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翠蓮(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唯亭街道怡鄰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向小學教育的過渡,也是幼兒習慣培養的重要轉折,幼小銜接對幼兒心理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認真有效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幼兒慢慢適應并逐步融入小學生活。如何保障幼小銜接的有效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已經成為當前學前教育熱議的話題之一。因此,在規范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采取科學方式,突出課程游戲化的滲透和創新,營造優質的幼兒教育氛圍,推動幼兒園教育特色的塑造。尤其是在幼兒科學領域的啟蒙方面,更應當遵循課程游戲化的要求,竭力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游戲場景,使科學活動通過游戲載體融入生活,實現寓教于樂的培育效果。
理解課程游戲化的內涵及特點,應立足于質量的高度審視和分析,尤其要以幼兒獲得完整經驗的視角去分析。通俗地說,課程游戲化即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于生活,通過生動、有趣、多樣的游戲方式,推動教學內容的滲透和融入。眾所周知,探索與游戲可以有效促進和培養幼兒建立聯系的能力。幼兒園要積極開展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索與體驗。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對各種玩具感知、了解,并加深對事物關系與現象的理解。課程游戲化主要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情境性。即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課程游戲化應當以幼兒的經驗為導向,強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經驗,豐富課程游戲環境和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賦予其濃厚的情境性。第二,趣味性。游戲自身的特點適應了幼兒的天性,我們可以借助其優勢促進預定目標的實現,增強教學過程中的熱情和趣味,營造輕松愉悅的課程氛圍,讓幼兒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第三,全人性。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個體均包含了語言、邏輯、空間、人際等諸多智能,因此在課程游戲化的實施中,也應關注個體差異,以多種智能綜合同步培育的方式,促進幼兒綜合成長。第四,沉浸性。課程游戲作為一種認知啟蒙方式,要求幼兒能夠全身心投入情境之中,保持“沉浸”的良好狀態,通過游戲載體的貫穿和引導,使幼兒能夠獲得優質的活動體驗,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將課程游戲化融入幼小銜接教育,符合幼兒成長特點和教育需求,有助于實現學前教育向小學教育的平穩過渡。尤其是課程游戲化的優勢功能,可以為幼小銜接提供新鮮血液,為幼兒園教育拓展更大空間,改善傳統的“小學化”傾向。由此可見,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應遵循幼小銜接的基本要求,這是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要通過課程游戲化豐富科學教學模式,打造更為有效的教育手段。課程游戲化旨在強調以游戲的方式呈現科學內容,使幼兒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的啟蒙和沉淀,構建知識與技能同步發展的路徑。幼兒教師作為科學教學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應把握好游戲教學的出發點,將游戲活動貫穿于科學教學中,用游戲呈現新知、展示內容、培育思維,讓源于生活的游戲成為開啟幼兒科學殿堂大門的鑰匙,幫助幼兒在課程游戲中探尋更多的科學道理,建立科學思維的啟蒙體系,并在科學學習中獲得更多樂趣。
基于長期的教育實踐可知,課程游戲化與幼小銜接均屬于熱點問題,而如何挖掘兩者之間的協同價值,保持幼兒教學模式的全面創新,值得幼教領域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目前,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通常會存在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上的差異,因此,實現幼小銜接成了融合二者的前提條件。幼兒思維活躍,其記憶能力、感知事物能力的高低與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有效提高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內容就得富有趣味性。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學習的教學內容趣味性減少,更多地偏向于富有邏輯性、直觀性、抽象性的知識,這讓幼兒對此難以適應,所以其主觀能動性往往會變得很低。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必須關注氛圍的營造,特別是受制于幼兒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和缺乏學習的穩定性,只有通過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才能真正適應幼兒的需求,促進幼小銜接目標的實現。
