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霞(江蘇:丹陽市界牌中心幼兒園)
隨著雨季的到來,一場場接連而來的雨水沖洗著地面,孩子們在來幼兒園的路上、幼兒園的場地上發現了很多蚯蚓,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隨后在區域游戲中,好好小朋友在讀寫區找到了繪本《蚯蚓的日記》,進行翻閱,接著佑佑、佳佳、星星進入讀寫區和好好一起翻閱繪本并對蚯蚓展開討論。游戲結束后,四名幼兒分享了自己在讀寫區閱讀的《蚯蚓的日記》,并提出了許多疑問:蚯蚓都吃什么?是報紙嗎?蚯蚓有什么本領?蚯蚓為什么沒有手和腳?蚯蚓有眼睛嗎?蚯蚓是怎么跳舞的?蚯蚓的臉為什么和屁股長得一樣?
1.基于繪本
繪本《蚯蚓的日記》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圖畫書,它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講述了小蚯蚓對自己、家庭、朋友、地球和對自己、未來的點點滴滴的觀察和看法,特別能吸引幼兒的關注、得到幼兒的共鳴。《蚯蚓的日記》情節幽默、人物造型可愛滑稽,一些搞怪逗笑的細節令人拍案叫絕。不僅能幫助幼兒培養樂觀向上的態度、多元思考的習慣,還傳遞了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關知識。通過繪本的閱讀,幼兒被書中蚯蚓俏皮的形象、本真的個性、執著的勇氣深深地吸引和打動。繪本的價值點體現在很多方面,有學習、禮儀、健康、運動等,但這本繪本最珍貴的一點在于它的科普性,是對幼兒進行自然科學常識普及的很好材料。
2.基于科學經驗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兒喜歡接觸新事物,經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幼兒在閱讀繪本《蚯蚓的日記》的基礎上,獲得了一些關于蚯蚓的認識,同時也提出了很多與蚯蚓有關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幼兒動手動腦主動進行探索。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的課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
3.基于生活教育
陶行知說過:“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生活化的課程有利于幼兒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我們應當善于發現幼兒在生活中的興趣點,多與幼兒溝通交流,讓他們在生活教育中成長。
蚯蚓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雨季的來臨讓蚯蚓主動出現在幼兒眼前。教師以“生活教育”為指導,基于幼兒當下對蚯蚓的興趣,從繪本《蚯蚓的日記》出發,結合“可發現的價值點”,預設思維導圖,從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蚯蚓的作用和特殊本領四方面創設機會、提供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開展科學探索的生成活動,在兒童發起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主動培養兒童的學習品質,科學做好幼小銜接。
地點:幼兒園小菜地
幼兒:星星、佳佳、好好、佑佑、康康
白描:從早上來園就一直下雨,當雨稍稍停住后,幼兒想著終于可以出去找尋蚯蚓了。星星從自然角找到了小鐵鍬等挖土工具,裝在透明盒子里,他們一起來到小菜地。星星說:“我們分開找蚯蚓吧,我和康康在這塊菜地。”佑佑說:“好的,那我去旁邊那塊,佳佳,你和我一起吧?”好好說:“我來拿筐,你們誰挖到了蚯蚓,就喊我。”沒一會兒,佑佑高聲喊起來:“快來看,我找到蚯蚓啦!”好好跑過去:“我來了,在哪里,挖上來,放在我這里。”佑佑:“看!在這里,卷起來了,在泥土里,看不太清楚。”于是,佑佑用小鏟子把蚯蚓放到了筐里,緊接著星星激動地站起來:“快來,我也挖到了,快看,我挖了這么深的,蚯蚓都藏起來了嗎?”康康湊過來:“哇,真的是蚯蚓,看,它在動。”佳佳:“我們要在不同的地方挖,才能挖到。”于是和康康兩人重新找地方,他們挖到了很多蚯蚓,帶回了教室。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蘊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產生效果。《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應讓孩子們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知。”幼兒來到小菜地實地尋找蚯蚓,在實踐中觀察蚯蚓的樣子、蚯蚓生活的環境,體驗如何尋找到蚯蚓。實踐的教育是集生活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方式,遵從了幼兒的天性、年齡特點,體現了自由、自主、愉悅的游戲化精神,幼兒在最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新經驗的主動建構。
1.基于環境材料
在雨停之后,幼兒終于可以外出尋找蚯蚓,并且主動從自然角尋找到挖蚯蚓的工具和方便觀察的透明收納盒。在追隨幼兒興趣后的活動,有助于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等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基于幼兒行為
幼兒從已有經驗出發,知道下雨天是找尋蚯蚓的絕佳機會,趁雨停了去小菜地找尋蚯蚓,《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5~6 歲幼兒在與同伴相處時,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見或者建議。”在來到小菜地開始找蚯蚓時,幼兒有了很好的分工,負責挖蚯蚓和拿盒子裝蚯蚓的任務有條不紊、相互協調,遇到困難沒有放棄,一起克服。
3.基于幼小銜接
