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軍
生活世界觀由著名學者胡塞爾提出,胡塞爾認為,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以個人為中心,構建生活世界,感受周遭變化;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諸多不同,在交流過程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通過人和人的交際,共同構建生活世界;在人們互動的過程之中,感受生活所帶來的意義。生活世界觀強調個體的經驗累積,注重個體發展。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這一理論,帶領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索,掌握中心思想,感悟文本內涵,豐富情感體驗,拓展視野。
首先是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胡塞爾認為個體與個體之間具備著差異性,個體是唯一的,也是獨特的,[1]個體與個體之間在交流之中,會產生諸多聯系。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的聯系非常重要,師生的友好互動能夠實現師生的互相尊重,構建和諧發展關系,推動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2]
其次是更好地推動教學進程。在閱讀教學中互動必不可少,有趣的課堂互動,會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日常生活是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內容,從生活的細節入手,聯系教材內容,可幫助學生更為快速地領會相關知識,最終借助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語文教師要將文本信息與日常實際緊密關聯起來。除了日常現實生活以外,生活世界觀還強調有意義的世界,教師不僅要傳遞學習技能,還要走進學生內心,關注學生情感,豐富學生情感世界 。
最后是回歸教育本真。生活世界觀強調語文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自主捕捉和掌握事物變化的本質,讓學生真切地走進文本之中,強化認知水平,使小學生能夠在語文的世界中實現自主徜徉,埋下思考的種子,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其一是聯系實際生活,開展閱讀教學。語文教材中文章多種多樣,內容豐富,而且其中很多內容都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師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活動,將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到語文教學中。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下稱“教材”)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筆者就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挖掘課文中的生活元素,以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帶領學生迅速進入閱讀中,深刻領會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的思想內涵。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我國國土遼闊,山川河流眾多,美不勝收,每一個地方的風景,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傳遞著不同的風俗人情,尤其是高山,人們享受爬山的過程,也喜歡一覽眾山小的快感。我國高山眾多,黃山就是其中一座,這些年來,黃山游客與日俱增,可見人們對其的喜愛。大家去過黃山嗎?黃山有哪些景點讓你們流連忘返?能說說你們對黃山的體會嗎?如果沒有去過黃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聽過黃山嗎?在你們的印象中,黃山應該是什么樣子呢?”從生活的角度切入,學生學習熱情很快被調動起來,筆者在學生討論的時候,還播放了與黃山相關的旅游宣傳片,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黃山的自然情境,對于黃山的好奇心愈發旺盛。然后筆者再帶領學生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其二是變換思考角度,開展閱讀教學。胡塞爾認為閱讀是需要自我與他我結合的過程,即生活世界觀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意識,學生需建立自我意識,但同時也需考量他人意見。從個人角度和他人角度出發,更為全面地看待事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換位思考十分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在溝通、討論、甚至是爭辯的過程之中,凸顯他我意識,實現對文章的更深層次理解。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掌聲》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出發,體會“英子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那掌聲熱烈而持久”這一內容,并提出相關問題:“同學們,如果你在現場,是文中的作者,你當時會有何表現,你當時的內心感受是什么樣的呢?鼓掌分明是好事情,但是英子卻哭了,這是為什么?同學們又為什么會鼓掌呢?你們認為這樣的掌聲有什么意義?”,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體驗作者情緒,感受文本中心思想。當學生或從作者視角出發,或將自己當成英子的同班同學,設身處地地開始聯想時,就會意識到英子作為一個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的自卑,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她的同學鼓掌背后所蘊含著的善良品質。
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經常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時,就能夠更全面深刻地把握文章深義,了解文章內涵,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強化認知水平。
其三是注重情感體驗,開展閱讀教學。生活世界觀視角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學習生詞佳句,還需強調個體價值觀,注重個體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體驗,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通過對自己和他人個體情感體驗的認知,實現師生友好互動,與教師在某種精神層面達到一致,從而更為順暢地開展閱讀活動,自覺進入到閱讀內容之中,融入文章所構建的情境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我不能失信》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談談宋慶齡所說的:“一個人在家,是很沒勁。但是我并不后悔”這句話代表的意思。實際教學中,筆者將學生分為四個人一組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對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能夠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在朗讀結束以后,學生再進行小組討論,表達個人對于文本的理解。每一個學生一定都有不同的見解,組內討論的過程也是他們開拓視野和思路的過程。討論結束以后,教師可讓小組依次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有的小組認為誠信是做人之根本,宋慶齡這句話更是詮釋了她是一個守信用、有高尚情操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宋慶齡的這種精神,不要失信于人;有的小組認為美好的品格十分重要,守信用是對他人的尊重,當然對方也應守信用,這樣才能夠維持一段良好關系。在分享交流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進而自覺培養誠信的優秀品德,提升個人素養,充盈精神世界。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學生在討論分享中互通情感,交流感悟,實現情感上的共鳴,不斷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文本信息,高效完成學習目標。
在生活世界觀的基礎上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項重大考驗。語文教師要遵循新課改要求,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優化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深入感悟語文的魅力,使他們愛上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