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可欣 司婉婷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指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企業因自身生產經營活動違背了相關法律條款,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進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不利于企業健康發展。近幾年,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法治化建設進程加快,企業不合規操作逐漸暴露,如逃稅漏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行為逐漸增多[1]。然而,當前企業不重視法律風險的防范,使得企業身陷法律風險的淤泥之中。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需要盡力解決其自身所面臨的法律問題,進而助力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重視法律風險防范過程中,企業應重視內部控制在法律風險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及時優化與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研究企業法律風險的成因,并深入分析企業面臨法律風險的種類,進而從建立健全法務部門、提升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建立法律風險防范體系、制定切實法律風險管控策略等方面入手,為企業預防法律風險提供政策建議,以期減少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
在經營過程中,企業面臨著較多法律風險,嚴重影響正常生產與經營活動[2]。通常情況下,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包括非法融資、虛假宣傳等典型的經營性法律風險。其中,非法融資是指企業為獲得更多的利益,通過集資的方式吸納社會大眾存款,用于實際生產活動。而如果集資行為并未獲得相關部門允許與批準,則企業極易陷入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之中。企業一旦發生法律風險,其合規經營將會受到影響,影響企業健康發展。除此之外,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還來自自身管理,如企業內部人員風險意識欠缺,難以快速有效識別相應法律風險,極易使企業陷入到法律風險之中[3]。如企業管理人員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在簽訂合同時,無法及時參透合同條款。這就導致當企業發生法律風險時,管理者難以利用合同維護自身權益。
企業若違背相關法律法規,或者違反合同相關約定,極易使自身陷入到法律風險中,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由此,本文深入分析企業身陷法律風險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忽略了法務部的重要性,也忽視了法務部的建設與管理[4]。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許多企業并未成立法務部。法務部缺失使得企業難以全面了解行業法律法規,缺乏防范法律風險的有效策略。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一旦陷入法律風險之中,便出現了缺乏專業人才解決問題的現象。加之由于缺乏法務部,企業對于法律風險的敏感度還有待提升,這就使得企業極有可能將潛在的風險轉化為確定風險,而非積極預防合理規避法律風險。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并非只是法務部門的工作內容。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也應積累法律知識,有效識別企業日常運行與管理過程中的風險,減少企業因不必要的法律風險而造成經濟損失。
當前,大部分企業應對法律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對法律風險的防控,但并未做出相應的實際行動。具體表現便是絕大部分企業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5]。對于企業而言,擁有完善的法律防范機制,能夠從根源上減少面臨的法律風險,為企業健康運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法律風險防范過程中,企業除要做好事前和事中防范工作,還需要積極完善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對法律風險后期結果進行有效處理。
企業面臨合同法律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簽訂合作協議過程前、過程中和過程后產生的法律風險。在上述各環節中由于企業法律意識淡薄,極有可能引發合同方面的法律風險。其中,合同方面的法律風險主要成因由以下三方面組成:一是企業合作協議經辦人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并未及時發現合作協議中存在的漏洞與缺陷;二是企業在擬定合作協議的過程中,并未對合同內容進行細致的研讀,沒能及時發現合同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三是企業關于合作協議的管理有待加強,通常情況下企業會忽視合同管理工作,導致陷入法律風險時,企業未能及時根據相應的合作協議內容修正自身行為。由于上述行為,企業主要會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合同法律風險:一是缺乏對企業公章合同的有效保管,現有法律規定,企業合同章與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只要蓋上公章和合同章,合同就會具有法律效力;二是簽約主體信用調查制度不完善,在簽訂合作協議時,企業需要調查合作者的財產狀況、生產和經營能力,以及是否滿足履行合同項目等行為。如若企業并未開展上述活動,極易使企業陷入合同法律風險之中。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便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此環境下,企業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會積極進行重組與并購活動。但部分企業因法務部與專業法律人才缺失,極易在投資并購中陷入法律風險。其中,企業面臨的投資并購風險主要包括內控、財務等方面的風險。可以說,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面臨的并購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加。具言之,企業在并購過程中可能面臨以下幾方面風險。一是客戶關系風險。企業并購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利用目標公司原有客戶,節省開發新市場投資。一定程度上來說,目標公司原有客戶留存概率越大,并購后公司預期盈利水平越高。因此,企業只有能夠融洽處理客戶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夠加大目標公司交割后的運營情況。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客戶關系管理風險也是其并購后面臨的法律風險之一。二是資產價值風險。企業并購主要目的是獲得更多資產,因此資產成為了企業并購的核心內容。并購行為看似簡單,實則是隱藏著較大的法律風險,如公司資產財實是否相符、資產評估是否標準、無形資產權屬是否存在爭議等均是造成法律風險的成因。三是法律變動的動態風險。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逐步趨于完善,而企業并購行為尤其是大中型并購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企業并購過程中,并購法律法規變動成為了企業需要面臨的法律風險之一。
