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晉銀峰 李安靜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強調了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必要性,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然而在實踐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實施卻陷入困境。本文力圖通過歸納小學課后服務開展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分析其內在原因,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為小學課后服務的發展完善提供參考意見。
小學課后服務作為“雙減”政策的實施載體,承擔著調節社會供需矛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困境。
目前學界對課后服務的屬性界定還存在偏差,從而導致改革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澄清。
學生在學習規律、身心發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地域、年齡段、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異共同構成復雜的學情。小學課后服務應該在育人目標的指引下,充分考慮學校條件和師資情況以及學情,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項目和活動組合,幫助小學生有效利用課后時間學習知識,使小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實現能力與人格的全方位發展。小學課后服務的開展有助于減輕家長的負擔,有助于學校社會功能的發揮。
小學課后服務作為一種教學活動的附屬形式,是學校主動承擔起來的責任,而不是學校應盡的義務。對此基本屬性的認知偏差導致部分家長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將原本屬于家庭教育的責任轉變為學校的義務負擔。小學課后服務在學校的開展,只是學校提供的主動服務,不具有強制性,但學校在實踐中卻要承擔組織、動員全體學生參加的責任。
小學課后服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強調托管和育人雙重職能的特殊教育形式,應該有一套具體成型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學校應該結合學生生活學習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適合其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指定范圍內通過特定的課程體系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目前,大多數學校由于缺少正規的、成型的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導致其小學課后服務只完成了托管職責,育人功能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小學課后服務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學生回歸校園,減輕家長接送等方面的困難,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但實際的操作情況卻存在不少困難。按照政策文件的精神,學校只是動員學生自愿參與課后服務。在學校開展課后服務之前,有許多家長為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在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后,許多家長并沒有取消孩子的興趣班、輔導班,只是將補習時間改為周末或晚上,學生的負擔并沒有真正減少。
因此,不少家長認為課后服務的開展并沒有真正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此外,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其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學校有限的資源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相比于學校提供的興趣指導,家長更偏向于選擇市場上的興趣培訓機構。面對大量的學生需求,學校的師資力量也顯得力不從心。
作為小學教育改革過程中的一種新事物,小學課后服務的開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盡管目前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但是只要撥開層層迷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可以發現找到破解困境的良策,繼續推進小學課后服務的發展和完善。[1]
小學課后服務應以學校為服務主陣地、教師為服務主體、小學生為服務對象,提供滿足小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教育服務課程。
南京市早在2013年就進行了相關探索,試行“彈性離校制度”,學校安排專人照管學生自行學習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由市級專項獎補貼經費。但是像南京市等經濟發達城市的優秀案例不具備普適性。各學校應利用當地現有條件,基于地理環境,結合當地社會發展的人文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學課后服務課程體系。課后服務課程體系的建立也不一定非要整齊劃一,而是可以根據所在地區的各方面條件進行靈活建設。
以我國西南地區某省某縣級市為例。這是一個制酒業發達、少數民族聚居的紅色旅游城市?;谶@些地方特色元素,該地小學可以開發以下三種課程體系:其一,紅色文化課程體系。圍繞當地赤水河畔等文化資源,制作“重走長征路,致敬革命英雄”的紅色文化實施方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指導學生制作“紅色旅游攻略”,讓學生假期參與“紅色旅游景點講解員”的活動并提交社會實踐報告,獲得技能發展。其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以少數民族特色運動為示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爬花桿”課程??勺寣W生在入學時觀看“爬花桿”之“踩月亮”表演,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表演自由選擇是否參與該門課程學習。其三,酒文化課程體系。當地酒資源豐富,可讓學生參與酒的制作過程,作為小學科學課的啟蒙學習,為學生未來學習理科知識打下基礎。
首先,可以積極引入技術力量,借助豐富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小學課后服務,有效減輕學校和教師的負擔。自“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出現了不少小學課后服務模式。這些模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卻難以滿足所有學校的需求。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現有的課后服務數字平臺,將各地提交的課后服務模式以地區、師資、經濟等主題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校進行精準推薦,使學校獲得與之最匹配的服務模式;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利用教師培訓機會,組織教師學習當地的典型案例,邀請專家做專業指導;對于農村小學,除了要加大師資的輸入,還應該適當放寬其課后服務的空間。
其次,積極引入社會優質教學資源。學校如果承接過量的課后服務,服務質量將難以保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商業化運行模式,在內容的多樣性、針對性和形式的靈活性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自從“雙減”政策頒布以來,有些教育培訓機構的優質資源遭到閑置。 為此,學??梢灾鲃优c校外輔導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將其優質的資源引入校園。當然,學校在引入校外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要對其教育資質和教育質量進行動態審查和質量把關,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對其教學活動進行必要的監管。此外,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也要調整自我定位,主動對接小學課后服務,制定保障學生多樣化學習和成長需求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制作多種組合方式的模塊套餐,形成跨越校園圍墻的新型市場供需關系。
小學課后服務應以服務學生為宗旨,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興趣,設計內容和組織形式。在開展課后服務時,賦予學生相應的角色和責任,激發其積極參與的熱情,使其在課后服務的活動組織過程中收獲參與感、成就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正是這樣一種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組織模式,學校可以積極引導教師重視“小先生制”的實踐落實,鼓勵教師參與“小先生制”操作方案的制定和調整工作。此外,學校還要根據課后服務開展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隨時進行調整,出臺具體、動態的活動指導方案。作為實施“小先生制”的指導教師,要始終緊扣宗旨和目的,靈活把握具體組織形式,樹立先進典型,總結宣傳經驗。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班會、分組討論、個別談心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后服務活動的管理與實施工作,增強學生的自信,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獨立思考,充分發掘學生的才干和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驅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發揮作為“小先生”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其獲得榮譽感。此外,教師也可以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提前體驗教師職業的快樂與責任,從而增強其主動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