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我國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

2022-11-24 09:07:39來小鵬汪凌雪
電子知識產權 2022年8期
關鍵詞:制度

文 / 來小鵬 汪凌雪

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要加大行政裁決執行力度,使行政裁決在專利侵權糾紛處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相應地,對司法救濟在內的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制度應進行全方位優化。實踐中,當事人不服行政裁決處理結果可提起行政訴訟,但行政訴訟只能進行合法性審查,法院對違法的行政裁決只能撤銷并責令重做,不能實質性處理民事爭議,未能解決當事人的根本關切——民事侵權糾紛。當事人只能等待行政裁決的重新作出或提起民事訴訟以解決糾紛,救濟時效延宕,權利人無法獲得及時的保護。

為此,浙江省率先建立專利侵權糾紛案件“行政——司法”無障礙轉辦機制,探索開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民事救濟途徑。1.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司法部辦公廳關于推介全國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建設經驗做法的通知》,國知辦發保字〔2021〕8號,2021年2月26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動“三合一”審判工作,通過知識產權審判庭統一審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增強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執法合力。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全國法院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工作的意見》,法發〔2016〕17號,2016年7月5日發布。《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設立了行政訴訟中一并審理行民爭議的制度,但并審制度在專利侵權領域的應用卻屈指可數。與其舍近求遠重構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司法救濟,不如應用行民并審制度的特有功能,及時化解當事人民事侵權糾紛,不斷優化我國專利侵權糾紛解決機制。

一、行民并審制度有利于專利侵權糾紛實質高效解決

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有利于構建專利權“大保護”格局,調和雙軌制保護模式的內在沖突,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縮短侵權處理周期,從而實現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實現專利侵權糾紛的實質高效處理。

(一)并審制度可實現侵權糾紛的實質處理

普通行政訴訟中,法院只對案件進行合法性審查,不能變更行政裁決的內容;除非當事人另行提起民事侵權訴訟,否則該糾紛只能由行政機關處理;法院并未實質處理侵權糾紛。但當事人的真正關切是糾紛的實質處理,僅進行合法性審查的行政訴訟不能實現其爭取重新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目的。并審制度在不違反合法性審查原則的同時實現糾紛的實質解決,當事人獲得救濟不必提起民事訴訟或等待行政裁決重新作出,回應了當事人的真正訴求。如蘋果電腦貿易有限公司等訴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侵權糾紛案中,蘋果公司不服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侵權行政裁決,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提出確認不侵權民事訴訟。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并審理了民事糾紛,侵權糾紛得以實質解決,當事人便撤回了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3.參見上海知識產權法院(2015)滬知民初字第499號民事裁定書。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通過實質處理侵權糾紛,真正實現“定分止爭”。

并審制度對糾紛的實質解決通過司法救濟終局實現。專利權受到侵害時,司法救濟可以同時行使請求排除妨礙的物權請求權與請求賠償損失的債權請求權,而行政機關僅可發出“責令立即停止侵權”的行政命令,且沒有規定相對人不履行時的行政責任,當事人需要向法院申請對行政命令的強制執行;損失的填補與賠償是當事人獲得救濟的重要方式,但專利侵權行政裁決只能對賠償數額應當事人的請求進行調解。可見,專利權的行政救濟力度相對單薄,司法救濟更適合作為專利權的終局救濟。并審制度下,即便不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司法保護也是侵權糾紛的終局救濟,且基于一事不再理原則,當事人不得再針對同一案件提起民事訴訟。以司法救濟作為終局救濟,并審制度真正實現了糾紛的實質解決。

(二)并審制度可增強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合力

行政裁決合法性判斷的核心在于侵權判斷,故行政訴訟必然涉及對專利侵權的判斷,與民事訴訟存在重合。雙軌制模式的理想設計下,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與司法保護應各司其職,行政裁決以其專業性強、成本低、耗時短的優點彌補司法保護的不足。但實踐中,從程序銜接到實體結果,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仍面臨諸多沖突。而并審制度契合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工作的理念,可統一判斷標準,優化審判資源配置,以化解“雙軌制”保護模式下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的現存矛盾,增強行政與司法保護合力,提高專利權保護的整體效能。

