中有關職業能力的表述,結合目標職業調研結果,歸納細化出與所從事的工作對應、與相近專業和普通本科專業區分度高、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傳承領域有特色和實踐性強的主要專業能力。
(1)構建優質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OBE理念所著力強調的學習成果的獲得需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能力結構中的每一種專業能力要有明確的課程來支撐,優質的教學內容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習成果的產出必須由有效的、實用的教學內容來達成,因此,構建優質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至關重要。
針對部分院校職業中文類專業基礎課程與通識類相關課程界限不清、專業核心課程與漢語言文學等本科課程設置區分度不高等問題,我們應以“學習產出”為導向,結合就業崗位的實際能力需求,重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邏輯關系,圍繞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傳承兩個方向打造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鮮明的專業課程體系。參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優化課程設置,實現基礎知識、應用能力與職業技能的融合遞進,并將實踐性教學環節納入專業核心課程的體系。
(2)構建清晰的課程目標
OBE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不僅需明確人才培養的畢業能力指標與核心能力,還要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大綱中設定課程目標,每一門課程均要對應畢業要求的某些指標點,并清楚地描述達成目標的具體途徑。根據這一教育模式,中文類專業的職業化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也應構建好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實現與主要專業能力的有機結合。
(3)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優化評價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OBE評價模式將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種模式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及時、靈活、深入和合理的評價。避免了終結性評價過分強調考試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的弊端,充分考慮了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內容,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的參與度。尤其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學生對就業前景擔憂,學習缺乏主動性,這就更需要合理的評價機制加以激勵。因此,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評估也應吸收OBE的教學評價理念,加強過程性評價,激勵學生注重平時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查漏補缺。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言傳”是學生獲得知識、習得技能的主要源泉。OBE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產出以及所學知識、技能的實用性,因此,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只有應時而動、具備過硬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和領域發展動態的人才。為此,學校應構建完善的應用型中文類專業師資團隊,全面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能力。學校應面向中文專業的授課教師展開定期培訓,并創設條件安排教師參加相關企業的掛職鍛煉,以推進實踐課程的建設。院校還可以邀請企業一線的專家來校參與教育工作,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及就業能力。〔6〕另外,院校還可以考慮通過組織專業教師參與各類教學技能競賽、激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證書等方式,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升。
OBE理念下,中文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還需要融合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特征,以地方產業對于該層次專業人才的多樣性需求為基準,構建創新型師資隊伍,合理配置師資力量,加強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意識。
(5)構建校內外綜合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OBE成果導向模式設計合理的校內實踐課程,可以通過走訪調研就業出口企業的相關部門了解現在對中文類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確“學習產出”的目標,并以此來反向設計相應的實踐性課程。為更好地提升實踐課堂的現場感和在仿真業務場景下的業務處理能力,要加強校內綜合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打造虛擬教學的課堂。
另一方面,要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對口進行人才培養,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在真實場景下的綜合應用能力,以確保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與職業前瞻性,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力的保證。
“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是職業教育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中文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精準培養區域國際交流所需職業化人才的新途徑。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教育部提出將推動“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建設,鼓勵國內職業教育機構、中資企業參與國際中文教育,促進職業技能與國際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發展。〔7〕該項目的提出拓展了中文類專業的就業面向,指明了產教國際融合視角下的雙向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搭建“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國際化平臺,對接“中文+職業技能”相關崗位,培養適應國際中文教育和職業技能交流需求職業化人才,成為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發展的新趨勢。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在推進中文類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并不是徹底摒棄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借鑒其理論與方法,將其融入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優化改革過程中的措施和方案,以產出為導向,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聚焦“學生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制定更具職業化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
中文類專業知識與技能可支撐眾多職業的基本能力,但其通識性、普遍適用性為中文類專業的專門人才培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中文類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是中文類專業建設方面的有益的探索,有待在中文類專業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進一步補充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