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冬蓉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太倉 215400)
在影響企業發展的諸多因素中,人文一直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無論科學怎樣發達,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無法取代的。企業中的物力、財力、技術信息,只有在人的推動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轉化為企業的效益。眾所周知,經過新中國幾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大力發展,中國這艘東方巨輪已經重新揚帆起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穩步推進。在這令人振奮的復興浪潮中,民族經濟的振興無疑舉足輕重。我們不能過多依賴外資或合資經濟,中國必須擁有自己過硬的技術,建立強大的品牌。民族企業除了傳統的國企和大型民企,還有眾多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這些企業數量眾多,所覆蓋的領域和地域更廣,其靈活性也更強,充分發揮中小型民企的優勢可以更好地調動廣大企業家和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真正意義上實現民族經濟的振興和蓬勃發展。正因如此,國家出臺了激勵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的發展壯大。在歷史機遇面前,中小型民營企業該如何把握?筆者團隊通過對江蘇省C品牌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剖析研究,通過對企業現狀和社會大環境的分析,為企業提供整頓公司、幫助企業管理者成長、建立良好企業文化的建議。
無論哪個行業,找準方向準確定位都是首要任務,對于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底子薄,經不起大風大浪,一旦出現方向問題就可能元氣大傷,甚至帶來滅頂之災。例如C品牌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其產品主要是螺絲螺帽等五金件,這種公司在我國尤其是江浙一帶數量眾多,競爭非常激烈,標準五金件的價格利潤不高。首先,方向性,公司應該定位在標準件(產品規格被市場大量使用的能大批量生產的產品)還是非標產品(比較小眾的,依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的產品)的生產?如果定位標準件,能否與大規模生產的廠家競爭?如果定位非標產品,技術和設備能否過關?能否有實力和膽識投資新的技術和設備?小公司用不起高大上的技術和設備,如何與大公司共存?其次,產品走向,是做內銷還是外銷?利弊何在?如果兩手準備,比例如何分配?如何應對如中美貿易摩擦等突發因素帶來的影響?最后,未來幾年和幾十年公司規模如何設計?生產規模和員工人數都需要規劃,不僅要有宏觀計劃還要有詳細的基本數據,例如不同崗位的員工人數及其知識技能結構,包括正式工和臨時工的比例等。
在為企業定位的過程中,除了分析和考慮企業本身,還必須研究其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包括國內國際環境,同時必須了解我們的時代,把企業放在時間和空間的宏觀大背景下綜合考慮。比如:中國是生產型社會,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實現產業升級。大企業如此,中小企業也不例外,因此產業升級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一家企業不能僅從純粹的商業邏輯認知自身,還必須把自身的生存放入社會的全局利益中打破傳統思維,在社會全局的視角下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為公司的現在和未來規劃定位。
企業制度是一整套約束員工行為規范的規定,它來源于企業生產經營實踐活動,對人的行為帶有必要的強制性,同時也能保障員工的合理合法權利。作為企業員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企業制度保障員工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合法地進行,同時幫助協調員工在企業內外的人際關系。長此以往,企業員工的共同利益能受到來自公司層面的保護,從而實現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員工和企業的目標而共同奮斗的良性循環。
與其他企業相比,中小型民營企業的一大弱點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因為很多中小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或者合伙經營,規模較小。總體來說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和管理水平相對薄弱,同時存在用情感替代原則的管理陋習。經驗主義、形式主義、事務主義的傾向依然存在,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等隨意性管理也較為嚴重。對于企業管理而言,主要是對企業中物品、人員、事情進行管理,在此過程中,作為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之一,人員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企業管理工作是否有效開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學習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時也可借助外力,如與筆者團隊合作進行橫向課題研究,探索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
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共同研究了一些制度性的文件,比如《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太倉市工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實施指南》《用人單位負責人與管理人員職業衛生培訓教材》等,并在此基礎上,根據C企業本身特點制定了相應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同時安排了員工安全培訓,尤其是新員工安全培訓。公司對安全問題特別重視,并常抓不懈,衛生監督檢查也定期進行,從而使員工養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識和衛生習慣。
企業要成功,最關鍵的是抓住決定企業命運的“人”要素。只有充分激發員工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企業才能真正“活”起來。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利用一切方法去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利用一切方式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將每個成員的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出來,齊心協力為企業努力工作。不管什么企業都有其使命與責任,中小型民營企業也不例外,幫助員工建立良好的責任與使命意識就是企業管理者的使命。企業管理層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員工責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員要讓員工將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危機意識內化于心,要讓員工清楚地認識到他們與企業的利益緊密相連。這種宣傳不能只講大道理,而要理論聯系實際,拿身邊或自身的實例來形象地說明,讓員工有實際感受從而心服口服地將責任心和使命感內化于心。