首先,并審制度可緩解民事訴訟與行政裁決效力的沖突。作為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裁決具有實質確定力。對行政行為提起司法審查的期限屆滿而相關人未訴諸法律手段,形式確定力、構成要件效力產生,法院原則上應將具有形式確定力的行政行為作為既定事實認可。4.參見章劍生:《行政行為對法院的拘束效力——基于民事、行政訴訟的交叉視角》,載《行政法論叢》2011年第14卷,第391-415頁。因此,若當事人未針對專利行政裁決提起司法審查,行政裁決結果對民事侵權訴訟具有拘束力。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知識產權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條:對于未在法定期限內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行為所認定的基本事實,或者行政行為認定的基本事實已為生效裁判所確認的部分,當事人在知識產權民事訴訟中無須再證明,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如此,行政裁決的形式確定力似乎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五條“全面審查”的規定存有沖突。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五條: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已經過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作出侵權或者不侵權認定的,人民法院仍應當就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全面審查。除非將民事訴訟納入不服行政裁決的司法救濟以使行政裁決不具有形式確定力,但這種理解會突破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理論界限。若認為不服行政裁決僅可提起行政訴訟,則在當事人起訴期限屆滿而未提起行政訴訟時,行政裁決已發生形式確定力與構成要件效力,民事訴訟應將行政裁決的結論作為既定法律事實對待。聯動行政裁決與民事訴訟必須解決行政裁決效力與民事訴訟全面審查的沖突。并審訴訟中,由于當事人已針對行政裁決提起了行政訴訟,行政裁決尚未發生形式確定力,裁決結果對民事訴訟不具有拘束力,故并審對糾紛的全面審查不會與行政裁決的效力相沖突。如此,行政裁決效力與民事訴訟全面審查的沖突得以緩解。

其次,并審制度可提高案件處理結果的穩定性。由于侵權判斷標準并非完全一致,司法機關對行政裁決的認可度仍不是很高,行政裁決與訴訟對同一案件的處理結果可能實質不一。專利侵權判斷包括對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解讀、對被控侵權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認、侵權事實及抗辯事由的確認等。對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確認并非單純的法律文本解釋,而是某一領域技術人員結合本領域公知技術,按不同側重點對權利要求作出解釋。擁有技術背景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技術背景相對薄弱的民事法官技術理解能力、側重點不同,對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認易存在差異,導致訴訟與行政裁決結果出現差異。此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準與司法裁判標準的統一是一個充分大的難題”7.孫國瑞:《對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準和司法裁判標準統一的幾點認識》,載《中國應用法學》2021年第2期,第87-99頁。,判斷標準的沖突會影響被控侵權技術方案與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比對結果,從而影響侵權判斷結果。加之司法機關對行政裁決的認可度不高,8.李永明、鄭淑云、洪俊杰:《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限制——以知識產權最新修法為背景》,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160-170頁。當事人就同一專利侵權糾紛提起行政裁決、民事訴訟后,兩份有效但作出不同處理的法律文書可能并存。案件處理結果的不穩定將嚴重損害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權威與公信力。當事人各執一詞,大概率會申請二審甚至再審,導致行政裁決制度空轉。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中,同一案件的民事與行政訴訟中涉及的侵權問題由同一主體依同一標準進行判斷,減弱主體主觀認識對侵權判斷的影響,避免行政解決路徑與司法解決路徑實質結果的沖突,降低行政裁決的起訴率,提升司法效能。

最后,專利侵權并審制度的推廣與“三合一”審判工作的開展相輔相成。“三合一”審判為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可能出現的審判人員技術壁壘和管轄沖突提供了解決基礎。知識產權審判庭統一審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緩解并審制度中管轄問題的沖突。合議庭根據審判任務的需要配備技術類調查官,可破除專利糾紛案件專業性強的壁壘。專利侵權并審的推廣可推動“三合一”審判深層次實質推進。“三合一”審判已基本完成了人員和案件等審判管理層面的改革,但未實現深層次融合等實質“合一”;行民交叉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的審理與行政、民事案件分軌審理并無顯著差異,“三合一”審判“形合而實不合”。9.參見張璇、覃波:《論知識產權審判方式改革下審判權綜合運行機制的構建——以“三合一”審判模式的刑民并軌為主線》,載《電子知識產權》2019年第9期,第84-95頁。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改造庭審程序,打破辦案人員的固化思維,靈活適用行政、民事證據規則,促進行民判斷標準的統一等實質性“三合一”審判改革。

