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向
職業體能是與職業(勞動)有關的身體素質及在不同勞動環境條件下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是指人體肌肉群能達到不同工作姿勢和工作環境的能力[1]。職業體能是體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體能的練習方法基本是借助體能的訓練方法。職業體能與體能訓練的區別,就在于職業體能更多體現了職業性、實用性和干預性的特征。
職業體能包括重復操作能力、背肌承載持續靜力的能力、肌肉群維持工作姿勢要求的能力,以及人體對工作環境的忍耐程度等[2]。職業體能按照工作姿態不同具體可分為五類,久坐姿態類如財經、編輯、IT人員等;久站姿態類如服務員、乘務員、營業員等;變換姿態類如營銷、導游、測繪人員;操作姿態類如流水線操作、機械加工、維修人員等;特殊姿態類如井下或高空、水上或水下人員等。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所對應的未來就業崗位群的工作姿勢與工作環境,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創新教學,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幫助學生理解職業體能鍛煉目的和意義,熟練掌握職業體能練習的方法,并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成效,凸顯育人價值:一是運動參與,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鍛煉習慣;二是運動技能,幫助學生掌握兩個及以上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和方法;三是身體健康,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四是心理健康,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意志品質;五是社會適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體育道德和合作意識,正確處理競爭關系[3]。
實施基于職業體能提升的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創新教學,有針對性地提高和改善學生身體肌肉協調狀況、身體形態機能、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等,學會運動干預職業病的鍛煉方法,提高未來工作崗位的適配度,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健康生活、積極心理狀態提供保障。
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為例,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對于職業體能的重視程度不均衡。第一,對于職業體能鍛煉的目的、意義、價值理念不夠清晰;第二,體育教師對中職的各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參與度、話語權不高,導致職業體能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不高;第三,沒有建立學生職業體能的指導、檢測、評估的跟蹤檔案。
同時,中職生對于職業體能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一是除了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身體素質、運動項目技術技能學習外,很少會在課余自覺主動地鍛煉職業體能;二是根據所學專業對應未來的就業崗位和工作環境所需要的職業體能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三是對職業病的認識不夠,在校期間學習和掌握運動干預職業病的主動性不夠;四是學生從個人興趣出發,有針對性的鍛煉持續性不夠。
中職體育與健康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容上存在幾個問題:首先,絕大多數的教材還是沿用過去傳統的以體育競技項目分類的編排,以體育基礎知識、田徑、足球、籃球、排球、武術、體操、健美操等作為教材目錄,沒有將職業體能列入教材目錄序列,故而教材的內容也沒有職業體能相關。其次,從教材組建內容上看,現在絕大部分教材都是以運動項目的技術從低階到高階組建教材內容,忽略了職業學校體育課程的職業特質和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體能需求。最后,內容的編寫中缺少職業體能的具體內容和鍛煉方法,往往是以體能、運動技術、技能、身體素質等素材來代替職業體能的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是由評價目的(為什么評)、評價主體(誰來評)、評價內容(評什么)、評價標準與指標(按何標準評)、評價類型方法(怎樣評)等基本要素組成。傳統的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價目的是完成每學期體育學科成績和體質狀況的測試數據,評價主體是體育任課教師單方面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是依據《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生體質測試標準》來評定學生體育課學習的成績、身體素質的強弱,評價方法主要是結果性評價。這種傳統的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評價在科學性、職業性、實用性、多元性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沒有將學生學習的專業和與之對應的未來就業崗位所需要的體能鍛煉方法的掌握和持續不斷的自覺鍛煉習慣、預防和運動干預職業病、身體素質與體能狀況縱向橫向的提升等方面的評價納入到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中去。
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制訂上經歷了“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目標”的單一時代,后又經歷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時代,現步入了超越“三維目標”的“學科核心素養”新時代。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精神,職業體能是運動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學會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提升體育運動能力,提高職業體能水平”,將職業體能作為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4]。
