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學良
云南振潤律師事務所,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國家加大了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進入建筑行業。但是,隨著市場的逐步趨于飽和,建筑行業市場整體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趨勢,國家及政府也對建筑行業進行了長期的合法合規整治,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建筑行業難度的進一步加大,越來越多的民事、刑事案例相繼發生,拒絕執行法院判決裁定、賄賂、挪用資金、偽造印章等違法犯罪行為也越來越多,給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刑事責任負擔。本文主要從建筑行業刑事案件的類型、案件原因、刑事犯罪防范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意見建議進行論述。
從分析江浙地區建筑工程刑事責任糾紛的案件數量中,可以看出,挪用資金罪和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占的比例比較大,約為64%;偽造印章罪占的比重也比較大,約占16%,因此挪用資金罪、行賄罪和偽造印章罪三項罪總共占比達到了79%,顯著屬于多發高發頻發的刑事案例。此外,職務侵占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等案件的發生頻率也相對比較高,只是占的比例沒有前三種罪高,但是同樣值得仔細分析和研究。
通過對建筑行業可能發生的刑事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項目負責人,也就是通常建筑行業所說的項目經理,是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主要責任人或者重要責任人,建筑行業其他崗位人員涉及刑事案件的比例雖然不高,但一旦涉及刑事案件,都會對個人和公司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帶來極大損失。因此,項目負責人和相關財務人員等涉及建筑行業重要崗位的人員是建筑行業防控刑事犯罪的重要對象。
為了實現資源的整合,尤其是信息、資本、人才等相關資源的整合,在工程建設領域逐漸形成了項目經理承包制度,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項目經理參與比較多的是業務的承接、人員管理、物資采購等工作,具有較大的人事任免權和資金支配使用權和項目管理權。但是部分項目經理沒有充分認清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仍然按照傳統固有的思路、辦法開展相關工作,從而構成了行賄罪、挪用資金罪、偽造印章罪等違法犯罪案件。主要表現:一是使用違法手段爭取項目,主要是靠關系、搞利益輸送;二是擅自采購物資,為圖工作方便,置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于不顧,甚至是簽訂虛假合同,造成公司財產損失;三是擅自收取費用,項目經理可能編制各種理由,向施工人員、勞務班組收取費用、保證金、禮金等,并且收取后不入賬,私設金庫中飽私囊。
分支機構內部承包的做法在建筑行業比較普遍,分公司是總公司的分支機構,雖然不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但是仍然能夠獨立承擔責任,能夠進行項目承接、項目管理、資金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但是分公司往往可能存在隱瞞、粉飾、偽造等相關行為,最終導致串通投標、項目經理職務犯罪等。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分公司獨立把控風險的能力比較欠缺,與總公司相比,沒有更強的法律專業人士團隊;二是分公司目無法紀,為了追求利益,不惜違法犯罪,包括但不限于串通投標、職務犯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和挪用資金等;三是分公司背后有總公司承擔責任,所以分公司在進行某些項目時,沒有過多地重視自身承擔責任的能力,導致敬畏心不足;四是法律規定單位犯罪的情況比較少,更加助長了分公司的氣焰。
多層級設立的公司,由于分支機構設置比較多,總公司為了控制管理好下級公司,往往會向下級公司派出財務人員,由此造成下級公司對本公司的財務工作管理存在先天不足:一是不敢管,害怕引起總公司的不滿,從而影響下級公司的建設發展和人員晉升;二是管不好,總公司分配到下級公司的財務人員,一般只愿意接受總公司的管理,下級公司在管理時,存在指揮不動等問題;三是存在隱患,在財務人員變動時,一些出納和會計可能會一人多崗,造成一定違法犯罪的隱患,例如收款不入賬、擅自更改銀行記錄、挪用公司資金等行為。
印章作為公司的重要證明,被偽造的可能性比較大,實踐中也確實存在許多公司被偽造印章的情況。雖然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印章屬于犯罪行為,并且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范疇,但是由于偽造印章的成本比較低,卻能帶來較大的利益,由此偽造印章的行為屢禁不止。通常來說,建筑行業中許多民事訴訟中才發現印章被偽造,進而通過鑒定來確認具體偽造印章的行為。偽造印章行為通常涉及刑民交叉案件,偽造印章罪通常與合同詐騙罪、虛假訴訟罪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偽造印章的行為在刑事立案和民事審判中的作用,以及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印章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實踐中,建設工程企業發現偽造印章的線索后,被司法機關要求必須前往犯罪行為發生地,即偽造印章地進行立案,但是由于項目經理的不配合,因此很難或是難以較快立案。此外,關于偽造建設工程企業項目部印章的行為是否符合偽造印章罪的客觀要件,在司法實踐中確實還存在許多爭議,由此造成有的項目經理負責人或者是其他犯罪嫌疑人有打擦邊球的嫌疑。應當認識到偽造項目部印章的行為在建筑行業比較普遍,通過調查了解,許多建筑行業的企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或者被涉及偽造項目部印章的行為,因此其社會危害性不容忽視,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涉及失信違約的損害賠償,或者是涉及公私財物被侵占、詐騙等刑事責任[1]。
