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雙減”背景下,如何把握藝術學科“美”的本質,從區域層面認真學習領會《意見》精神實質和內涵,對標《意見》要求,對于分析區域藝術學科建設現狀,厘清區域藝術教育的發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藝術學科建設方向往往側重于技術的習得,輕視了藝術對于豐盈個體的精神世界、修正偏差行為的積極影響。《意見》指導思想為藝術學科建設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價值導向。以育人為引領,為個體的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無疑應該成為藝術學科建設的核心。其愿景具體而言,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以人為本的視野,以“著眼于人,終身發展”來聚焦藝術學科建設。二是兩種角度的“雙增”。個體角度的“增智慧能”,以超越學科的視角去觀照師生的藝術涵養狀態,以審美為核心,引領師生追求真、善、美。集體角度的“增質提效”,創造條件加強植根于新時代特色的區域藝術學科建設實踐,以使命、責任、效能的全面整合來賦予藝術教育以高度和靈魂,實現區域藝術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三是減“術”增“藝”融“文”的三點主張。主張藝術教育的“價值路向”,樹立由“術”而“藝”,由“藝”而“文”的藝術教育觀;主張藝術教育的“傳承路向”,將“技術”的藝術教育,轉型為“文藝”的藝術教育;主張藝術教育的“回歸路向”,以“技”“術”為基礎,以“藝”“文”為核心,回歸人的生命情懷與社會理想。
筆者所在區域市級以上的藝術中心較多,有的藝術中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但是,這些藝術中心在藝術學科區域整體架構中往往自成一體,沒有發揮其優勢輻射作用。長期以來,藝術中心以外的學校對于特色建設,看似生機勃勃,實則多為慣性使然、經驗驅動,這些特色經常與整個學校的文化建設脫離。基于這種現象,可以通過創建“三高三效”的資源優化網絡,來推動區域藝術學科建設走向更加優質均衡。
1.高效配置校本課程
鼓勵各校根據學生需求、教師專業特長、學校發展方向等確定藝術特色,初步建立“藝術課程校本化”的概念。這里的校本課程不同于傳統校本課程,是全面融入學校常態藝術課堂、特色興趣班、藝術社團等不同方面的系統工程。這種以服務于個性化成長需要為前提的課程模式,能夠幫助藝術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個人規劃,開發其專業技能,建立職業自信,也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搭建了平臺。
2.高效整合“區域聯盟”
在明確各校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有區域特色的藝術聯盟構建。改變相對機械的聯盟建構方式,由市級及以上藝術中心學校作為盟主,幫助各校圍繞各自藝術特色進行聯盟整合。通過盟主學校公開課觀摩、專題研討等方式,進一步實現藝術教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
3.高效供給“兩橫三縱”
“兩橫”即形成區域藝術聯盟、各藝術聯盟校之間的管理體系,通過做好過程指導、科研成果展示,形成各級聯盟校人員互鑒、知名專家引領和一線教師共享的機制。“三縱”指構建跨區域聯通、跨學科融通、跨學段貫通的聯盟網絡,打破區域隔閡、學科壁壘,擴大教育供給,從而保障優質資源持續供給。
區域教研系統要通過精準教研,探索教師課堂教學改進、行為優化與宏觀決策等相融的教研新樣態,豐富以學習為中心、以素養為導向的全覆蓋可選擇的教研體系,實現區域教學、教研和管理協同發展。
學習內容精煉,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實證”。突破以往經驗為主的教研內容的桎梏,探求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的內容變革。借助信息化平臺收集數據,聚焦問題核心進行診斷與改進,使教研內容實現基于數據的科學轉型。
實踐路徑精細,從“分散單一”走向“研培多維”。某種程度而言,教研是分散的培訓,培訓是專題的教研;教研是培訓的實踐先導,培訓是教研的思辨拓展。要實現從教學展示到示范引領,從觀摩點評到“全體、全程、全景”的浸潤體驗,從現場學習到跨場域、多形式的學習。多角度的研培融合,有效改變了傳統藝術教研的低端循環,創設了藝術教師專業持續精進的發展通道。
成果評估精準,從“知識獲得”走向“素養提升”。從單純的求知轉為開始關注是否聚焦學生藝術學科素養與學業水平提升,是否提供了個性化測評和診斷服務,是否建構了藝術學習個性化資源庫;聚焦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提升,進行可視化診斷和優質教學資源支撐下的藝術課堂教學,助力區域藝術學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