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殷麗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安家中心幼兒園)
繼《指導意見》和省《幼小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出臺以來,廣大幼兒園立足于兒童立場,全面提高保教質量,引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理念,用行動重塑兒童立場,支持游戲成為幼兒園幼兒基本活動,創新舉措推動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以及引導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科學落實,進而逐步實現幼兒園辦園品質的提升。
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核心,是要在讓幼兒體驗探究活動樂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激發他們進行操作、探索的興趣,從而體驗探究過程,獲取探究經驗。科學核心素養的提高,主要是在區域活動的不斷探索和操作中而非中規中矩的課堂中實現的,而小學科學課也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活動,在主動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這種學習的方式和思考的狀態與《指導意見》對幼小銜接課程開展設定的根本目標相一致。因此,我們把幼兒園階段如何更好地創設科學區角環境,從而有效地為幼小銜接服務歸結為以下幾點。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進行科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型的活動。這就意味著,現在的科學活動要把以往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的“探究”為中心,要讓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感官,沉浸式、持續地進行操作體驗,參與經驗的獲取、加工過程。而幼兒園里的科學教育就更應強調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探索學習、在做中體驗,讓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所以,實現幼兒園科學活動與小學科學課的有效銜接,首先要創設好有效的環境。
1.自由與創新是科探區活動的前提
要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活動,首先就要給他們提供、創造寬松的氛圍,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探究嘗試的機會;其次要支持、鼓勵他們能夠大膽提出疑惑,然后進行論證。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自主、自由、寬松的氛圍,能讓幼兒在松弛的狀態下,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探究、操作,自主學習,從而獲得最真實、直接的經驗。
2.支持與鼓勵是科探區活動的動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要讓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世界。所以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要盡量多提供各種機會,讓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獨立的操作,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關注見到的一些科學現象,通過實踐、探索從而獲取知識。
3.平等與尊重是有效科探區活動的保證
幼兒在科探區進行探索游戲時,不可能每個人都按部就班地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探索,有時可能會損壞游戲材料,甚至會出現操作失誤。這時,教師的態度如何對幼兒會否繼續進行游戲、探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試著去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意圖,包容幼兒的失誤甚至錯誤,讓幼兒不會因為可能的后果而縮手縮腳,他們就能更好地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
既然操作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經明確,與幼小銜接中科學目標的闡述又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科探區中,材料的選擇就會直接影響到幼兒探索實踐的過程乃至結果。所以,為幼兒提供一個聚多元通道、能多方參與的物質環境,是在科探區開展操作探索活動的有力基礎和堅定保障。
1.豐富的物質環境
科探區的探索,高度依賴于物質環境——材料。首先,要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材料去探索、去發現(這里的豐富不僅僅是種類,還有數量)。其次,材料的選擇千萬不能“整齊劃一”“一刀切”,而應該考慮到不同幼兒能力層次的不同,讓他們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難易程度的合適的材料及方法進行積極的探索,從而促進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夠得著”。如,在開展“有趣的陀螺”活動中,我們就投放了三種不同難易程度的材料。第一種材料有現買的陀螺、成品木質陀螺、油性筆等,幼兒可以學習如何讓陀螺轉起來,以及對陀螺進行簡單裝飾。第二層次的材料有各種半成品陀螺材料包、各種紙片、粗細長短質地不同的工具(吸管、牙簽、油畫棒、火柴棒等),可以讓幼兒體驗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嘗試制作陀螺,以及了解材料選擇的不同對陀螺能否轉動的影響。而第三層次的材料只提供記錄表,幼兒自己可以到資源庫選擇任何種類的材料,探究自制陀螺的方法,體驗材料的選擇和陀螺轉速之間的關系,并進行簡單的記錄,也為小學階段的前書寫奠定一定的基礎。