(三)并審制度可兼顧效率與公平

一方面,專利有保護期限;另一方面,在沒有技術壁壘和嚴重技術瓶頸的市場中,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產品極易導致舊專利、舊產品的“出局”,專利權人獲得回報的時間窗口是有限的,救濟效率對雙方當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不能及時處理侵權糾紛,專利權人即便勝訴也難以彌補損失。專利侵權判斷一般需要進行技術認定以及技術比對,耗時較長,訴訟一般需要6個月,10.2011-2015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結的專利侵權案件平均時長186天,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前對應法院審結專利侵權案件的平均時長為216天。參見北京超凡知識產權研究院、北京超成律師事務所、知產寶司法數據研究中心:《專利侵權訴訟周期分析報告》,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17年第6期,第31-45頁。而行政裁決僅需3個月,選擇行政裁決正是注重效率的表現。但行政裁決的高效率可能會壓縮事實查明、技術比對時間,一定程度上犧牲裁決的公平;且行政機關并非處理侵權糾紛的主要機構,糾紛處理經驗相對不足,裁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沒有很好的保障,11.參見魏瑋:《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若干問題研究》,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第51-60頁。故行政裁決后常經司法程序,甚至再經民事訴訟及二審,這反而比直接進入司法程序還要復雜。當事人高效、低成本解決民事糾紛的意圖落空,糾紛解決的成本大幅增加;而司法資源反復對同一問題進行認定,也會造成司法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行政裁決的司法救濟程序對于行政裁決公平性不足的彌補就尤為重要。

并審制度首先能夠減少糾紛解決程序實現糾紛的高效解決。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可實現行政裁決效力評判與民事糾紛實質處理,司法救濟的實現不需等待裁決的重新作出或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有效避免了行政資源與司法資源的重復投入,減少糾紛處理程序,提高維權效率。此外,司法保護救濟力度相對更強,更能夠保證公平性。并審制度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對糾紛進行實質性解決,當事人得到司法救濟,可彌補高效率可能導致的行政裁決公平性的不足。

二、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應用現狀及現存問題

以“《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為關鍵詞,案由限定為“行政裁決”,在北大法寶可檢索得裁判文書103篇,進一步篩選得4件適用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的案件。12.參見:(1)蘇州市人民法院(2017)蘇05行初70號行政判決書;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蘇行終556號行政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行申2876號行政裁定書。(2)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6)京73行初2648號行政判決書。(3)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6)京73行初6051號行政判決書;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8)京行申1408號行政裁定書。(4)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行初290號行政判決書;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蘇行終1799號行政判決書。以“專利侵權”為關鍵詞,案由限定為“行政裁決”,檢索可得裁判文書285篇。盡管存在遺漏案件的可能,檢索結果仍足以展現實踐中制度應用的大致情況——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并未“激活”。并審制度未能發揮實際效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及審判指南等文件中并審制度細化規定的缺失。

(一)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性質不明確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首次提出“一并審理行民爭議”,2014年正式寫入《行政訴訟法》。多數觀點認為一并審理行民爭議的性質是行政附帶民事訴訟,13.參見江必新、邵長茂:《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235頁。但2014、2018年《行政訴訟法》均未形成對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確認,有學者提出這意味著學術界所主張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沒有被認可,亦有學者認為“一并審理民行爭議”作為相對獨立的概念更符合審判實際。14.參見郭修江:《一并審理民行爭議案件的審判規則——對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的理解》,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1期,第74-81頁。司法實踐中,法官也有意識地避開對訴訟的定性,表述上使用“一并審理”而非“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一并審理行民爭議”與“行政附帶民事訴訟”關系的爭論只是并審制度性質不明的縮影,而對并審制度性質的理解關系到制度的法理基礎及程序設計。