比如,在“探索科學”的主題教學活動中,為創設良好的游戲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預先投入豐富的彩色小卡片,在卡片上印制動物、植物等豐富的圖樣,再配以相關的文字介紹內容,包括名稱、類別等信息。隨后,組織幼兒進入科學活動區域,設置“搜集卡片”的游戲活動,教師在其中扮演游戲的“指揮官”,讓幼兒根據游戲活動指令搜索相應的卡片,如“看誰先找到可愛的兔子”,并為首先找到的幼兒頒發一顆小貼紙,從而構建具備競爭意識的游戲氛圍。如果幼兒能夠說出兔子的特點或者生活習慣,則可以再獲得一顆。這種游戲氛圍的創設,可以提升教學活動質量,并有效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
以往的學前教育,通常會過度關注知識的傳遞,而忽視幼兒自身的培養需求,導致“小學化”傾向性的出現。這種理念不符合幼兒成長的客觀要求,勢必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為了更好地提升科學教學效率,掌握幼兒的學習特點及需求,幼兒教師應致力于教學模式的創新,以豐富多元的科學活動取代傳統的知識傳導,幫助幼兒在學習中獲得更大的啟發。
幼兒科學游戲可使幼兒在“動”中思考,從“動”中獲取知識。為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需保持對游戲的創新意識,創新課程游戲化教學模式,使之更具新穎性和豐富性。科學家邁克爾·謝爾曼曾指出:“讓科學普及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科學就像玩游戲一樣,一旦你學會了游戲規則,就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同樂。”事實上,幼兒本身就是天生的游戲家,他們嘗試著在游戲中體驗、發現及探究。以“沉浮”實驗為例,教師不需直接向幼兒灌輸理論,而可以以生活中的實物來探討“它”會不會沉,如“鐵的東西在水中會沉嗎?”幼兒在探究中可以發現,鐵船不會沉但鐵塊會沉,正向放的船不會沉但翻過來放會沉。由此,他們可以明白:改變物品的形狀對浮力有直接的影響,而浮在水面的東西也可以受重量的影響下沉,等等。并且,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動手制作,利用思考、觀察及動手等環節的銜接,可以全面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游戲中的“自身體驗法”,能讓幼兒感受到趣味性和啟發性,充分享受學習的自由和快樂。
在幼兒園階段,課程游戲化已經逐步深入幼兒游戲和教學活動中,成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課程游戲化科學游戲教學活動中,除了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以讓每個幼兒都能從不同角度得到相應的發展。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培養時,要注意對“特殊孩子”進行個別指導,用更多的耐心和方法關注他們,讓他們在逐步學習的過程中跟上同齡人,使其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要慢慢“蹲下身來”,走進幼兒的內心。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向小學階段過渡,需幫助幼兒適應新的環境和學習方法,從而緩解其突如其來的不適應感和陌生感。幼兒階段的科學教學主要是以游戲方式呈現,讓幼兒保持愉悅的心情和良好的參與性。教師在游戲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傳達,讓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教學實現有機融合,這也與新課改中強調的“寓教于樂”理念相一致。同時,要想全面彰顯教學效果,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可或缺。教師尤其要關注每名幼兒的體驗及感受,根據幼兒的個性需求設計游戲活動及開展評價。
以大班“摩擦起電”科學游戲為例,教師可以為幼兒做好材料投入,包括塑料尺、碎紙屑、泡沫渣、小石頭等。隨后,引導幼兒進行操作,先讓幼兒將塑料尺放在碎紙屑上,兩者并沒起反應;而將尺子與絲綢進行摩擦后,碎紙屑就被塑料尺輕松地吸起來。在評價中,教師要以幼兒自主思考為中心,讓幼兒觀察和思考科學游戲全過程,觀察塑料尺摩擦的時間與吸取碎紙屑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了解幼兒能否掌握其中的規律。最后在討論與引導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向幼兒闡述摩擦起電的原理。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幼兒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游戲化教學的效果。
幼兒的學習認知特點與其年齡密切相關,教師應據此“因人施教”。例如:對小班幼兒可著重加強其認識圖形和感知音樂等具體思維的鍛煉,對大班幼兒則可側重于其邏輯性思維的建構與發展。幼小銜接亦是如此,也要遵從幼兒成長規律選擇教育內容和方法。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課程游戲化適應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應利用課程游戲化理念開展科學教學活動,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科學啟發幼兒的科學思維,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和探索的能力,以解決幼兒園傳統科學教學中的“小學化”傾向,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