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春燕(新疆:昌吉市第七幼兒園)
近年來,我國就科學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202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幼兒教育科學銜接小學教育提供了指導和建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社會層面仍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幼小銜接班”和不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因此,本文將從幼兒園、小學、家庭以及社會四個層面,圍繞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途徑展開研究,以期為相關研究人士提供參考。
幼小銜接作為幼兒教育轉向小學教育的重大轉折點,不是簡單依靠幼兒園或小學就能完成的。幼兒發展本身具有連續性,因此,將“幼小銜接”簡單定義成“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期間的教育”是不科學的。所以,本文中的“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從進入小班到進入小學整個過程中為適應小學生活而做的入學準備,幼小銜接工作貫穿學前整個階段。
幼兒園課程以五大領域活動進行劃分,而小學低年級主要以語文、數學兩大學科課程為主。在兩個學段銜接的過程中,我園主要從語言、科學兩個領域為幼兒進入小學進行銜接。
在語言活動中,我園以安吉課程為抓手,結合《指南》中對語言領域的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 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親子共讀、師幼共讀、幼兒講故事、角色表演等,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此外,平時教師也會多鼓勵幼兒在分享游戲故事的過程中想說、敢說、喜歡說,引導其他幼兒學會耐心傾聽別人講話。在每天晨間簽到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小、中、大班不同年齡階段幼兒以自己力所能及的簽到方式進行簽到。如:小班幼兒可以繪畫自己喜歡的圖案進行簽到,中班幼兒可以嘗試書寫自己名字中的某個字或用喜歡的圖案進行簽到,大班幼兒則是書寫自己的名字進行簽到。以上形式的活動都有助于激發幼兒喜歡傾聽、樂于表達、想要書寫的愿望。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我園注重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探究能力。在活動中,幼兒發現問題后能主動尋找答案,充分發揮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則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究、體驗,當幼兒遇到困惑時,教師作為觀察者也會運用多種策略支持和推進幼兒的活動。結合以下游戲案例,讓我們一起感受幼兒的智慧吧!
觀察時間:2022年4月28日
觀察地點:大操場
觀察對象:大一班三名幼兒(琪琪、陽陽、睿睿)
觀察過程:才下過雨,琪琪、陽陽、睿睿想用輪胎玩對對碰的游戲。當他們準備開始搬輪胎時,突然,琪琪:“輪胎里面有水,你們慢點,別弄衣服上了! ”三個人都圍在一起看著輪胎里的水,睿睿:“輪胎里的水好臟啊, 這是雨水吧! ”陽陽:“我們一起把輪胎里的水弄出來吧! ”于是,三個人一起齊心協力把輪胎搬了下來?,F在難題來了:該怎樣把輪胎里的水弄出來呢?睿睿:“看我的! ”只見睿睿使勁兒地晃著輪胎,可是才晃出來了一點兒水。陽陽:“讓我試一下! ”陽陽也開始使勁兒晃著輪胎,突然,輪胎一下倒在了地上,大家發現,輪胎里的水比起之前少了很多。于是三個人繼續重復著剛才的做法……輪胎里的水不多了,但剩余的水已經晃不出來了。琪琪:“現在該怎么辦?里面還有一點水,我一滾輪胎水也跟著在里面轉。”陽陽:“要不我們試著用別的東西把水舀出來?”睿睿:“我去找東西?!鳖nU襾砹送嫔车溺P子開始往外舀水,水越來越少了,鏟子已經舀不起來水了,但輪胎里還有一點水。琪琪:“我可以用紙巾把水擦干。”終于,輪胎里的水被清理干凈了,小朋友們也開始了他們的游戲。
綜上,可以看出,當幼兒游戲中遇到困惑發現問題(輪胎里有水)時,教師選擇以觀察者的身份讓幼兒自主分析問題(怎樣把輪胎里的水清理出來),并鼓勵幼兒嘗試獨立解決問題(怎樣把輪胎里的水清理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幼兒自己動手,不斷用各種方法進行驗證,不僅探究能力有所提升,生活經驗也得到了快速積累。
“雙減”政策落地后, 在學期末各小學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了“游考”活動。與以往考試形式不同,“游考”旨在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學科知識滲透于各項游戲活動之中,促進家長、教師從關注學生學科成績到關注學生科學素養,這種新穎獨特的考試形式,學生喜歡,家長樂意。在考評體系上,教師們也能依據學生個體水平差異,從教學的目標、原則、形式幾個方面展開優化作業設計活動, 按照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分層設計作業,做到作業“少而精”,切實為學生減負減壓。這些做法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促進學校特色發展。要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的人,只注重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發展都是不科學的。