一是項目經理存在打擦邊球的嫌疑。在司法實踐中,項目經理職務犯罪的認定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項目經理犯罪的主體認定與建筑行業特點不太符合,在具體案件的查辦中,司法機關對項目經理職務犯罪主體認定要求很高,要求提供勞動合同、繳納社保證明、工資發放記錄等,但是實際情況是,項目經理通常不只在一家建設工程企業承接業務,可能同時承接多家,但是現在的社會保障制度則是,一人一個社保賬號,那么甲公司給項目經理購買社保后,則乙公司不能給項目經理同時購買社保,當項目經理在乙公司涉嫌職務犯罪時,那么職務犯罪的主體認定就會存在一定困難。正是因為建筑行業的實踐特點,有的項目經理也找準了司法機關的工作思路,因此部分項目經理故意尋找法律漏洞,為自己的違法犯罪找到“突破口”。二是公司企業負責人不能準確識別風險。在建筑工程行業,相互借款、墊資十分普遍,大部分建筑公司都曾經涉及,但是有的公司認為,如果借款人與建筑工程企業辦理了借款手續,建設工程企業則不能既要求收取工程款,又要求借款人歸還借款,所以在認定職務犯罪時,無法準確區別犯罪的客體。但是事實上,借款額度范圍內借款可能不被認定為職務犯罪的客體,但是借款額度外的部分極有可能被認定為職務犯罪的客體,而如果額度范圍內的資金沒有嚴格按照要求辦理借款手續,或者相關人員實施了串通行為或者無權處分的行為,那么就可以認定借款的意思表示不是企業的真實意思表示,因此辦理借款的人就可能成為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的共犯,在這個方面,公司企業負責人的風險最大。
由于建筑行業存在很大利潤,特別是通過違法犯罪手段獲取的利潤更大,導致許多建筑工程行業人員相互共同犯罪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發現,建設工程企業在與勞務班組、材料供應商、設備租賃商等產生的民事糾紛中,發現還存在偽造印章、合同詐騙、職務侵占、挪用資金、非法占有等犯罪行為,通過進一步深入調查發現,以上形式的犯罪很多時候是不同崗位、不同公司的人員共同行為,或者相互串通導致的結果。例如合同詐騙,合同詐騙在形式上是通過合法簽訂物資采購合同、工程建設合同或者技術咨詢服務合同等,合法有效的合同簽訂后,合同甲乙雙方通過虛構貨物、虛建工程、虛擬咨詢等方式騙取公司合法財產,從而達到侵占公司財物的目的,這種形式比較隱蔽,在實踐中也比較普遍,司法機關在進行調查取證時也存在較大困難,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部分人員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是非法利益,不惜采取犯罪的手段。除了合同詐騙犯罪以外,偽造印章、職務侵占、挪用資金、非法占有等犯罪行為,在建筑施工行業也通常不是單獨或者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犯罪,多人多公司同時犯罪的情況在建筑行業比較普遍,共同犯罪不僅涉及的人數眾多,且涉及的價值數額往往也比較大,一旦公司或者企業存在以上情況,不僅會給公司造成極大的財務負擔,并且負面影響也比較大,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視[2]。
正如前言所述,當前經濟社會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行業,正處于建設發展的上升期,在如今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情形下,也隨之產生了許多風險隱患,特別是刑事犯罪方面的風險隱患。為了解決風險隱患,可以考慮如下方面:一是明確建筑工程企業或者公司注冊地具有司法管轄權,以堵塞漏洞,防止管轄難的問題;二是建議針對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行賄受賄罪等犯罪的主體認定上,應當一定程度上突破當前受限于繳納社保、發放工資記錄、上班打卡記錄等形式要件,而是以具體行為人之具體行為來認定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或者挪用資金罪,以避免部分人員故意規避法律制裁;三是在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等建筑工程行業刑事犯罪的客體認定上,對客體是否屬于公司財產的問題,一方面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無論工程是否完結,均應當按照實際所犯的罪行進行處罰,另一方面是對于墊資行為,也應當充分結合查實的證據進行綜合評判;四是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建筑施工行業刑事犯罪的區別,例如挪用資金罪、職務侵占罪、偽造印章罪、詐騙罪、妨害作證罪、幫助偽造證據罪等常見犯罪,確保程序清晰,界限明確。
建筑企業,作為以利益為目的的公司,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極有可能因為利益誘惑而導致違規違紀違法行為。因此,建筑企業一定要加強事前的預防、事中監管和事后審查。通過大量事實研究表明,建筑行業公司的自身努力防控與刑事犯罪的減少有極其重要的聯系,這點需要引起廣大建筑行業的認同。對于一些較大的公司而言,公司內部都具有相對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有的從業人員因私人關系、關聯關系、親戚關系、同學關系等原因,置公司規章制度于不顧,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從而不按照規定要求落實,造成一定的風險隱患,這就需要建筑行業公司積極主動加強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包括管理制度執行過程中是否嚴格。針對中小型公司而言,要積極主動向具有豐富風險管控能力、豐富管理能力的建筑公司學習,還可以聘請專業機構加強風險管控和建立完善公司內部的內控機制,確保不在規章制度層面留下刑事犯罪的漏洞。
正如前面所說,建筑行業本身存在很多較大利益誘惑和風險,作為長期從事建筑行業的人員,一定要懂得提高自身防范和識別風險的能力,而認識風險的能力又是眾多能力中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3]。第一要準確區分建筑行業可能導致的犯罪類型,可以通過收聽收看相關法院判決、判決文書或者閱讀刑法典等方式,逐步熟悉了解建筑行業可能觸犯的刑法,做到知敬畏守法度;第二要敬畏之心,無論是在哪個行業,特別是建筑行業,一定不要有試探違法犯罪底線的思想,這種思想一旦被突破,那么事態可能就會朝著十分嚴重的方向發展,甚至有可能演變為刑事犯罪;第三是要懂得運用專業人士,主要包括具備專業法律知識、專業建筑行業知識、專業財務會計知識等人員,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確保不因政策不懂、法規不熟、知識不足等問題,造成非主觀違紀違法,從而最大程度降低刑事犯罪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