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姍
(甘肅省嘉峪關市南湖小學,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工作中,如何提升課堂教學工作的效果,將音樂學科的魅力表現(xiàn)出來,是小學音樂教師追求的工作目標。從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角度來看,教師雖然致力于教學創(chuàng)新,但實際效果并不好,這說明教師在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尺度上仍有不足。從當前的教學工作發(fā)展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將其應用到音樂課堂當中,以求在改變基礎教學模式的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所在。
在小學音樂教材當中“聆聽”是非?;A的組成部分,因此“聆聽”被設置在每個單元的第一課。從音樂教育角度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是重要工作目標,這要求學生必須盡可能通過更多的聆聽機會擴充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感知體驗,由此構(gòu)建起他們正確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意識。然而,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fā)育有限,所以在欣賞音樂時,他們不可避免會因為思維水平不足而遇到困境,這為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帶來了不利因素。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讓學生能夠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必須要做好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由此得以應用。如在《小河淌水》的民歌欣賞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筆者會先為學生播放真實的小河淌水視頻,讓學生可以真正看到小河淌水,并聽到小河淌水時的聲音,實現(xiàn)對他們的基礎認知引導。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播放《小河淌水》的歌曲,并輔之以小河淌水的視頻。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從更好的角度進行歌曲內(nèi)容的感知,并通過真實聲音與歌曲演繹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音樂的獨特魅力,由此做到在提升學生聆聽音樂能力和音樂藝術審美水平的同時,也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工作效果的提升帶來助力。
多媒體信息技術被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之后,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并且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的展示技術能夠集中音樂的混音、和聲等唯美效果,從而便于學生多元化理解。為了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好的音樂展示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音樂內(nèi)容,并且能夠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現(xiàn)階段的音樂聆聽資源有很多,學生們平時在生活中也會聽到很多美好的音樂,教師為學生提供基礎層面的音樂教學,而利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純粹的音樂展示,因此,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更好的視聽感受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制作音樂課件作品,從而能夠在音樂聲響起之時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認可度,并且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或者欣賞音樂的熱情。聆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靈感,但是在現(xiàn)代音樂教學中利用媒體設備,讓音樂學習走向自主學習的思路仍然面臨著多元化的變局。很多教師為了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可能會在課堂上進行不同音樂歌曲的聆聽,讓學生聆聽同類的音樂等。不同的多媒體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區(qū)別,但是教師的最終目的往往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打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所帶來的桎梏,并且能夠讓音樂學習的興趣更高。利用多媒體軟件促進學生的聆聽,是為了幫助其學習朝向預期的目標發(fā)展,并且能夠成功地引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用心感受音樂、用耳朵攝取音樂的精粹,學生樂在其中,能夠在腦海中回放音樂,不僅能夠逐漸掌握音樂的內(nèi)容和唱法,將知識內(nèi)化于心,還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演唱”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對學生演唱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最基礎的工作目標。從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模式來看,許多教師都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演唱”環(huán)節(jié),此種教育策略是正確的,但收獲的教育效果與期望標準存在差距,這說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存在不足,做好“演唱”課堂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看,其可以通過對自身豐富表現(xiàn)形式的合理應用完成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學習演唱技巧,這可以讓音樂演唱教學變得更高效,因此做好信息技術在“演唱”課堂當中的應用嘗試很有必要。例如在進行《外婆的澎湖灣》教學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筆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先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歌曲視頻,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歌曲的魅力,產(chǎn)生學習欲望。在此基礎上,再運用信息技術將歌曲的曲譜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進行歌曲的學唱,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為了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筆者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演唱技巧的演示視頻,如發(fā)音時的口腔狀態(tài)、聲帶位置等,這樣可以讓學生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完成對演唱技巧的掌握,這對于他們更好地完成歌曲學唱起到了關鍵作用,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因此獲得顯著提升。
