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一丹
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成就了現在的中國鋼琴改編曲的音樂風格,是大多數鋼琴改編作品的創作來源。彈奏中國鋼琴作品,要先培養中國式的演奏意識,對整首作品的風格和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正如周廣仁先生所說:“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就必須對作品的音樂風格有深入、正確的把握”。因此,擁有正確的風格判斷能力十分重要,且多聆聽不同風格種類的作品,再進一步實踐進行練習,會對建立正確的演奏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我國鋼琴改編曲的創作來源主要分為各地民歌改編、經典古曲改編和戲曲改編等。中國鋼琴改編曲是中國作曲家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智慧結晶,擁有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是鋼琴音樂民族化的良好范例。
我國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歌音樂文化,根據漢族傳統民歌改編而成的鋼琴曲十分多見,在旋律已經形成的基礎上,加入多樣變換的伴奏織體,或根據一個旋律主題,選取多樣的伴奏音型,多采用復調的改編手法,展開音樂創作。
中國鋼琴曲濃郁的民族風格是多個方面來表現的。例如,被創作出來的鋼琴曲首先會融入各地獨特的音樂風格,一方面,曲中可能會利用鋼琴來模仿中國傳統樂器如笛聲、鑼鼓聲,還有其他拉弦樂器等的音色。另一方面,曲中也會模仿動物叫聲使曲子活潑生動,充分突出當地民族音樂特色,以減弱西方音樂伴奏和聲的功能性,伴奏織體運用復雜,節奏多樣,旋律線條連綿。中國鋼琴改編曲多利用五聲調式和各種轉調,節奏也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不同地區,節奏特點也不相同。例如,作曲家丁善德寫出的《第一新疆舞曲》,是根據維吾爾族曲改編的。同樣,《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也是由周廣仁先生根據陜北民歌《三十里鋪》改編而成的。曲子節奏多用來凸顯民族舞曲的舞步節奏和民歌的鑼鼓節奏。裝飾音是其表現其民歌風格的一個重要手法,如改編曲《彩云追月》中就可以聽到裝飾音來表現婉轉的曲調。由于民歌都在各地經過傳唱,所以由此衍生而出的鋼琴曲也更接近群眾,利于被接納理解。
在中國鋼琴曲中,以古曲來改編的曲子也占很大比例。因為古曲鋼琴曲的民族風味十足,有中華傳統音樂的悠揚韻味。此外,在當代音樂家經過增色添彩,融入古典意境之美于其中后,帶來了更美妙的聽覺感受。大多數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在20世紀70年代,國家文化政策開放之后相繼而出,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平湖秋月》、《陽關三疊》等。《百鳥朝鳳》由王建中先生改編,全曲活潑歡快,用鋼琴來表現了林中鳥蟲的鳴叫,情緒十分熱烈,也表達了群眾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陽關三疊》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據清代的古琴曲《陽關三疊》改編創作的。其中,第三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與古琴曲中的第三疊也略有不同進行了改編,情緒十分難舍難離,憂愁惆悵,作者利用鋼琴本身的音色優勢把這一情緒體現表達得更加飽滿,旋律的穿透力直擊人心。在我們中國鋼琴曲創作的過程中,要汲取傳統音樂的精華,更要升級改良,利用鋼琴這一樂器本身的優勢之處使作品更加豐富飽滿。
戲曲在鋼琴曲的創作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給予作曲家很多靈感。例如,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曲藝戲曲的調式調性,旋律規律進行研究,之后再結合模進和重復等多樣的作曲手法,最后加以流行音樂的節奏伴奏,使音樂更有活力和生命力。這些作曲家在傳統中不斷開拓創新,使古典與現代不斷結合,但依舊保留戲曲原本的風格特征,使得許多優秀作品如今依然膾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友誼之舞》、《聽爺爺唱的弦子》和《仙女的傳說》等,并且這些作品蘊含了不同的戲劇風格于其中。戲曲曲藝文化是一塊我們獨有的、優秀的藝術領域,利用好曲藝這塊肥沃土地,并與西洋音樂文化相結合,能盛開出更加璀璨燦爛的藝術花朵。
