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焱
吉林耘鼎律師事務所,吉林 吉林 132000
在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過程中,通常會經歷勞動仲裁、司法機構一審、司法機構二審等的執行程序,但從當下勞動仲裁、司法訴訟程序的執行方面來看,二者仍然屬于相互獨立、互不干涉的審理機制模式,在實體執行方面的銜接不暢。因而針對不同勞動爭議案件存在的勞動仲裁、司法訴訟脫節問題,需建立仲裁與訴訟銜接的程序機制、實體機制,加強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過程中,仲裁與訴訟的時效對接、審查互接、法律法規互鑒,從而實現對勞動當事人雙方爭議、仲裁與訴訟審理結果的合理合法解釋。
勞動爭議案件仲裁程序、仲裁實體工作的開展,主要遵循《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法律條款規定,秉持著合法、公正、及時的原則,針對勞動工作時間、休假制度、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及勞動保護的爭議問題,由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多方提供證據,開展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活動。
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一、二十二條規定:“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負責主管轄區域內的勞動爭議案件,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等為共同的當事人。”《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對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申請,需在其知道或應當知道勞動權利被侵害之日算起,時效為一年的時間期限內申請仲裁,仲裁時效中斷后重新計算,過期后不予受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對于仲裁機關逾期不處理、不予受理,或者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裁決結果的情況,雙方的一方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1]
而勞動爭議司法訴訟遵循的法律法規,則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如《勞動法》第二條規定:“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以及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于本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符合《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結果的情況,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受理。”[2]
勞動爭議仲裁是在勞動調解之后、勞動司法訴訟之前的執行程序,是由地方性仲裁委員會為主導,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共同參與,執行某一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程序。而有關勞動爭議案件的法院司法訴訟,是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之后的執行程序。
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后,應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在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的45日內結束,案情復雜的可延期15日”,合理把控仲裁審理的時限,但實際上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審理、結案時間,大部分在2~4個月,表明案件仲裁的過程仍舊非常復雜。[3]
若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服仲裁裁決的結果,可在收到仲裁裁決書后的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之后便進入到司法訴訟的執行程序,勞動爭議案件進入到訴訟階段時,若施行簡易程序,則按照《民事訴訟法》中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自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結案;若施行普通程序,則在6個月內結案;若不服一審判決后進入二審,則是在當事人提起訴訟的3個月內審理結案。
我國現行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機制,屬于“一裁兩審”的執行程序,其中勞動爭議仲裁是規定的強制程序,勞動爭議訴訟則為規定的司法處理程序。近年來不同地區在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過程中,也通常采取基層社區民調、仲裁委員會仲裁、人民法院訴訟審理的執行流程,對涉及勞動雇傭關系、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工作時間、休假時間等的爭議案件進行審理,且呈現出以下的發展特征。
在吉林省長春市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調查分析中,根據2021年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長春市勞動爭議案件審判白皮書》得出,2020年長春市七區三縣人民法院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893件,其中勞動爭議調解530件、占比18.32%;勞動爭議仲裁1497件、占比51.75%;勞動訴訟732件、占比25.30%。由人民法院審理的勞動訴訟案件中,審理并判決結案601件、占比82.10%,裁定駁回起訴18件、占比2.46%,并案及移送等以其他方式結案125件、占比17.08%。[4]
根據以上勞動爭議案件的調查數據結果,可以發現近年來地方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逐漸增多,勞動爭議也包括用工、承包、掛靠等方方面面,涉及的勞動隸屬關系、用工主體界定、勞動保障、責任承擔的內容,且經過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后的案件,很大程度上當事人還會上訴至人民法院繼續審理。還有部分有關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賠償的案件,因勞動仲裁委逾期未予受理,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因此,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數量、案件矛盾的日益增多,對仲裁與訴訟程序的執行、銜接帶來巨大困難,需要采取合理的審理、銜接制度機制予以改善。
仲裁委員會在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過程中,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將仲裁的時效設置為一年。而人民法院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則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將訴訟時效設置為兩年,這使得大量超過一年仲裁時效,但并未達到兩年訴訟時效的勞動爭議案件,不能向法院提起勞動訴訟。
