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濤(江蘇:徐州市賈汪區教師發展中心)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架與核心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科學評估自身認知現狀,而且對教學策略的優化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升華也具有積極作用。依托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通過科學且精準的評價策略,讓學生在教師鼓勵、指導、幫助下,逐步獲得認知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勢必有利于其認知發展需要的滿足。就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而言,由于其極強的工具性,將針對性、開放式、多元化評價遷移至學生視域,引領其信息技術理論體系的完善、操作技能的提升,勢必更具現實意義。由此可見,以高效構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為引領,了解學生認知現狀,指引學生認知升華,更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學實效的強化,以及學生操作技能的發展、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應以切實構建信息技術教學體系為育人導向,在兼顧學生身心特性與認知訴求的基礎上,對評價的策略與方式予以革新。引領學生在自主評價、生生評價、互動評價、教師評價等驅動下,充分審視自身認知發展現狀,對信息技術理論、技能等方面發展的不足給予深層次、有針對性的指引,確保系統化、高質量課堂評價體系的逐步建立,以確保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取得實效。
通過正面、科學、精準的評價策略,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而且對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預設教學目標的完成,均會產生積極影響。由此可見,注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在多方驅動下高效提升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并發展自身綜合素養,具有現實意義。
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得其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所獲得的肯定、鼓勵、贊許等,更有利于學習熱情與興趣的激發,以促使其積極參與自身認知困惑的交流與探究,提高課堂參與度與積極性,為其操作技能的強化、認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在多方評價的引領下,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方式也會更加多樣、豐富、靈活,這也會幫助其建立起更為強大的認知自信,確保其認知潛能的深度開發。
教師在建構完善且系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應兼顧不同學生的認知現狀,以確保其教學設計的針對性與精準度,進而使課堂教學活動順利推進,向著多元化、豐富性領域邁進。同時,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認知訴求的關注會更加充分、深入、到位。這會更好地助推其思想觀念的逐步革新,以確保預設教學目標的切實完成與高效落實,使新課標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開展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
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開展需要,教師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應以公平性、準確性、引導性、層次性為原則,對評價的方式與策略予以革新、導向與明確定位,以此確保教育功能與作用的發揮,引領學生逐步形成認知體系。
不論是教學任務的分配還是教學評價的落實,教師一定要面向所有學生。特別是在評價策略的選擇上,必須確保其公平性,使每一位學生均獲得中肯、客觀、到位的評價,以幫助其第一時間發現自身認知不足,確保評價具有針對性。
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夠完善,加之其自尊心很強,所以教師在教學評價中,切忌簡單粗暴。特別是在評價用語的選擇上,應以鼓勵與肯定為主,多從學生視角出發,來研判、反饋其學習問題,讓學生在教師藝術性評價的指引下,充分認識自己操作技能、知識學習方面的不足,讓準確性評價成為助推學生認知發展的堅實保證。
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學生自評等策略的運用上,應以教師的適度引導為輔助,讓學生在多方驅動下,借助評價的指引作用,逐步獲得對課內關鍵內容的深度掌握。借助評價的引導,可進一步發掘學生的認知潛能,使其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更加多樣、豐富、靈活,以確保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與深度構建。
結合不同學生的認知差異,以及其在理論學習、實踐操作領域的表現,教師應以延展性、層次性評價為主。對不同認知現狀的學生開展適度幫助,讓其在凸顯自身課堂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互學、協作、探究等途徑,切實提升自身認知能力,并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的快樂。特別是對認知不夠充分、深入、到位的學生,更應降低評價的標準與要求,以切實促進其認知潛能的發掘,助推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
以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為載體,讓學生在教師、同伴的點評與指導下獲得認知發展,勢必有利于其信息技術技能的提升,以及課堂教學效能的增強。因此,教師應以“以生為本”思想為統領,結合課堂教學指導需要,著力于系統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在高效評價的驅動下,更好地參與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切實發展自身認知能力與綜合素養。
評是導的風向標,是引的參考點。通過評價引導,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認識自身學習現狀,彌補認知缺憾,是確保信息技術教學高效推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應以學生認知實際為基礎,結合預設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參與情況,組織其在互動、研討、協作中,投入信息技術技能的提升,以及信息技術理論的內化,使求知欲、進取心得到切實調動,為學生逐步完善自身認知體系助力。例如,在開展“圖片的插入”教學中,可以設計“漂亮的風車”為主題,讓學生結合教師引導,通過自主探索,開展“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風車”的設計。通過對所選擇圖畫的大小調整、位置變換,以及輔助性裝飾的插入,來完成教學目標。最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展示,并由其他小組學生參與點評、指導。讓學生在互評中互動,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其精準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奠基,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科學評價的引領,不僅可切實消除學生的認知差異,而且對其信息技術學習創造力的提升也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本著以評促學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從不同側面對其進行指引、點評。讓學生在激勵性、過程性、延展性評價的驅動下,就信息技術操作領域的某一問題進行科學解析,在探究、實踐、應用中獲得認知升華,確保預設教學目標的逐步完成。例如,在開展“復制粘貼”“翻轉旋轉”等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通過對“池塘中的小蝌蚪”的設計,制作一幅小蝌蚪在池塘內自由游走的畫面。通過教師的示范以及親自嘗試,讓學生在深度體驗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主研判。通過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以及對學生整個操作過程中諸多問題的逐一強調,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創造能力,為其想象、聯想的開啟以及綜合素養的培育助力。此外,還可讓學生將自己的實踐成果發布至網絡空間,由家長、同伴、朋友等進行點評,確保以評促學目標的完成。
教師評價的可操作性,是確保學生充分理解教學重點、深入內化學習難點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可通過對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在科學設計評價表的基礎上,將學生認知發展領域的實際情況,納入整個評價范疇,以此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小組共評的引領下,將自己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逐一化解,使課堂教學評價的體系得以切實完善。例如,在“指法學習”教學中,通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教師所提供的打字軟件,參與至以游戲為引領的“指法”練習實踐中。讓學生從坐姿、鍵盤識別、嘗試操作等方面入手,逐步熟悉整個操作過程,理解打字中弓手、立指、彈鍵等要領。而在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可將其操作過程錄制成視頻,并結合學生在游戲競賽中的成績、表現等,讓學生選用多種途徑對自身技能的發展開展評價,借此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為其獲得全面發展提供保證。
每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當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結合學生整體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分析,按不同學習層次劃分學習小組,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探討。例如,學習信息收集相關知識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常見的搜索引擎,學會下載相關資料。為了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將學生劃分成4 人學習小組,之后給學生營造討論學習的氛圍,對本節內容進行探討學習。如此,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普遍很強,以高質量、多元化、豐富性的教學評價為引領,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與素養進行培養,更有利于學生的認知需要的滿足,以及信息技術學習自信的建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多方評價的驅動下,參與課內互動、投身學習困惑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會得到充分發展,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與針對性也會得到切實保證。因此,教師應以構建完善、系統、高效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評價體系為基礎,兼顧不同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對評價的定位、導向、目標等予以適度革新。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引下,借助小組共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學生自評等途徑,從多領域、多視覺、多層面審視自身信息技術學習情況,并在互動與協作、研討與交流中,更好地發展自身信息技術認知能力與操作技能。通過科學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為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養奠基,讓學生在多方鼓勵、客觀評判中,逐步獲得認知蛻變,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推向全新高度與縱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