企業財務稅收風險主要是指企業涉及稅收的行為未能夠根據法律規定進行操作,由此使得企業陷入財務風險中,繼而影響預期收入[6]。企業面臨財稅風險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構成。一是國家稅收政策變革帶來的稅收法律風險。國家稅收政策變革主要是指國家指導稅收活動相關制度的變革。我國由于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因此,指導稅收活動的相關制度也處于變化之中。這便會造成企業管理者由于未能及時了解國家政策的變化,而陷入到財務稅收的法律風險之中,從而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二是財務稅收規范性條款仍有完善空間。稅收法律條款不明確會使得各機關單位在執法時難以找尋精準的法律依據,從而加重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加之我國稅務執行主體較多,主要包含了國稅、地稅、海關等部分。各部門之間在稅務行政執法上極有可能出現重疊現象。在此環境中,我國稅務行政執法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給企業帶來相應的稅收風險。
企業生產活動中,通常會做出經營、投資等方面的決策。如若對這些決策缺乏充足考慮,則極有可能使企業陷入經營法律風險。在企業決定設立之時,企業管理者是都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充分的法律設置,是否履行了設立企業發起人出資資格,這些均直接關系到企業是否經過了一個合法、規范的設立過程。如若設立失敗,發起人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同時,企業經營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是不可避免的風險。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各環節中,從招聘、面試、錄用、簽訂勞動合同等環節,均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約束,若企業存在違背法律的行為極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法律糾紛。如聘用了與上一家單位具有商業秘密協議且在有效期內的員工,此時企業將會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增加企業經濟損失。
為有效應對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企業需要建立健全法務部。企業在建立法務部門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儲備法律知識,對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的評價。在實際建立過程中,企業應積極引進專業人士對法律風險進行干預與防范。企業在建立法務部門時,除需要聘請專業的法律人才之外,還需積極規范法務部工作事項,助力法務部門能夠積極參與到企業生產活動中,為其提供專業的法律支撐。另外,企業法務部還需要不斷完善企業規章制度。可以說,企業建立法務部之后,可有效避免企業遭遇不必要的法律風險,也可為企業已經發生的法律風險后果進行相應補救。
企業在建立法務部基礎上,還應加強對法律風險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存在法律意識缺乏的問題,在管理企業過程中并沒有法律風險內部控制管理意識,極易使企業陷入到法律風險之中。因此,企業管理者在積極構建法務部的同時,還需要提升自身法律意識。具言之,企業管理者需要加強企業內部法律知識的培訓,可通過組織內部員工集體學習的方式,提升內部人員的法律意識,也可積極推出普法教育活動,如在企業宣傳欄和海報欄中宣傳法律知識。同時,企業還可組織員工積極參與外部法律活動,積極提升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形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內部運行環境,防范與管理企業可能面臨或者已經發生的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是企業應對法律風險的一個重要屏障。一個完整且系統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需要一套完善的風險預防流程,主要由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預防、風險控制等環節組成。基于此,為積極有效預防法律風險,企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法律風險防范體系。首先,完善管理制度。企業應積極建立重大決策法律論證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以及授權委托制度,宣傳企業法律管理及控制政策。其次,建立依法決策機制,對決策和經營管理過程進行風險控制。企業在具體經營決策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將法律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使企業利益最大化。最后,為合理有效控制企業法律風險,企業需要建立科學的法律事務工作流程。企業需要實現相關業務機構配合,從而及時發現法律風險,并制定相應預警體系,有效應對各方面組織工作,降低企業因法律風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企業法律風險防控主要目標并非單純追求風險最小化,而是實現風險承擔度與預期利益之間的矛盾均衡化發展。對于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過度,則會導致企業喪失商機,因此,企業需要制定切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法律防范策略,在穩健經營中有效降低自身面臨的主要風險。具體而言,企業應借鑒國外成熟風險防控經驗,并切合企業具體情況,制定系統性的策略。首先,以業務主體活動和管理支撐活動為依據,建立風險識別樹。具言之,企業應識別風險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相關條款,進一步確認風險識別存在的法律風險。其次,對每一個業務主體活動和管理支撐活動進行分析。根據企業經營性有效識別可能發生的風險,并依據相應的評估結果找出關鍵,控制風險,進行重點控制風險。最后,對每一項活動形成具體的應急預案。企業應評估與控制防范企業法律風險,同時監督法律防控體系的有效實施。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升級,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逐漸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向前發展的速度,不利于企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通過上述分析發現,企業陷入法律風險的成因可能是尚未建立完善法務部門、法律防控意識薄弱、缺乏完備法律管控機制。深入發現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包括合同法律風險、并購法律風險與財稅法律風險等方面。對于上述風險,企業十分有必要對其進行防范。對此,企業可從成立法務部、建立企業法律防范體系、升級管理者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以及構建契合企業發展的法律風險預防策略等方面入手,旨在降低法律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提升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