2.有趣的物質環境
在幼兒園大多數的區域中,有趣的物質環境都依賴于豐富、多元材料的使用。多樣、有趣的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幼兒觀察力、記憶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為小班幼兒提供七巧板,幼兒在擺弄這些圖形時,不僅能認識圖形,還能了解到可以利用這些圖形進行圖形拼搭,讓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得到不同的提高。
3.多元的物質環境
多元的物質材料,來源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收集。幼兒園的資源庫中的很多東西都能派上用場,甚至日常最普通的瓶子都能成為幼兒們實驗中的心頭好。幼兒可以玩瓶蓋配對的游戲,可以裝上水探索水量和敲擊瓶子發出的音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瓶子做各種游戲中的容器,可以將瓶子廢物利用,制作成噴水壺、發射器、保齡球……
不同于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資源甚至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科學教育資源,幼兒園幼兒主要還是通過擺弄、操作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經驗,通過與材料之間的互動,自主地操作、交往、發揮想象,發明創造,得到全面發展。而材料的投放和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區角活動中,前期思考很重要:創設這個區域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實現目標可以投放哪些材料?如何投放?這些材料符不符合幼兒當下的年齡特點?例如,中班幼兒在探索物體的沉浮時對沉浮現象非常感興趣,教師也順應其興趣點,提供了各種操作材料,如回形針、木質積木、磁鐵、泡沫、雞蛋、食用油等等,并設計了相應的記錄表,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圍繞“沉,還是浮?”的探索目的操作,不僅使操作更具有針對性更聚焦,同時也讓他們的操作更具有目標性、邏輯性,更具有科學思維含量,也為其今后順利學習小學科學課打下基礎。
材料的探究性能支撐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材料才能真正地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活動對幼兒更具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所以,投放材料時應考慮到材料能否引發這種互動,能否支持幼兒的積極探索。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能給幼兒更多操作機會和創造空間的“半成品”比“成品”更具有探究性,能夠提供給幼兒更多的探究機會,能夠激發幼兒更大的探索欲望,同時又暗含著一定的“線索”,可以引導幼兒完成自己的作品,增強其成就感。例如,大班“億童游戲材料包”中有一套風車電路的材料,是讓幼兒通過風車的轉動讓閉合電路中的小燈泡亮起來。之前幼兒已經有過串聯電路的經驗,所以電路部分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幼兒自由探索,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就不斷進行了積極的探究,最后興奮地體驗到了小燈泡亮起來的“哇時刻”。
生活類的材料隨處可見,最容易收集,我們身邊隨手一個物品,都有可能成為科探區中的材料??梢杂凶屓搜矍耙涣磷儚U為寶的作品,比如親子共同制作的手工作品,有節后各種精美的包裝禮盒、禮袋,還有大家一起搜羅的各種瓶瓶罐罐等等。總之,科探區的活動材料要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打破成人的認知局限。這樣不僅能使幼兒通過操作獲得更具生活化的知識經驗,還能讓幼兒學會珍惜和合理利用資源,更能讓其學會創造,體驗到“化腐朽為神奇”、使簡單的材料發揮更大價值的樂趣。
科探區活動材料的投放應該是多元、多樣的,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的,必須經過篩選,要蘊含一定的教育因素而不是“拿來主義”,材料投放的豐富程度也直接關系到幼兒活動的質量。如大班下學期的認識時鐘活動,在時鐘的選擇上就要選擇生活中的時鐘,而非玩具時鐘。而且,必須是鐘面簡潔、刻度清晰、易于操作(撥整點和半點)的數字時鐘,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時鐘的充分探索,提高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當然,材料豐富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把所有能投放的材料全部投放進去,有時反而會讓幼兒不知道選什么好,或者僅僅是擺弄材料而非真正進行探索。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與幼兒需求的關系等因素也都需考慮進去,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教師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及時了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不斷豐富、隨機調整材料,才有利于幼兒在活動中動態發展。
總之,不論是小學科學課還是幼兒的科學區域探究活動,歸根到底,還是要在探究上下功夫。探究是科學活動的靈魂,活動材料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因此,注重科探區的有效創設和材料的有效投放,讓幼兒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才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提高其科學素養,順利實現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