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炳春(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016-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就黑土地的保護利用做過四次系統講話,強調黑土地是耕地里的大熊貓,要保護好、利用好,作為一件大事來抓。2021年6月全國黑土地保護現場會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召開,胡春華副總理指出,黑土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7月中共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決定》提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高度重視黑土地的保護利用,源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2017-2021年國務院有關部委印發了《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了《通知》,在黑土地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使得黑土地保護制度逐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初見成效、土壤改良培肥面積不斷擴大和探索形成了一批有效治理模式。多年監測顯示,黑龍江省黑土區旱地的平均耕層厚度由19.8cm加深到23.3cm。但是黑土地退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當前黑土地“耕作層變淺、有機質含量降低和團粒結構破壞致使板結”這三大土壤病還十分嚴重。
黑土耕作層墾殖前有效活土層為50-100cm,由于長期的機械耕作碾壓和人工作業,加之降雨和灌水沉實,導致目前為15-50cm,平均厚度只有30cm左右,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cm,下降速率-2 mm/年。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層的黃土,即“破皮黃”黑土。
過去多年的“重用輕養”,長期不施用農家肥,也很少秸稈還田,也不搞種植綠肥,化學氮肥超量施用,加劇土壤碳耗竭,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逐漸下降。據監測,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50%,北部地區有機質含量為3.56-4.32%,南部地區則低于2%。有機質含量過低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減弱。
土壤缺乏有機肥補充、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大量施用化肥等導致容重增加,開墾前為0.9-1.2g/cm3,目前為1.1-1.4g/cm3,犁底層上移加厚,形成堅硬深厚的阻隔層,致使土壤結構退化、土質硬化,蓄水保墑能力下降,抗旱性能降低,農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受阻,難以利用土壤深層水分和養分,降低了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
導致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產生遷移退化。在坡耕地和風蝕區,由于水流和風的驅動導致黑土層遷移后土壤退化,據估算,東北黑土地中的坡耕地黑土層流失速度為每年0.5mm-1.5mm。另一個是人們在農業生產上管理不到位,產生原位退化。自然土壤向農田生態系統轉換,使得黑土層中腐質化物質減少。開墾后黑土中的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有機質積累的條件被破壞,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下降。墾殖前大部分黑土層有機質含量為3%-6%,目前黑土層有機質含量大部分在1.5%-4.5%左右。
黑龍江省黑土地目前總體上處在亞健康水平,黑土地保護利用到了十字路口的關鍵抉擇期,雖然黑土地自然生態變化是我們難以把控的,但是就黑土地保護利用而言,可以在農業生產管理中下功夫,堅決守住耕地“不減少”的紅線和黑土耕地“不破壞”的底線。
扛起政治責任。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清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對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重要性。深學篤用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站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高度,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把對黑土地保護的因地制宜、創新模式,辨證施治、對癥下藥,作為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檢驗。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上來。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治理黑土耕地“薄、瘦、硬”問題為導向,堅持統籌工程、農藝措施綜合治理,堅持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堅持統籌政策、協同治理,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促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為全面履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奠定基礎。
做到依法管土治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目標,著眼新發展階段黑土地保護利用新要求、新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保護利用條例、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耕地保護條例。壓實落靠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責任。應當按照行政區劃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責任體系,形成黑土地全域全覆蓋監管機制。對尚未出臺“田長制”工作方案、建立組織體系、配套工作制度的市(地),要抓緊制定方案,配齊配強工作力量。形成聯動工作合力。把黑土地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相結合、與保障糧食安全相結合,明確黑土地保護與其他行業的關系,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厲打擊盜采泥炭黑土等違法行為。
防治土壤水蝕。治理坡耕地,建議建設截水、排水、引水等設施,攔蓄和疏導地表徑流,防止客水進農田。改順坡壟為橫坡壟,改長壟為短壟,等高種植。坡耕地適宜地區修建梯田,推行改自然漫流為筑溝導流。防治土壤風蝕。建設農田防護體系,大力營造各種水土保持防護林草,與溝、渠、路建設配套防護林帶,實現農田林網化、立體化防護。結合土壤、水分、積溫、經營規模等實際情況,在適宜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減少土壤擾動,降低土壤裸露。治理侵蝕溝。小型侵蝕溝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溝道整形、暗管鋪設、秸稈填溝、表層覆土等綜合治理措施,將地表匯水導入暗管排水,侵蝕溝修復為耕地。對大中型侵蝕溝修建攔沙壩等控制骨干工程,同時修建溝頭防護、谷坊、塘壩等溝道防護設施。
完善田間灌排體系。對灌區渠首、骨干輸水渠道、排水溝、渠系建筑物等進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強化排水骨干工程建設,灌溉與排水并重,加強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的有效銜接配套。整治田塊。推進旱地條田化、水田格田化建設,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確定田塊的適宜耕作長度與寬度。平整土地,合理調整田塊地表坡降,提高耕作層厚度。建設田間道路。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推進路網密度、路面寬度、硬化程度、附屬設施等規范化建設,便于推進宜機化作業、優化耕作制度和保障黑土地保護農藝措施落地落實。
保護性耕作。優化耕作制度,推廣一年深翻兩年(或四年)免耕播種的“一翻兩免(或四免)”的“龍江模式”,即:①在松嫩平原中東部和三江平原中厚黑土層區域,推廣黑土保育模式;②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淺薄黑土層區域,推廣黑土培育模式;③在坡耕區域,推廣坡耕地控蝕增肥模式;④在西部風沙干旱區,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⑤在水田區,推廣水肥優化培肥模式。水田采取秋季收獲時直接秸稈粉碎翻埋還田,或春季泡田攪漿整地的“三江模式”。有機肥還田。在糞肥豐富的地區建設糞污貯存發酵堆漚設施,堆漚地點選擇距離施用地點較近且交通方便區域的自然深坑,或在地表挖堆漚池,深度2米左右,大小依據現場條件和堆漚量確定,盡量不占用耕地。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堆漚有機肥并施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補充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平衡土壤養分,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品質。種養結合用地養地。按照以種定養、以養促種原則,推進養殖企業、合作社、大戶與耕地經營者合作,促進畜禽糞肥還田。推動農業生產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轉變,加快促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過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提高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遏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監測研究站。根據黑土區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地形部位、土壤類型、種植作物等,統籌布設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配置相關的數據處理、存儲、傳輸等設備,監測黑土耕地質量主要指標,包括耕地土壤的肥力監測、土壤退化監測、養分輪查、肥料區域試驗、肥料肥效鑒定、養分資源和肥情監測等。實施遙感監測。依托科研機構,探索將衛星和無人機多光譜、高光譜、地物光譜等遙感與探地雷達快速檢測技術和地面監測技術融合,構建天空地多源數據監測體系,對耕地質量穩定性指標進行測定與分析,對易變性指標進行動態監測。探索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實現監測指標快速獲取、智能判斷、綜合評價。開展實施效果評價。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及時開展項目效果評價,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保護黑土地、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上發揮作用。開展執行期和任務完成時的數量和質量評價,監測工程實施效果。最終建立黑土耕地質量評價系統,形成黑土耕地質量等級信息定期發布制度。