此外,勞動爭議仲裁審理、勞動訴訟審理的管轄銜接,仍舊存在著管轄地、管轄模式不合理的問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一、第二十二條規定,勞動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合同履行地等,均可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地,可視不同情況合理選擇。而地方人民法院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選擇用人單位、勞動合同履行地等管轄地,作為案件審理的基層法院。但若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裁決在合同履行地A,提起勞動爭議訴訟在用人單位所在地B的基層法院,則勞動者維權將會耗費巨大的財力、時間成本,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的銜接也非常困難。
對于勞動隸屬關系、用工主體、勞動保障、責任承擔等爭議案件的審理,地方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通常會依照不同的法律制度,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審理裁決結果。如在勞動發包、承包案件的用工主體責任界定與裁決方面,往往依據《勞動法》《民事訴訟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進行不同勞動主體雇傭關系、合法權利的仲裁與訴訟。
如2015年吉林省白山市××建筑有限公司雇傭員工的勞動爭議案件中,××公司將水暖工程項目分包給曹某,曹某又將該工程項目作多次轉包,并由袁某雇用馬某從事水暖施工工作,但在施工中馬某的腳手架受到車輛撞擊,致使其骨折住院。對于這一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白山市仲裁委員會在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仲裁后,認定馬某與××公司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應支付工傷賠償金。××建筑公司不服并提起訴訟,一審后白山市渾江區人民法院認定,馬某與××公司之間的勞動雇傭關系,缺乏法律依據的支持,因而作出不支付工傷賠償的判決。[5]
在用工單位、勞動社會保險費的爭議案件中,各地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對于是否受案審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與做法。其中仲裁委員會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第四十七條,因勞動社會保險發生的爭議適用本法,且仲裁裁決書發出之日起即產生法律效力。但地方法院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在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預先支付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社會保險裁決后,當事人不服判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同時即使地方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社會保險費的繳納、補繳爭議案件,也仍然只作出是否應當繳納、補繳的問題裁決,而不會對社會保險費用繳納標準作出裁決。人民法院則以社會保險費繳納案件,應由社會保險機構為主體進行處理,作為不予受理的理由駁回起訴。
勞動爭議案件的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等主體,是否能夠及時維護自身的權利,需要在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時限、管轄地的限制下,作出勞動爭議案件問題的解決。《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將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申請時效設置為一年,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則規定,當事人在知道權利被侵害后,應在兩年時間期限內提起訴訟,過期后不予受理。[6]
從這一角度來看,應針對勞動爭議案件仲裁與訴訟時效,制定統一的時效對接制度,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仲裁時效延長為兩年,更好地保障用人單位、基層勞動者在有效時間內,能夠申請勞動仲裁、司法訴訟,形成二者執行程序的有效銜接。隨后,制定統一規范的管轄地案件審理制度,參照《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審理方式,將勞動工資支付、工傷保險等的爭議案件,分別采取勞動合同履行地、事故發生地的管轄方式,由當地仲裁委員會、基層人民法院進行案件審理,有利于審理證據的對接、裁決結果的執行。
當前《勞動法》《民事訴訟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的法律法規,并未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勞動爭議訴訟的銜接流程,且一經起訴后原有的勞動爭議仲裁書、裁決結果即自動失效。也就是說,地方法院對于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不會關注之前的仲裁內容、仲裁裁決結果,而只針對勞動爭議案件本身作出行政審理。
在這一情況下,要建立人民法院勞動爭議訴訟的審查仲裁機制,指明在勞動爭議訴訟審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審查勞動爭議仲裁的內容,對勞動爭議案件的事實證據、仲裁流程進行分析。但也要按照有限審查、合法性審查的原則,審查與訴訟請求相關的仲裁內容,而不應包含認定的仲裁裁決結果,以避免仲裁程序的虛置化。
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與訴訟執行,涉及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等的參與主體。不同勞動爭議案件的用人單位、勞動者可以申請仲裁,地方仲裁委員會根據某一案件的仲裁時效、是否屬于勞動爭議范圍,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當事人也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一裁兩審”的案件審理模式,要通過不同主體在案件審理中,進行責任界定、賠償金額等的銜接,才能深化勞動爭議仲裁、勞動訴訟的融合。
如根據以上企業用工責任、勞務雇傭關系等界定的爭議,以及勞動社會保險費繳納的爭議,制定統一規范的仲裁制度、司法訴訟制度,加強勞動爭議仲裁審理、訴訟審理過程中的制度協調,包括勞動爭議案件審理證據、審理執行程序的對接,以最大程度發揮仲裁機構的裁決職能,減少法院一審、二審的資源消耗,保證勞動爭議案件裁決結果的公正性。
隨著我國工業制造產業、房地產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地區存在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也日益增多,對于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處理、司法訴訟審理,也面臨著裁審執行程序、依據法律法規等的脫節問題。因此,我國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案件司法訴訟的審理,要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勞動雇傭關系、工資報酬、工傷保險責任等爭議案件的銜接審理,實現仲裁與訴訟的執行程序的互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