具體而言,若認為并審制度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則法院作出的判決結果應有明確的行政內容與民事內容的區分,行政內容只能判斷行政裁決的合法性而不能直接變更行政裁決內容,民事判決的內容則是對專利侵權與否的認定結果,不涉及行政裁決的效力問題。審理程序以行政訴訟規則為主,涉及民事的部分例外適用民事訴訟規則。若將并審制度視為獨立的訴訟模式,則法院可以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行使司法變更權,直接變更行政裁決內容,15.參見郭修江:《一并審理民行爭議案件的審判規則——對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的理解》,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1期,第74-81頁。程序設計上不受行政訴訟程序拘束。綜上,若要“喚醒”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首先要對制度性質加以明確。

(二)針對專利侵權糾紛的并審制度尚未構建

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的依據只有概括性、普適性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及司法解釋。與其他行政裁決相比,裁決事項專利侵權糾紛、裁決程序及特點均較為獨特。未經細化的并審制度不具有針對性,適用條件與審理程序不明確,在專利侵權糾紛解決的適用中可能會“水土不服”,實踐中可操作性弱。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一并審理后,除非有“其他不宜一并審理的情形”,法院“可以”一并審理,法院決定是否并審的裁量權未免過大;16.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行政訴訟一并審理民事爭議研究》,載《中國應用法學》2019年第1期,第95-104頁。專利侵權民事糾紛還涉及確認不侵權訴訟與確定賠償數額,二者是否可予一并審理亦有待明確。

此外,關于如何克服并審中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程序的沖突,理論上有“一并審理、分開裁判”17.參見梁鳳云:《〈行訴解釋〉重點條文理解與適用》,載《法律適用》2018年第11期,第2-9頁。“一并審理、一并裁判”18.郭修江:《一并審理民行爭議案件的審判規則——對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的理解》,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1期,第74-81頁。等觀點。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有其特殊性,這決定了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不能簡單套用其他并審制度的審理規則,而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細化規定。具體來說,審理模式首先要以專利侵權行政裁決的司法特征為基礎。專利侵權行政裁決具有強烈的司法特征,審理程序、審理規則與民事侵權訴訟高度類似。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指南》,除了審理期限有所不同,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程序幾乎完全比照民事訴訟程序安排,體現的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環節。19.參見汪旭東、劉玉、高鵬友:《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機制的發展和完善》,載《知識產權》2017年第8期,第35-41頁。這意味著,并審制度存在“一并審理、一并裁判”的基礎。其次,專利侵權行政訴訟中,法院實質上從兩種視角對行政裁決進行合法性審查:對行政機關裁決過程中是否違反法定程序或超越職權的審查(權力性爭議的審查),對行政裁決事實認定的審查(事實性爭議的審查)。事實性爭議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侵權判斷是否正確,包括認定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足有效、適用法律法規是否正確,與民事侵權訴訟的內容基本一致,故事實性爭議某種程度上也可被視為民事訴訟標的。行政訴訟中民事、行政兩種訴訟標的共存,具有復合性。復合性訴訟標的使得專利侵權行政裁決行政訴訟的一并審理不同于其他能夠明確區分“基礎訴訟”“附帶訴訟”的一并審理程序,20.支持一并審理即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學者多認為行政訴訟為基礎訴訟,民事訴訟為附帶訴訟。如梁鳳云法官認為行政訴訟是主體訴訟,民事訴訟為附屬訴訟;民事訴訟以行政訴訟的存在為前提,并受到行政訴訟的制約。參見梁鳳云:《新行政訴訟法逐條注釋》,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448-449頁。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應當在程序設計上體現訴訟標的復合性特征。

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未以專利侵權糾紛訴訟標的復合性、行政裁決準司法性的特點為基礎對具體審理模式予以明確,證據規則、起訴期限與訴訟時效、與其他訴訟的銜接及相關配套機制等亦有待補充。故現有并審制度不能解決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審判體系的固有矛盾,不符合專利侵權糾紛訴訟特點,難以實際應用于實踐中。不完善、不明確的并審制度使法官傾向于單獨處理案件,選擇制度體系更為完善的單一審理模式,導致實踐中制度的應用率偏低。

