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藝(江蘇: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天佑校區〕)
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撐。而真正的小學科學教育是活的教育,是跳出學校這個限定圈的生活教育。要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作為指導學生的方法,汲取生活中的“源頭活水”,秉承“好好生活便是教育”的理念,在提升學生科學學科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鑒于此,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法為中心,以小學科學教學為例,對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現狀以及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哲學的核心內容。這句話強調教育要圍繞著生活這個中心來開展,摒棄以書本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傳統教育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大大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空有教育的軀殼卻失去了教育真正的靈魂。而生活教育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于陶行知先生這樣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內涵,在小學科學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建立科學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紐帶,貫徹落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核心思想,引導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科學知識。
生活教育不是僅局限于學校的教育,而且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它是以學校教育的教學形式為基礎,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融合而成的“活”的教育。“社會即學校”沖出了傳統教育的封閉牢籠,也是“生活即教育”的另一種體現。陶行知先生認為學校和社會本就是一個整體,沒有圍墻可言,教師教學時可以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在社會這所大學校里,書本是活的,學問也是活的,學到的本領更是活的。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當生活的觀察者,以小科學家的姿態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困惑,收集有效證據,抓住奇妙疑點,把這些當作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鼓勵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
陶行知先生曾在《行知行》一文中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闡述了實踐和認知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關系。認知的起點是實踐,而實踐的升華產物又是認知。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與改變,是主動探究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條件。而生活教育法真正的方法論便是“教學做合一”。我們進行科學教育的格局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知識和經驗的層面,而是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具有科學家在面對科學問題時所具備的思維品質。深信親自嘗試、親自體驗才是獲取知識的最根本方式,教師的少參與、少干涉才能為學生辟出一片充滿想象、充滿生機的天地。
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差。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教師只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簡單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這導致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面嚴重狹窄。而實際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雖然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他們已經具備了接受科學知識的能力,甚至已獲得的科學知識超出了教師的預設范圍。如果此時教師還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把課堂內容固定化,必然導致小學生的科學學習停滯不前。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實踐和學習,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學會與科學對話。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很多教學內容都與科學實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實驗活動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來實現。但是,無論科學實驗活動的舉辦形式是哪一種,實驗活動對于學生的科學學習都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在現階段,很多學校對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配套的相關科學實驗器材不足,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通過科學實踐來學習科學知識。學生對科學概念沒有生動具體的領會,嚴重地阻礙了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對教學科目內容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堂評價機制,能夠進一步打造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防止小學生走進知識的誤區,教師通過評價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身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當然,從其他人的評價當中,也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但是,很多學校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不能及時給予小學生客觀真實有效的課堂評價,影響了學生對自己課堂學習成效的判斷,也限制了教師對教學內容成果的反饋和修改。
現階段,小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教師課堂知識的講解以及科學教材。學生學習的渠道單一,學習視野逐漸變得狹窄,阻礙了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為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生活化的科學活動情境,給他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觀察和認識植物,因為小學生對植物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好奇心,而校園內邊觀察邊記錄邊學習的方式有利于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通過搭建生活化的科學活動場景,學生能夠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尋寶的喜悅感,可讓學生更加自然地沉浸在情境中。
在學習“植物”這一單元時正值碩果累累、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在這個能感受生命奇妙變化的時節帶領小學生走進校園,融入大自然,從關注這個季節的植物開始,利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工具觀察植物,也是在更好地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法。自然和社會是學生最好的教材,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與自然和植物直接對話便是最好的教學,在自然的真實情境中觀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與實踐的樂趣,收獲新發現時的喜悅,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廣,學生有了更多的課后時間進行科學實驗或實踐活動。因此,學校也應為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條件,利用更多的課外活動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實驗活動不足的缺陷,讓學生了解不斷增多的現代科學技術,同時結合教學內容,積極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法,推動“社會即學校”理念的實踐。
例如在進行一年級上冊《觀察葉》一課的課堂教學時,學生在校園內發現了葉肉被啃食只剩下葉脈的“神奇樹葉”,他們又驚喜又好奇,紛紛拿來向教師展示。這是學生在真正觀察體驗時的新發現,而這樣的只剩葉脈的“神奇樹葉”在生活中、在自然界里是很常見的。如果這節課只是單純地在教室里對照課件教學,出示不同的葉子讓學生停留在二維的觀察世界里,他們便不會發現如此特別的樹葉。
所以,走進生活才是真正的學習,生活便是最好的教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葉脈和葉肉,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了一次葉脈書簽的制作活動。在葉脈書簽的制作過程中,隨著葉肉被不斷地腐蝕擦去,葉脈卻能依然保留不被破壞。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會發現原來葉脈相對于葉肉來說比較硬而且不容易被破壞,這會使他們自然聯想到自己發現的那片“神奇樹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整個教學經歷了從生活走向課堂,再從課堂回歸生活的全過程,這也印證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
為了更好地踐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推動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實施,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完善評價機制,讓學生能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科學知識再回顧。例如,每周布置一次書本上的拓展小任務,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后科學小制作,并對這樣的個性化實踐采取個性化評價。評價的維度可以是多方面的,應側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以及動手動腦能力,弱化作品的美觀、形式等方面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更加勇敢地參與到科學制作中來,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樂在其中。
除此之外,為了提高評價形式的多樣化,科學教師還可以搭建互聯網評價平臺,通過抖音、快手、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學生日常學習動態,同時對學生的個人活動和集體活動進行評價。在這些公眾平臺的留言區,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以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時效性。
綜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方向,對于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好好生活便是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生活這最清澈的“源頭活水”,“活”化教材,走進生活;“活”用材料,融入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從中獲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