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楊 晨
(北京市密云區中醫醫院,北京 101500)
2 型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持續升高伴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為主要病理特點的疾病[1]。近年來,2 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此病的并發癥具有致殘率較高的特點,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醫療經濟負擔[2]。2 型糖尿病的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習慣,使我們的腸道菌群發生了變化。相關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腸道的菌群與正常人存在顯著差異[3]。大量的研究證實,中草藥可調節腸道菌群[4-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通過用中醫藥調節腸道菌群的方式來治療糖尿病,且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但是,臨床上尚未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將2 型糖尿與腸道菌群紊亂之間的關系闡釋清楚。筆者嘗試從中醫“陰火”理論出發探討二者間的關系,希望能為2 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陰火”一詞最早見于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陰火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病機演變過程,其與傳統意義上的虛火(陰虛火旺)不同。李東垣在書中記載:“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逸過度,而損耗元氣……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脾胃虛弱、元氣虛衰是陰火形成的關鍵環節。筆者認為,脾胃虛弱,失于健運,水谷精微不得及時布達四旁,蓄而成熱(陰火)。或因飲食勞倦,耗傷脾胃元陽之氣,脾胃容易生濕,痰濕內阻,陽氣不得升發,滯久而成“陰火”。由此可以看出,陰火的形成還與氣火失衡、脾胃升降失司有關。陰火所導致的內火熾盛可燔灼肺胃,是促進2 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鍵病機。上述陰火需與陰虛火旺之火區別開來,陰虛火旺之火是由機體精、血、津液等陰津相對不足而引起的燥熱內盛,其病變之本在于腎陰虧虛,與脾胃虛弱、元氣虛衰之陰火的本質截然不同。因此,臨床上對于上述兩種火的治則治法也不相同。前者重在補中焦脾胃之陽氣,后者重在滋陰降火。
人體腸道內存在著數以百億的與人類共生的細菌(被稱為“共生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腸道菌群。其數量龐大,功能復雜,種類龐雜。正常情況下,這些共生菌與人體的能量代謝和儲存、免疫調節、神經認知等功能直接相關[7-8]。然而,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打亂了共生菌與人類之間的共生環境,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打破了人-菌的共生關系。近年來,2 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越來越多,大量的研究表明此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患者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9]。相關的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導致梭菌等有害菌的數量增多,乳桿菌等有益菌的數量減少,從而可改變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結構[10]。有害菌的增多會引發腸道低度炎癥反應,甚至可引起全身慢性低度炎癥反應〔以白細胞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水平升高為特點〕[11-12]。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 和TNF 水平的升高是引起胰島素抵抗的關鍵因素[13]。此外,腸道菌群紊亂會導致其代謝產物(丁酸、乙酸等短鏈脂肪酸)分泌的異常,使得腸道的抗炎作用減弱。腸道的低度炎癥反應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 細胞的凋亡、破壞,最終可導致2 型糖尿病的發生[14]。
糖類、脂類屬于中醫理論中“精”的范疇。中醫認為,脾胃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并具有布散精微的作用。腸道菌群可通過酵解多種糖類參與機體的糖脂代謝,進而調節機體的能量代謝與存儲[15]。從生理上講,脾氣散精,五經并行,全身筋脈肉骨得其濡養,可保持功能正常。人- 菌共生平衡則機體能量代謝平衡。從病理上講,飲食、勞倦等因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16],同時也是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陰火內生的重要原因。無論是脾胃運化失常還是菌群代謝紊亂,其共同的臨床表現為機體的能量代謝和吸收異常。這說明,脾胃的運化功能與菌群的代謝密切相關,從菌群代謝的角度闡釋脾胃運化功能的變化也許是一個新思路。
腸道菌群能發揮抵御病原菌的作用,其與中醫理論中的“氣”有類似的防御作用[17]。此外,腸道菌群為人體提供能量、營養全身的作用也類似于中醫理論中氣的推動和溫煦作用。腸道菌群代謝正常則機體能量充沛,元氣充足,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反之則脾氣散精失職,元氣受損,陰火趁勢而發。因此,腸道菌群紊亂與陰火的形成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升降出入是激發并推動機體新陳代謝的基礎。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氣機升降正常則六腑適時虛實交替,膽“精”得以正常排泄,小腸可泌別清濁,大腸得以傳導。若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六腑之氣必當壅滯,臨床可表現為腹脹、矢氣多。有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矢氣多癥狀主要是由其腸道內產氣菌增多所致[18]。此外,有報道稱小腸細菌的過度生長與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相關癥狀密切相關[19]。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是先天元氣的能量供應站。有研究指出,脾胃是氣機“穩態”的樞紐,主宰全身氣的運動。脾胃升降相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脾氣不升則胃氣難降,胃氣不降,脾氣亦不升發,《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四》中說:“胃主受納水谷,腸主傳導變化,其津液血氣由此而生焉”。上文旨在說明,胃腸的結構上下相通,功能由氣貫通。因此,脾胃氣機如若失常,腸腑之氣必當失于通降,而腸腑之氣壅滯,不得司傳導之職,腸道中的微生態系統也自當受到影響,導致氣機“穩態”失衡。短則引起消化不良、乏力、腹脹等癥狀, 久則影響精微布散,致使清氣不得升,濁陰不得降,壅滯中焦,滯久可化為火毒,化燥傷陰耗氣而引發糖尿病。筆者認為,糖尿病患者出現的由腸道菌群代謝紊亂引起的腸道低度炎癥反應是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水谷精微異常布散,化火化毒的微觀表現。相關的研究指出,升降散可通過調節脾胃氣機的升降來起到調節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研究者認為其效應機制是通過糾正腸道菌群結構的紊亂來減輕腸道低度炎癥反應,改善胰島素抵抗[20]。
陰火的生成與元氣虛衰和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有關。筆者認為,補益中焦脾胃和先天元氣,升散陽氣,驅散陰火是論治腸道菌群紊亂所致糖尿病的關鍵環節[21-22]。李東垣善用補氣類和升陽類藥物(如黃芪)來消散陰火。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甲苷具有顯著的降血糖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23]。有研究指出,補中益氣湯具有穩定脆性糖尿病(氣虛型)患者血糖的作用[24]。有學者認為,用升陽散火湯治療糖尿病體現了升陽、補中、散火的思想[25-26]。筆者認為,2 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腸道菌群失調,基于中醫陰火理論,從培土溫氣、升散陰火的角度調節2 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可改善其機體糖脂代謝異常的情況。
腸道菌群紊亂引起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糖脂代謝異常是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鍵病理環節。中醫認為,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是糖尿病的關鍵病機,基于中醫陰火理論,從“補益中焦脾胃和先天元氣、升散陰火”的角度調節腸道菌群可達到改善糖脂代謝異常、降低血糖的目的。在本文中,筆者淺析李東垣的陰火理論,并嘗試從中醫整體觀的角度闡釋腸道菌群與2 型糖尿病的對立統一關系,同時也希望能為相關臨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