(三)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缺少推廣基礎

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制度實踐中應用率低,除了制度自身不明確、不完善外,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有待提高的制度普及度。出于尊重當事人訴權的考慮,依“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并審,當事人需主動提出在行政訴訟中一并審理民事糾紛。而專利侵權并審制度規定存有大量空白,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及審判指南等文件尚無針對知識產權侵權并審制度的細化規定;且法院審前引導不完善,未就并審制度如何實質化解專利爭議向提起單一訴訟的當事人進行指導和釋明;加之實踐中少有并審案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了解該制度亦行不通。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無從接觸或了解該制度,很難對這一“年輕”而又特殊的新制度產生信任。相比更普遍、制度規定更成熟、有大量案例可循的傳統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分離途徑,當事人一般不會主動要求并審也就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三合一”審判工作的推廣可為并審制度的培育與發展提供土壤。并審制度可促進實質“三合一”工作的開展,“三合一”審判模式的推廣則為并審制度的展開提供基礎。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審判體系本就存在矛盾,法院在立案之初就面臨著難以解決的地域管轄、級別管轄沖突;加之專利侵權案件的技術性強,行政庭法官審理專利案件難免存在專業壁壘。在行民并審導致案件復雜化及法官對案件終身負責的背景下,法官可能懷有抵觸心理。“三合一”審判模式的鋪開能夠最大程度上緩解管轄沖突、專業壁壘對案件審理的負面影響,為并審制度實踐中推廣應用提供條件和便利。

三、完善我國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的建議

要構建符合專利侵權糾紛解決特征的行民并審制度,首先應通過法律規定明確行民并審制度的性質。此外,司法解釋或指導案例應填補行民并審制度規定的空白。適用條件上,限縮解釋“不宜一并審理”;審理模式上,行民程序并軌運行;證據規則上,對行政裁決合法性判斷指向的涉及專利權訴爭標的事實借鑒民事規則予以認定,涉及行政權力行使等行政事實部分嚴格適用行政標準。

(一)明確并審制度的價值基礎及法律性質

制度的構建應堅持以專利侵權行政裁決準司法性特征為基礎,以專利侵權行政訴訟標的復合性為核心,兼顧效率與公平。行政裁決過程中與民事訴訟相同的證據收集、質證程序意味著行政訴訟中對行政裁決證據與基礎事實認定與民事訴訟中對侵權事實的認定相通;對行政裁決合法性的審查必然圍繞專利侵權判斷展開,而這正是民事侵權訴訟程序的爭議焦點。因此,并審制度中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審理內容與程序的矛盾存在調和基礎,更適合“一并審理、一并判決”的審理模式。法院對行政裁決合法性的審查必然以對事實性爭議的審查為基礎,而事實性爭議的審查正是民事訴訟的核心內容;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互影響,不可分離,難以區分“基礎訴訟”“附帶訴訟”。這意味著,應從訴訟標的的復合性出發認識專利侵權行政裁決、行政訴訟一并審理制度的性質并設置合適的審理模式,注重對專利侵權糾紛的徹底解決。制度的構建亦應兼顧效率與公平,審慎解釋“不予一并審理”的情況,尤其不能簡單以追求訴訟效率為由拒絕一并審理民事爭議。

從上述可見,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為特殊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行民并審制度規定在行政訴訟框架下,應以行政訴訟規則為原則、民事訴訟規則為例外,不能將行政與民事并重。由于專利侵權行政裁決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與普通附帶訴訟不同,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應當是程序設計上體現訴訟標的復合性的特殊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作為特殊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法院不具有司法變更權,可在行政判決中維持或撤銷行政裁決,在民事判決中對專利侵權民事爭議進行解決,不必直接通過行政判決更改行政裁決內容。這也符合《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對司法變更權的規定。

(二)確立專利侵權行民并審的適用條件

關于行民并審制度的適用條件,理論與實務觀點相對一致,一般為三個要件:行政機關所處理的糾紛屬于民事爭議;行政機關對該糾紛的處理屬于行政裁決;當事人申請一并解決的糾紛與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處理的民事爭議具有相關性。21.參見馬懷德、張紅:《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交織與處理》,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第120-127頁。