中國鋼琴改編曲是極具色彩風格且富有鮮明民族性的作品。用鋼琴這一西洋樂器來演奏中國鋼琴曲,要理解曲子所表達的情感,和它獨有的風格韻味,掌握適應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法。
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作品中,大部分都富有歌唱性、故事性,在了解了創作背景之后,要注重旋律線的清晰明了和連貫通順。賦予感情起伏,根據故事性發展曲子的節奏也隨之變換,或快或慢,情緒表達也需要遵循音樂的故事背景積極體現出來,不同的聲部可能有不同的強弱表現,這些大部分是跟隨主旋律線流動變化的。當主旋律線清晰的同時,伴奏織體也應該通暢生動。彈奏中國作品時,要注重旋律線的立體,和各聲部的協調工作。主旋律的行進十分重要,培養演奏者的這一演奏思維,有利于演奏者形成更好的演奏習慣,還可以避免演奏者因為聲部單一線條不明了出現的演奏問題,創作出更好的音響效果。
一首鋼琴曲是由多個聲部一起組合呈現的,所以辨別出各個聲部所在的位置和走向,處理好伴奏和主旋律的關系,是演奏者能否演奏好整個曲子的重中之重。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的聲部是變化復雜且層次繁多的,因為其在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功能性和聲,使得伴奏織體的色彩上豐富多樣。演奏者稍有聲部判斷不當,演奏的效果聽起來就會雜亂,做到各聲部的有機統一,就先要多聽,再體會曲子中聲部走向發生的變化。多次聆聽也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一首作品的層次,感受曲子的情感色彩變化與和聲的力度變化。有時,復雜的伴奏音型卻要柔和地進行,其目的在于烘托主旋律中簡單的單音。整首曲子一定是連貫的不能有分割感,一個段落結束后即使有停頓,也要做到音停意不停,像是中國繪畫作品中的“留白”,音樂中留白也可以引人無限的想象。總而言之,處理好各聲部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亞于技巧的練習,演奏時不要急于求成。
中國鋼琴作品為何具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色彩,其中很多大因素是曲中獨特的韻味和風格,造就了“中式味道”,許多曲子是飽含氣韻和情感的,“氣”和“韻”這兩個方面要同時把握好,演奏過程中要做到“氣息貫通”,演奏前要保持“氣息平穩”,進入狀態。琢磨曲子中的技巧練習,掌控好力度和節奏,聽起來游刃有余,才可以體現出曲子中的“韻”。我國作曲家十分善用曲子來表達情感描繪意境。曲中或許描寫了動人的情感,如別離,思念,喜悅等等,或許描繪了動人的景色,可能是縹緲的云,也可能是連綿的山河,不絕的雨霧。例如《彩云追月》中巧妙表達的流動可愛的云兒,《平湖秋月》中靜謐柔美的湖光月色等。
《平湖秋月》是作曲家陳培勛先生改編的一首獨奏鋼琴曲,改編曲中充分利用多個聲部表現原曲的層次感,創編了動人豐富的節奏織體,表現了那美妙動人的湖光月色之景,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熱愛,如何表現出這首曲子的意蘊也是一個難點。
這首曲子極盡表現出了中國鋼琴曲中的氣韻,民族風韻十足,模仿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曲中體現了中國鋼琴曲一聲多韻,音外有意的特點。氣韻二字,決定的是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定位風格,怎樣表現一首作品的氣韻,就需要通過速度變化,伴奏變化,力度變化來體現了。《平湖秋月》的旋律明亮悠長,婉轉動人。旋律變化幅度較大,要做到銜接連貫,彈奏出清晰的線條,注意聲部之間的關系,旋律線轉換到左手位置時,旋律線也從高音位置落到低音,畫面好像由描繪空中皎潔的月轉到地上湖面的明凈平寧,彈奏一定要層次豐富,緊密連接。伴奏織體快速均勻,流動性強,仿佛勾勒出水面的波動變化。曲中多運用琶音,顫音等,要彈得細膩流暢。