要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就要讓他們有強烈的成就感、榮譽感以及歸屬感。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幫助員工獲取成就感,賦予員工榮譽感,凝聚員工的歸屬感。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存在于企業之中的共同價值觀,因此,企業文化的演變必然受到企業領導人和企業員工價值觀的共同影響。這種良好的企業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將進一步延續擴大,因為未來社會分工更加精密,企業的每一個成員與企業之間將建立起更為密切的利益與情感紐帶關系,他們將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共同價值觀給每個人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收獲,從而更積極努力地進取,形成良性循環。員工個人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中都能找到自我價值,愿意多做貢獻,能夠從工作中體會奉獻的快樂,感受到需要與被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工作積極性,這種將物質與精神結合、企業與員工融合的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企業文化。
以人為本,通過良好的企業文化提升員工的成就感、榮譽感和歸屬感。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對我國社會治理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將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真正運用到企業管理工作中,對企業綜合發展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需要全方位關注員工,深入細致地關心員工,做到真正落地的人文關懷。現代社會,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和尊嚴是關心員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生命需要物質資源和情緒資源共同支撐,也就是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追求。公司需要建立多勞多得的有效績效考核機制,激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豐厚的薪水;同時,用情緒資源支撐員工,才能得到員工對公司的支撐。因此,公司需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員工,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把人文關懷落到實處。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的素質方面的競爭,這一道理已經成為廣大企業的共識,但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漫長過程。企業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企業文化,讓員工為企業感到驕傲,愿意與企業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使員工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共同體內,去主動幫助他人是一種榮耀。讓產品變得更好、競爭力變得更強,同時也更加強大富裕,這是企業要努力實現的目標,也是一種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無論什么行業,變化是常態,所以企業需要擁抱不確定性。許多人害怕不確定性,總想要通過什么方式獲取確定性,從而得到安全感。這種故步自封的態度已經完全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改變只能被淘汰。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對C品牌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周邊的企業做了一些調查,發現的確有那種抱著過去的技術和管理方式的企業,因害怕風險而不愿意改變,它們現在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狀態。
企業要建立一種從挑戰到應戰的機制,隨時準備應對市場和社會的變化,而且需要有相應的前瞻性,走在前面一點就能把握主動權。安逸守舊會使一個企業喪失動力,適度的挑戰則會激發企業內在的巨大動力。在中美貿易摩擦剛開始時很多企業受到沖擊,有的能適時調整,有的就一蹶不振直至走向衰敗;新冠疫情來襲更有不少企業遭受重創,在同樣的變故面前,有的企業能另辟蹊徑求生存,甚至發展得更好,也有一些企業再也無法站立;2021年開始的“拉閘限電”又使一些企業亂了分寸,也有一些企業動腦筋自發減排減能,重新調整生產有了新的生機。
新時代新環境下確立企業新形象可以幫助企業換發生機,充滿活力。新形象確立法就是找到企業形象上的不足,用更好更積極的形象代替舊有的不足。這種形象可以是最直觀的廠房辦公室和產品的外觀,也可以是內化的企業管理者、員工和整個企業的精神面貌及精神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新鮮血液,新形象可以為企業增加新鮮血液,促成新一輪的發展。這種新形象有時只要在舊有的基礎上做些修改,簡單易行就能有新的面貌,有時需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造,耗時耗力較多,但可以建立全新的血液循環系統。
對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比較溫和的改良和增加一小支新血管比較切實可行,這樣可以更好地保存實力,既能避免大的風險又能有發展的機遇。例如,《C品牌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規則制定后就持續嚴格執行,這樣辦公室和廠房的形象都會提升,如果再配置一些裝置和修飾(比如一些綠植),這種新面貌就能讓大家有好的心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公司的整體面貌,尤其是精神面貌都能得以提升。
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是核心競爭力,而這種能力本身又可以看作決策競爭力、員工的競爭力和文化的競爭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整合,整體上就體現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整合企業各方面資源的能力角度來進行分析,這些方面的競爭力,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降低或缺乏都會直接帶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降低。其中,文化方面的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方式結合而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幫助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作用。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會經歷不同的企業文化的狀態,并在企業管理者思想觀念的變化、企業員工素質及其需求的改變、企業的發展壯大和企業重大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通過自然的演化與強制性的演化兩種方式來實現演變。當企業管理層發現他們的理念和行為與環境不相適應時,就應致力于自身理念與行為方面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通過倡導新的文化理念、調整公司的戰略、重新設計企業的組織結構等行為來將企業文化的自然演化進程打破,強迫企業改變原有的企業文化,最終達到適應新環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