在專利侵權糾紛中,當事人還可以提出確認不侵權的請求。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專利權人向專利行政部門提起專利侵權糾紛處理請求導致未參與該行政處理程序的相關方經營處于不確定狀態的,可以認定該專利侵權糾紛處理請求對于上述相關方構成侵權警告。2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知民終5號民事裁定書。舉輕以明重,專利權人向專利行政部門提起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對于行政裁決參與者當然構成侵權警告,其可在訴訟中提出確認不侵權的請求。且在行政訴訟中實質性解決專利侵權爭議與專利權人的追求一致,在行政訴訟中實質性解決民事爭議不會損害專利權人的程序利益。因此,被控侵權人在行政訴訟中可要求一并確認其不侵犯專利權。

專利權人在不服行政裁決作出的不侵權認定提出的行政訴訟中要求一并審理民事爭議且對賠償數額進行確定的,法院應當受理。根據《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行政機關不能主動確定賠償數額,法院不能以超出行政裁決處理范圍為由拒絕一并審理。此外,賠償數額的確定與侵權事實緊密相關,尤其在可能涉及懲罰性賠償的情況下,對專利侵權糾紛作出民事判決的同時確定侵權賠償數額,對專利權人權利保護、司法資源的節約都大有裨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了不宜一并審理的情況,其中,該條第四款“其他不宜一并審理民事爭議的情形”作為兜底條款賦予法院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在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與南京港機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行政訴訟案中,法院認為該案屬于“其他不宜一并審理民事爭議的情形”,因行政機關未查明基礎事實;一并解決民事爭議需根據民事訴訟程序規則查明事實,致使行政訴訟不能及時終結,且查明事實后若專利侵權判定結論與行政裁決結論一致,會與撤銷行政行為的結論矛盾。23.參見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蘇行終1799號行政判決書。該案是否不宜一并審理有待商榷。一是并審制度的價值基礎之一即為對效率與公平的兼顧,為追求訴訟效率而忽視當事人實質、公平解決糾紛的要求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何況當下訴訟雖因并審有所遲延,但糾紛解決的整體效率因救濟環節的減少而顯著提高。當事人既已提出一并審理請求,說明相比行政訴訟判決作出的時間長短,其更在乎侵權糾紛是否得到司法解決。二是對是否應一并審理起決定性影響的是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聯系的緊密程度,而非訴訟效率。對于聯系緊密的案件,即便會延長訴訟時間,法院也應當按照民事訴訟程序對證據進行查明并對民事爭議進行處理。三是該案中法院撤銷行政裁決因證據不足、事實未查明,并未對民事爭議的處理進行評價,故事實查明后對民事爭議作出的判斷不會與撤銷判決產生矛盾,不能作為不予一并審理的理由。

總的來說,為避免實踐中司法機關推諉一并審理,建議對第四款作明確的限縮解釋,以一并審理為原則,通過窮盡式列舉將該款明確限制在法院一并審理民事糾紛會違反法律規定或一并審理導致訴訟時間的延長會損害當事人利益等情況。

此外,建議法院建立健全審前引導。可通過立案告知、引導卡分發、主動宣傳等方式,向當事人介紹專利行民并審程序的特點,幫助當事人了解行民并審制度,適當引導當事人選擇并審。法院間可建立信息交換互通共享機制,當事人同時提起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法院應當建議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并審理;當事人不申請一并審理的,民事訴訟可以立案,但應中止審理至行政訴訟終結。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已要求一并解決民事糾紛的,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另行提起的民事訴訟不予立案。

(三)改革專利侵權行民并審模式

專利侵權行民并審程序并軌運行,即“一并審理、一并判決”。所有當事人參與同一法庭調查、質證、法庭辯論等過程,法官在同一庭審過程中對照關聯爭議的焦點問題與事實逐一審查,對不同類型的事實區分適用行、民規則,不對同一事實交叉認定,最后制作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法律文書。24.參見王活濤、劉平:《專利糾紛的行政調處和司法審查協調之重構》,載《科研管理》2000年第1期,第73-80頁。

具體而言,訴訟中首先處理權力性爭議,對行政機關是否超出職權范圍、程序事項是否合法等進行審查。其后處理事實性爭議,確定被訴行政裁決認定事實和法律適用是否錯誤、是否存在專利侵權。最后,一并作出判決,明確行政裁決的效力并作出民事判決。