正確的把握觸鍵、速度和踏板等演奏技巧,來更好的表演曲目。通過變換的速度,或強弱的起伏。觸鍵方式,踏板的利用等也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設計創作中大量模仿了民間樂器的音效,例如通過一些裝飾音來模擬琵琶古箏和拉弦樂器,且在彈法中借鑒和模擬了一些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如觸鍵需要用按,推,揉,摸等。在演奏的過程中,對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不能過于死板,要有一定的即興性和自由感,演奏者要有準確的判斷和把握。每一遍的每一個小節不會是相同的速度,但整體感覺要一致,像石書誠先生所說的,演奏中國作品時需要擁有民族意識和民族風格,要求演奏者們要自由且有序。掌握延音踏板的用法也是豐富樂曲表現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中國鋼琴作品中很少有踏板標記,這就給予了演奏很大的發揮空間,踏板的使用需要靈活地表現出音樂的色彩性,演奏者需要根據自身情緒的走向或者和聲的變化來判斷如何使用踏板。例如,輕巧的伴奏需要配以點狀踏板,隨著情緒的爆發和力度的變化延長踏板使用的時間,換踏板的時間也要根據樂句的停頓,銜接緊密不刻意,有輕盈感,符合曲子中的意境,又要保證各聲部的清晰不混亂。在樂句重復時,可以遞增或者遞減踏板,使演奏效果更有層次感不單一。中國鋼琴作品和聲變化復雜,層次很多,只靠手部動作和技巧往往很難達到曲中的情緒意境。因此,合理細致地使用踏板可以起到很好的加分作用,助推主旋律的歌唱性。
在演奏時恰當的把握好演奏技巧往往會使整個作品錦上添花。例如,我國著名的鋼琴改編曲《翻身的日子》在演奏時就有很多的技巧把握,這首曲子前身是一首管弦樂曲,曲子具有陜北民歌的風味特點,還具有山東呂劇曲調的特色,模仿了眾多的民族樂器。整首曲子氣氛熱烈歡快,感染力十足,帶給人震撼的聽覺感受,是一首十分優秀的鋼琴作品。這首曲子描繪了在土地改革后,人民群眾擁有土地后激動興奮的場景,采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民族風味濃厚,該曲子前有引子后有尾聲,屬于復二部曲式,在借鑒西方曲式結構的基礎上加入中國曲式創作特色,手法巧妙自然。采用了大量穩定和弦,使整首曲子的曲風明亮歡快,使用震撼的音響效果烘托曲中氣氛。曲子的開頭引子需要雙手強力度齊奏,帶來快樂的慶祝氣氛,在10小節后,右手顫音拉開曲子序幕,雙手旋律向下走勢,模仿了笛子吹奏音階,笛聲婉轉的特點。之后力度減弱,帶出右手的主題旋律,旋律音效模仿了傳統樂器板胡,旋律中的裝飾音模仿的是板胡這一樂器特有的滑音效果。演奏時要注意雙手的輕巧觸鍵,有跳躍感,突出旋律的優美婉轉。間奏部分模仿了民間樂曲的鑼鼓聲,間奏過后再次進入主題旋律,直到尾聲,純八度音程在雙手的運用占主要部分,先下行再逐漸上行,再次把曲子氣氛推到高潮,歡樂的場面持續,最后以下行刮奏作為亮點,一個響亮的高音結束,造成反差更加夸張了曲中所表達的熱烈情緒,令人意猶未盡。
在彈奏該曲時同樣要注意踏板的使用,伴奏織體連接緊密稍有控制不好便會聽起來雜亂不清晰,多采用音后踏板,在一些重音和弦上加入踏板,達到強調的目的,可以使曲子有強弱對比層次感豐富。雖然曲風歡騰熱烈,但不能一味地做強,這會使曲子聽起來單調乏味而缺乏生動,有不高低音區轉變的部分可以做力度對比,如此一強一弱,才可使作品擁有精彩的演奏效果。
我國擁有廣袤的地域和繽紛的民族文化,為我國鋼琴音樂民族化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這也是中國鋼琴作品風格區別于其他國家鋼琴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國的鋼琴作曲家們需要在創作方面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創作出可以展現中華民族氣質和風韻的優秀作品。演奏者在演奏時要掌握曲子中特有的技法技巧,表達出作曲家想要傳遞的情感,也尤為重要。總而言之,完美的作品需要創作和演奏相輔相成。這也在考驗演奏者,需要其去仔細體味與琢磨,需要了解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還需具備中國改編曲作品需要的一些特殊演奏技巧,至此才可以演繹出優秀且廣為流傳的音樂作品。更多地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氣質和風韻的優秀鋼琴作品,會使世界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到中國鋼琴改編作品的豐富內涵和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