很多學生的樂感不錯,在生活中也很喜歡音樂,當前小學生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是動漫類音樂或者流行音樂等。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可能會借助樂器給學生提供不同的音樂展示,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視唱練耳”,逐漸熟悉對某首樂曲的演唱方式。但是在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們就能和教師一起演唱更加具有難度的歌曲,教師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單人演唱,還會對學生的一些唱法錯誤進行糾正。然后,在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正確的歌曲演唱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利用配音軟件和樂器相互配合,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豐富的伴奏環(huán)境內(nèi)感受不一樣的延長震撼。另外,在信息化手段的協(xié)助下,教師還可以更好地解決學生演唱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很多學生面臨著表達不到位、發(fā)音不標準等問題,這也是小學生在演唱音樂作品時經(jīng)常會面臨的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夠?qū)Ρ葘W生的發(fā)音技巧,很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了解演唱中部分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借助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來自音樂的獨特魅力,并且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熱愛,讓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夠成為課堂上的“小明星”。由于多媒體課件能夠給學生提供伴奏音樂,教師可以讓已經(jīng)準備好的學生進行即興演唱,這種音樂技能的展示常常會讓很多學生非常“興奮”,于是“摩拳擦掌”,在課前會進行一定的準備,課上又會進行適當?shù)哪ズ虾驼埥蹋瑥亩鵀榇蠹艺故咀约壕实谋硌?。在學生進行演唱比賽或者演唱展示的時候,教師需要做的是組織課堂上的其他同學靜靜地聆聽,并且適當?shù)亟o出意見和點評。為了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好的享受,教師還可以給演唱的學生提供樂器伴奏,甚至在需要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合唱。音樂洗滌了學生的心靈,并且能夠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一些非常精彩的演唱過程錄制下來,最終做成班級內(nèi)的美篇進行階段性展示。教師可以將這些作品作為班級內(nèi)學生成長相冊的重要內(nèi)容,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演唱過程發(fā)表心得。比如說一說演唱的技巧,或者對歌曲本身的感受、為什么選擇演唱這首歌曲等等。這些內(nèi)容是基于演唱本身的延伸性內(nèi)容,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時候往往是信心十足、魅力四射的。
在小學音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做好對學生 “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提升他們對音樂技能的掌握。從小學音樂教材的知識設置角度來看,其中包括了發(fā)聲練習的演唱技能、學吹豎笛等樂器技能,同時還有識譜的技能,這些內(nèi)容是構(gòu)成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關鍵。所以做好信息技術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應用,能夠有效實現(xiàn)對學生的認知啟發(fā),并提升他們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效果。如在《學會豎笛》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氣息的運用,筆者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了氣息運用的教學,讓他們通過最直觀的觀察方式掌握吹豎笛時應當如何正確地使用氣息,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指法,讓學生通過最直觀的方式克服學習困難,更好地完成對豎笛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掌握,由此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布置課堂趣味訓練任務。在該訓練中,筆者為學生準備他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歌曲,他們有5~10 分鐘的時間按照信息技術給出的曲譜進行豎笛歌曲演奏的練習,之后隨機抽出幾名學生讓他們進行歌曲的演奏,或讓全班同學一起進行演奏,由此考查他們對吹豎笛技巧的掌握情況,并進一步提升他們在本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學習體驗,由此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的音樂水平進步帶來助力。