普通一并審理民行爭議行政訴訟中民事爭議應單獨立案,但行政裁決案件引發的行政訴訟卻不必。25.《行訴解釋》第一百四十條: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并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并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這是因為行政裁決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中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不具有獨立性,不能分開審理,26.參見梁鳳云:《〈行訴解釋〉重點條文理解與適用》,載《法律適用》2018年第11期,第2-9頁。一并審理的民事爭議既不必單獨立案,自然也無須在同一案件審理過程中再予以明確區分。“行政裁決案件中,被訴行政行為處理的就是民事爭議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的處理是否合法公正,就是被訴行政行為合法公正與否的全部內容,兩者完全重合。”27.郭修江:《一并審理民行爭議案件的審判規則——對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的理解》,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1期,第74-81頁。

上述審理思路在實踐中已有所體現。蘋果電腦貿易有限公司等訴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侵權糾紛案中,法院確定了五個爭議焦點。首先,確定是否可以適用《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其次,審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裁決是否存在違法性,處理權力性爭議。第三,審查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是否存在錯誤,處理事實性爭議。第四,以爭議焦點三的內容為基礎作出是否侵犯專利權的民事訴訟判斷。第五,判斷是否存在民事侵權免責事由。最后一并作出裁判,根據行政行為程序違法、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作出撤銷被訴決定的行政判決;依據事實爭議審理情況作出確認原告不侵權的民事判決。

(四)完善專利侵權行民并審證據規則

專利侵權行政裁決行政訴訟的一并審理不能仿照其他一并審理程序,在行政、民事程序中適用不同的舉證規則。對于涉及行政機關權力行使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程序是否合規等權力性爭議的部分,當然應嚴格按照行政訴訟規則進行審理。但在事實性爭議的審理中,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存在沖突。

關于證據標準的確定,民事訴訟程序采“高度蓋然性標準”。理論通說認為行政訴訟證據標準采多元論,28.參見鄧楚開:《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再思考》,載《法治論叢》2010年第3期,第90-96頁。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應與行政行為作出時采用的標準相對應。29.參見馬懷德、劉東亮:《行政訴訟證據問題研究》,載《證據學論壇(第四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頁。根據《專利行政執法辦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指南》相關規定,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的證據標準采民事程序“高度蓋然性標準”,因此行政訴訟中證明標準也應采“高度蓋然性標準”,行政程序與民事程序不存在實質矛盾,審理中一并采用“高度蓋然性標準”即可。

在舉證責任的分配方面,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一般對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而民事訴訟中則有“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于專利侵權行政裁決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類似,雙方在裁決中要進行舉證、質證,因此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中出示的其作出裁決所依據的證據材料與民事侵權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提供的事實材料大量重合。加之專利行政裁決及行政訴訟中證明標準與民事訴訟一致,民事證據與行政證據可以互認。因此,為了簡化庭審環節,可以行政機關出示的證據為基礎,民事爭議當事人進行質證和補充。

四、結語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在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訴訟中,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一并審理相關專利侵權民事糾紛。并審制度可促進“三合一”審判工作的實質推進,從而實現專利侵權糾紛的實質高效解決;通過緩解行政裁決與民事訴訟效力的沖突,統一司法標準,提高審判質量,增強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合力。

目前,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及指導案例中尚無針對知識產權并審制度的規定,而《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相對簡單,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弱,故實踐中少見專利侵權糾紛行民并審的案例。對此,應堅持從高效實質性解決糾紛出發,兼顧效率與公平,結合專利侵權行政裁決的準司法性、行政訴訟標的的復合性特點,通過出臺司法解釋或指導性案例,對專利侵權行民并審制度進行細化,包括限縮“不宜一并審理”的情況,明確并審制度采用行民程序并軌運行的審理模式,并完善并審中的證據規則等,從而“喚醒”專利侵權行政訴訟行民并審制度,及時化解專利侵權糾紛,實現專利權的全方位救濟。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在线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黄网站欧美内射|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热久久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婷婷综合亚洲|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欧美日韩第二页|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久青草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综合狠狠| 国产毛片网站|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欧美性色综合网|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成人在线欧美| 伊人激情综合|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日本一区高清|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99资源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99er这里只有精品|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91伊人国产|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免费aa毛片| 国产精品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