家長們面對“幼小銜接”這一話題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緊張和焦慮,擔心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出現各種難以適應的情況。面對很多幼兒園的“幼小銜接班”以及周圍家長制造的緊張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面對幼小銜接時普遍持有的觀點。家長們認為,幼小銜接就是讓幼兒學習拼音和算術,只要學會了這兩樣,上一年級就一定跟得上。這種想法滿足了家長自己的需要和期盼,卻沒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結合以下幾名幼兒的討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當前部分家長的幼小銜接觀。
觀察時間:2022年3月22日
觀察地點:大一班活動室
觀察對象:大一班三名幼兒(誠誠、遠遠、豪豪)
觀察過程:早晨豪豪小朋友一來,就在樓道里大聲地向其他小朋友說:“我明天就要上小學了!”進班以后, 豪豪又跑來對我說:“老師,我媽媽說我明天就能上小學了?!边€沒等我反應過來, 豪豪已經到建構區準備搭積木了。這時, 遠遠和誠誠來了, 豪豪又向這兩個小朋友說起明天自己要去上小學的事。他還開始將自己拼搭的“小學”介紹給遠遠和誠誠看,這幾個小朋友開始圍繞“上小學”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遠遠說:“上小學有什么好的,每天得背書包,回家了就沒有時間玩了,還有作業要寫。”誠誠說:“現在我們還不用寫作業,因為我們在幼兒園,還是小朋友,等我們上小學了,變成小學生,我們就得寫作業了?!焙篮勒f:“我現在每天回家還得寫字學拼音?!闭\誠和遠遠說:“我們也是啊!”誠誠說:“你們可別驕傲自滿了!”于是三人又繼續開始搭建積木了。
可以看出:家長面對幼兒即將升入小學存有緊張和焦慮,也在逐步引導幼兒了解一些小學的活動,希望能激發幼兒的向往。但是從小朋友的聊天來看,家長們引導的方式方法欠科學,反而容易造成幼兒產生厭學的心理和情緒。在剛才的討論中,遠遠認為,上小學=背書包+寫作業,這反而容易造成幼兒產生消極情緒。
由于家長們的幼小銜接觀念欠缺科學性,反而誤導了幼兒對“小學”的認知。每當小朋友們討論到“上小學”的話題,就會出現“我還在家里學拼音、寫數字、算算術”之類的話語??梢钥闯?家長們對于“幼小銜接”的理解仍停留于知識層面的銜接,卻忽視了對幼兒能力的培養,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反而容易挫傷幼兒想要進入小學的積極性。
幼兒認為:小學和幼兒園的區別僅是教育對象有所不同。在談話中,誠誠認為:我們現在是在幼兒園,還是小朋友,所以不用寫作業,等我們進入小學就成了小學生,到時候就要開始寫作業了??赡苁菑某扇说目谥?他們了解到小學生需要寫作業,因此,他們的觀念中一直認為,只要進入小學就需要寫作業。因此,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容易造成幼兒對“升入小學”這一話題產生抗拒心理。
事實上,幼小銜接的內容不僅包含了課程的銜接,也包含了對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如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良好的傾聽與表達能力、規律的作息習慣、行為習慣、規則意識等等。家長們存在緊張、焦慮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卻是不科學的。因此,在做入學準備的過程中,不僅幼兒需要做好入學心理準備,我們的家長更需做好準備,要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切忌急功近利。
當前,各學校都在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但仍有部分民辦幼兒園存在各種各樣的“幼小銜接班”,雖然“雙減”政策的號召在各學校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我們仍要讓更多的教育力量加入進來,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幼小銜接作為基礎教育轉向義務教育的重大轉折點,更是國之根本。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好關,嚴禁出現提前教授小學知識的現象,真正貫徹落實《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借助幼兒園、小學、社區等多方力量向家長們積極宣傳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觀念,如參觀小學、請小學生來園講一講小學有趣的活動、請小學教師進幼兒園開座談會等。社區也可以利用海報或傳單的形式向家長宣傳科學幼小銜接觀念,通過這些方式也能喚起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從而減輕家長面對“幼小銜接”的緊張和焦慮,讓更多的幼兒都能享受到愉快寶貴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