貫徹落實課程目標需要通過落實大小不等的周期教學目標來實施,職業體能水平提高作為課程目標任務項之一,完成此項任務的主要途徑是由最小周期的課時目標的達成度逐級貢獻給較大周期教學目標的達成。職業體能提升是一個長周期發展的過程,因此,職業體能提升必須貫穿于中職三年整學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實施的全過程。
教師在深刻領會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要積極參與學校《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性方案》制定工作,整體了解各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的要求,課程、課時、實訓時間的設置,深入調研各專業對應未來崗位的職業體能的要求、職業病形成的機理和運動干預的辦法。并對任課班級學生的學情做好精準調研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重構后再進行模塊化設計和教學。其中,職業體能模塊作為中職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具有職業特性的內容,必須與其他所有模塊進行有效組合,根據專業所對應的就業崗位設計出有針對性、實用性強、學生感興趣的職業體能教學內容。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要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崗位考核評價?!兑庖姟返某雠_,明確界定了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和價值以及引申出來的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
1.教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要從原來的體育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學生多少,從教學數量的累加轉向教學質量的提升。站在教師的角度叫教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就是學會,教會與學會只是教與學的主體不同而已。職業體能提升是為了增強學生未來就業崗位所需要的身體素質,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如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根據專業不同,由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合作創編自己專業對應未來工作崗位的模擬工作場景器械操、預防和治療職業病運動干預操等;在基本部分運動項目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職業體能提升相關內容(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素質);在結束部分,讓學生學會消除疲勞的靜力性的拉伸練習內容和方法。
2.勤練:第一課堂,呼應上面的“教會”,學生沒有學會的、沒有完全鞏固的技術技能,通過課堂學習環節,通過勤練得以掌握;第二課堂,通過課外活動、課余訓練、社團活動等形式,確保學生在校每天鍛煉不少于一小時;第三課堂,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發布鍛煉內容、方法、時間、強度等,督促、激勵學生課外每天鍛煉一小時,將職業體能鍛煉作為部分必修任務并考核?!叭齻€課堂”的融合式勤練,促進學生職業體能提升。
3.常賽:比賽是檢驗運動技術技能鞏固、身體素質提升最好的辦法,也是學生鍛煉意識增強的最佳路徑。學校和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各種賽事,開展班級、年級、系部和全校性的運動項目(足籃排球、田徑、健美操等)競賽,也可以設計如職業體能達標賽、體質測試項目爭霸賽、校際間友誼賽等。
改變以往傳統、單一的體育課成績和體質測試等級的結果性評價。在評價主體上,采取師評、自評、生評、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在評價功能上,更加注重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導向、鑒定、監督、調節、診斷和強化功能)的正向作用;在評價類型上,更加重視實施形成性評價,減少終結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根據學生的遺傳因素、體格體型等因素采用相對評價法。在學生職業體能水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采取橫向、縱向比較的增值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增加學生鍛煉的努力投入程度、完成鍛煉的任務量、每天鍛煉的時間、鍛煉意識和習慣等方面的評價指標。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職業體能提升賦能。
職業體能提升的創新動力來自于師資隊伍,體育教師的工作動機和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職業體能如何提升,能夠提升到什么水平。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必須要構建結構化的教學創新團隊,采取“內培外聘,內修外訓”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實施“以老帶新,以新攜老”的青藍工程,“骨干掛帥,項目認領”的領雁工程,“課題驅動,成果預期”的闖關工程等。采用多種教研方式進行集體活動,如集體備課、集中聽課、集智研課、創新教學的“三集一創”教研活動,“一課多人,同課異構”的問題導向課堂研討活動,以及“教學公開課、校際研討課、社團選項課、運動訓練課、課外活動課、親子陪練課、社區鍛煉課”等展示活動,讓全體體育教師在濃厚的研究氛圍中提升能力、發展自我。
以中職體育與健康為例,依據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深刻理解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職業體能提升的內涵和育人價值,反思當前課程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導向,從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重構與組合、教學實施辦法的優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介入和結構化的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五個方面進行以職業體能提升為主題的教學改革實踐,幫助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高強度、快節奏的勞動競爭和職業轉換時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