入學準備貫穿于幼兒園的三年之中,只有真正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切實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多樣化且有個性化的活動,才能落實好為入小學做準備的任務。因此,班本化蚯蚓探秘的活動與上述要求十分契合。本次以“蚯蚓”為主題的活動在兒童興趣推動下,提供幼兒需要的環境和材料的支持,活動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科學素養和探究品質,為進入小學奠定了學習品質和深度學習的基礎。
幼兒順利地將蚯蚓帶回了教室,接下來對蚯蚓的探索活動需要教師給予環境、材料、師幼互動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可供蚯蚓爬行且方便觀察的盒子,讓幼兒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征(顏色、環、頭尾、眼睛、紋路等),觀察蚯蚓的爬行特征等,提供方便幼兒記錄的紙、繪畫的工具,幼兒獲得新經驗和新疑問的時候可以隨時記錄下來;提供蚯蚓的結構圖、生活習性的圖片,供幼兒翻閱,獲得間接科學經驗,助推幼兒接下來的探究活動。
地點:教室
幼兒:好好、佑佑、佳佳、星星
白描:四名幼兒從美工區的百寶箱里找出了喜糖盒子的蓋子,把從菜地里挖來的蚯蚓用竹簽子挑出來放在蓋子上進行觀察。佳佳:“看,我的蚯蚓一條大的,一條這么小,小的在跳舞。”好好:“我的蚯蚓都不動,太懶了。”于是用竹簽撥一撥它,佑佑直接用兩根竹簽把蚯蚓挑出來,近距離觀察:“這條小的蚯蚓是黑色的,但是這條長得有點透明。”星星:“我的是大的,很大,看,不是太黑。蚯蚓動了,我的蚯蚓留下了痕跡呢。”幼兒都圍過來看,果然有一條濕漉漉的痕跡,星星:“蚯蚓身上黏黏的、濕濕的。”好好:“今天下雨了,泥土里也是濕的,蚯蚓也是濕的。”好好:“蚯蚓一頭粗,一頭細,哪個是頭,哪個是尾巴?”星星笑著說:“書上說它的臉和屁股長得一樣的,哈哈哈。”佑佑說:“蚯蚓沒有腳,也沒有眼睛呢。”佳佳:“書上說蚯蚓喜歡吃報紙呢,你們說它吃嗎?”“不知道,我們找點吃的喂給它吧。”幼兒想用食物喂蚯蚓。
幼兒找來梨子、餅干、樹葉、蘋果、香蕉、面包,棗子,把蚯蚓放在透明的打包盒里,放上不同的食物,觀察蚯蚓吃什么。幼兒一直探頭盯著蚯蚓看,教師:“你們猜猜看,蚯蚓會吃哪些食物?可以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看看和你猜的一不一樣?”幼兒進行猜測。
經過這幾次的觀察探索,幼兒還有很多疑問沒有解開。通過觀看蚯蚓的科普視頻了解到:雨水填滿了土壤的空隙,蚯蚓不能呼吸了,雨天才會鉆出地面呼吸;蚯蚓的再生功能;蚯蚓的結構;蚯蚓用皮膚呼吸等。
1.基于幼小銜接
“教學做合一”,在探秘蚯蚓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特殊性時,幼兒在實際操作體驗中主動建構對蚯蚓的新經驗。幼兒園階段要重視良好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及上學意愿等方面的培養,堅持兒童本位的理念。幼兒在探秘蚯蚓的活動中進行了很多表征。通過分析,發現幼兒已經自我習得了很多蚯蚓的新秘密:蚯蚓有一個環;爬行時有黏液;蚯蚓沒有腳,身體一節一節的;蚯蚓一頭粗一頭細;爬行時會變成不同的樣子等。幼兒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探索學習方法,這些都是珍貴的學習品質,對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2.基于幼兒的行為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在探秘蚯蚓活動中,興趣一直很高,觀察蚯蚓也十分仔細,并且能提出疑問,能把自己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大膽在小組內進行分享,他們的語言溝通和表征能力得到了發展。
3.基于教師支持
教師支持幼兒預測能力的發展,鼓勵幼兒反思過往經驗和當下經驗的相似之處,鼓勵幼兒說出他們認為將會發生什么并且驗證猜測。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給予了適當的支持,支持幼兒探索蚯蚓喜歡吃什么、怎么觀察等,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和記錄。
教師要支持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提供使用多種感官的環境,為幼兒運用全部感官進行觀察營造安全的氛圍;班級科探區可以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同時教師要支持幼兒得出結論的能力,鼓勵幼兒反思觀察過程和結果,支持幼兒實驗能力的發展,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回答“假如……將會怎樣”“為什么”“怎么樣”等。
幼小銜接工作不是知識的傳輸。在幼兒教育階段,我們要堅持兒童為本,關注兒童學習興趣,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因此,要實實在在地把科學的教育觀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全過程和兒童的各類活動之中。“一日生活皆課程”,課程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服務于幼兒的成長。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幼兒的身邊,從幼兒提出的問題中生成,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教師要不斷給予幼兒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幼兒會在這樣的課程中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終身受益。
正如本文所述的活動,幼兒由天氣和繪本《蚯蚓的日記》引發對蚯蚓的探秘,在對蚯蚓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對蚯蚓的生活習性、外形特征、特殊本領和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對蚯蚓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活動尾聲,幼兒自發地制作了蚯蚓的宣傳畫:蚯蚓為菜地松土;蚯蚓排出的糞便滋養了植物;各種可愛的蚯蚓的生活故事。這正是活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