信息技術對音樂教學的促進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在日常教學中常用的軟件有PPT、希沃等,音樂教師最希望能夠達到的效果是演示和交流同步,因此,利用教學軟件進行音頻和動畫的展示,能夠讓學生的樂器演奏技巧有質(zhì)的飛躍。豎笛的學習雖然能夠讓小學生的肺部得到較好的舒張,但是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每次在接觸新的豎笛作品時候,對樂譜的識別和記憶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能總是利用語言表達進行講解重復,但是利用多媒體將具體的樂譜演奏技巧標注在電子屏幕上,就能夠時刻提醒學生,在豎笛演奏的時候能夠主動地感受樂譜中的音符,還能夠讓音樂不停地在學生的腦海中盤桓。這樣的演示能使得學生的演奏技巧更加豐富,教師可以結(jié)合演示軟件,讓學生比較同一段樂譜在不同演奏者或者不同樂器的演奏中可能會有顯著的不同。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音樂中的一些具體展示方式,并且學會根據(jù)音色進行具體判斷,通過聆聽高低學習如何進行豎笛演奏,并且提升和鍛煉對某段音樂的敏感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不斷地嘗試進行豎笛演奏。雖然樂器的演繹需要非常一定的演奏技巧,但是學生在吹奏豎笛等樂器時還要對歌曲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只有能夠理解作者在歌曲中想要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學生才能夠根據(jù)歌曲演繹的具體要求傳遞必要的情感。為了能夠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提供演繹的靈感,教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就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讓學生靜心學習,比較教師吹奏的時候和自己吹奏的時候有什么具體的不同。小學生的樂器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多媒體課堂模式的帶動下,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才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在樂曲的演繹中需要有良好的樂感。由于音樂感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學習樂器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音樂樂理知識的點撥。教學的基礎是簡單聲樂和器樂,以及所涵蓋的一系列教育內(nèi)容,但是在課程標準的影響下,為了能夠使得音樂和文化的密碼被學生們“偵破”,教師還要讓學生們明白,音樂的秘密不是被“灌輸”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在學生進行音樂演繹的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部分知識的同步,從而讓學生真正享受屬于自己的音樂時光,使得音樂學習變成一種學習生活中的享受。
音樂和學生的想象能力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為了學生有更好的音樂表達能力,學生需要對音樂有更好的體驗感。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將音樂引入到現(xiàn)實學習之中,教師常常會在和學生共同學習音樂的時候,利用演示文稿或者課件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音樂的體驗圍繞著音樂課堂的教學情境展開。由于音樂能力源自對大自然和社會的體驗,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之上,需要教師和學生分享音樂鑒賞知識,并且能夠通過音樂學習獲得不同的體驗感受。如,學習《大風車》這首非常經(jīng)典的音樂時,為了能夠給學生帶來有趣的情感體驗和感受,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與大風車有密切關系的一些具體事物。天上有美麗的白云,遠處似乎有微風在飄動,很多彩色的旗子穿成一串,在學生們羨慕的目光中隨風飄動。此時,大風車的音樂開始悠揚地響起,而在學生的想象中,似乎自己也已經(jīng)置身于蒼茫的草原之上,甚至能夠在草原中隨著歌聲翩翩起舞。教師不必給學生灌輸太多的音樂元素或者對音樂之美的鑒賞知識,學生自己就能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童趣。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搶答具體的題目時,根據(jù)音樂中的一些感受說一說自己的感悟。這種對于音樂之美的表達,是一種正向的知識輸出,學生只有在已經(jīng)對音樂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感受之后,才能夠說出這些話。在多媒體的展示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圍繞著課堂得以營造,而這種令學生內(nèi)心震撼的感覺,時時刻刻影響著他們的心靈。教師不必每次都給學生特別肯定的答案,對于音樂的體驗、鑒賞和感受原本就是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更加具有開放性的音樂空間,從而能夠在現(xiàn)有的音樂課堂教學之中給學生帶來發(fā)散性思維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和進步。音樂的體驗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興趣能夠激發(fā)不同的音樂學習興趣,有經(jīng)驗的教師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感更加立體化,常常會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這種從音樂中真正生發(fā)的快樂,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打造的音樂立體課堂中“神秘的禮物”,學生在不同音樂氛圍打造的學習情境中,理解了教師的教學意圖,理解了音樂本身的氛圍感,理解了作者渴望傳遞的音樂情感。音樂的學習中誠然有很多技能性的內(nèi)容,但是音樂的教育指導也同樣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讓小學生通過情境代入感產(chǎn)生不同的音樂體驗,是教師推進教學進程的一種具體方式,也是能夠讓音樂成為學生一種愛好的合理手段。
總而言之,做好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改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狀態(tài),還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效果,這對于推動小學音樂教學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授課時,必須要能夠借助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和表達方式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效果,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當中蘊含的情感和寓意,從而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為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構(gòu)建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